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党同伐异"出自于哪里?

成语"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党同伐异"出自于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33 更新时间:2024/1/15 20:30:34

还不知道:成语“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党同伐异”出自于哪里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党同伐异】故事的主人公: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字长倩,萧望之是萧何的六世孙(《南齐书》《梁书》记载),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

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党同伐异】出自哪里?

《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党同伐异】词语辨析:

【党同伐异读音】:dǎngtóngfáyì

【党同伐异的近义词】:结党营私、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党同伐异的反义词】:无偏无袒、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党同伐异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党同伐异】典故: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郡守推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有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套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上,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下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已。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目不窥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目不窥园"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目不窥园”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目不窥园”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目不窥园的意思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2、目不窥园的主人公-董仲舒【董仲舒

  • 成语"差强人意"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差强人意”?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差强人意【拼音】:chāqiángrényì【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成语故事】: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

  • 成语"大公无私"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大公无私”?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大公无私【拼音】:dàgōngwúsī【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

  • 如何解释成语"三令五申"?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三令五申”?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三令五申【拼音】:sānlìngwǔshēn【解释】: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成语故事】: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

  • 成语"门可罗雀"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门可罗雀”?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门可罗雀【拼音】:ménkěluóquè【解释】:罗:张网捕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成语故事】: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

  • 成语"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成语"走马观花"的典故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走马观花”是什么意思?成语“走马观花”的典故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走马观花】故事的主人公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走马观花】是什

  • 成语"安居乐业"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安居乐业”?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安居乐业【拼音】:ānjūlèyè【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成语故事】:安居乐业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甘美食,美

  • 成语"千虑一得"有何历史典故?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千虑一得”?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千虑一得【拼音】:qiānlǜyīdé【解释】: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成语故事】:晏婴是齐国的大夫。他父亲死后,由他继任齐国的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

  • 成语"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望尘而拜"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望尘而拜”出自于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望尘而拜】故事的主人公: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西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

  • 历史文化探索:数典忘祖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典故

    数典忘祖,拼音是shǔdiǎnwàngzǔ,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那么典故数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1、数典忘祖出处《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