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52 更新时间:2024/1/16 6:20:44

成语“渑池之会”是什么意思?“渑池之会”有什么历史典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渑池之会】的故事简介:

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参与【渑池之会】故事的主人公:

蔺相如、秦昭襄王、赵惠文王‘

【渑池之会】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简介: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渑池之会】事件经过: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第二年,赵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赵,攻下石城(约当今河南林县西南)。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赵,取光狼城(约当今山西高平县西),斩杀赵国三万人。秦在对赵进行军事威胁的同时,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赵国屈服。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地方作友好会见。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于是赵王决定去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廉颇送到国境上,与赵王诀别时约定说:“大王出发之后,估计来回路程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前后不过三十天。要是过了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让我们立太子为王,用以断绝秦国扣留您作为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成语"为虎作伥"源自何人?其中有怎样的典故呢?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为虎作伥【拼音】:wèihǔzuòchāng【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成语故事】: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他登上祝融峰,

  • 成语"无出其右"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无出其右【拼音】:wúchūqíyòu【解释】: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谁知

  • 历史文化探索:披坚执锐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披坚执锐,汉语成语,拼音是pījiānzhíruì,释义:指将领亲赴战场打仗,形容全副武装。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那么成语披坚执锐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秦朝时期,秦朝大将章邯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平定后,项羽项梁便拥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怀王,跟秦军继续战斗

  • 成语"尾大不掉"源自何人?其中有怎样的典故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尾大不掉【拼音】:wěidàbùdiào【解释】: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成语故事】:这句成语见于《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

  • 成语"吴市吹箫"是哪个人物引申出来的?其中有哪些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吴市吹箫【拼音】:wúshìchuīxiāo【解释】: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将太子建的师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员(即伍子胥),并在各关口接着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

  • 如何理解成语"万死不辞"?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万死不辞”?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万死不辞【拼音】:wànsǐbùcí【解释】: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

  • 成语"暗渡陈仓"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暗渡陈仓”?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暗渡陈仓【拼音】:àndùchéncāng【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原意是指不加掩饰地公开做某事,以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从而方便从事某个实际要展开的行动而不被发觉,以达到

  • 历史文化探索:偷梁换柱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成语典故

    偷梁换柱,读音为tōuliánghuànzhù,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五计,意思为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在军事

  • 成语"墙头马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墙头马上"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墙头马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墙头马上”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墙头马上】故事的主人公:少俊、李千金【墙头马上】是什么意思?为男女爱慕之典实。【墙头马上】出自哪里?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

  • 成语"瓮中捉鳖"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瓮中捉鳖"是什么意思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瓮中捉鳖”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瓮中捉鳖”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宋末年,梁山好汉在山东起义,拥戴宋江为首领。起义军纪律严明,杀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屡屡挫败朝廷派来讨伐的军队,声威震天下,老百姓拍手叫好。在离梁山泊大寨不远的山下,有个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