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周朝的历史何以这么长?d}g'g_9
KF95l31_k
一,周朝的建立=>iu]L}
V20@m@+OD
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暴政民不聊生,各诸侯国多有叛心。在众多诸侯国中有一国地处西部即今陕西西安附近名叫周。周国的远祖名叫弃,曾在尧舜时代做过主管农业的管职稷。后来人们就称弃为后稷。后是尊敬的意思。因后稷教民耕作有功,被封于有邰。帝瞬去世后,大禹即位中国进入夏朝。后稷的子孙继续任稷。等大禹去世后,夏朝的政治衰落,后稷的子孙们丢官迁移他方。经夏,商两代几次迁移最后选定了陕西西安一带定居下来。这里处于歧山之旁渭水之边土地肥美水草茂盛一片开阔。遂将国名改为周。周既是开阔的原野之意。《诗经绵》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周原芜芜堇荼如饴”意思是说这片开阔的土地是如此肥美,就连堇和荼这样的苦菜也象麦芽糖一样甜。InLv92
_rdu@hi^
周国建立不久迅速发展成一个远近闻名的诸侯国。周文王笃行仁政,礼贤下士。国风纯朴,国人相互礼让。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这时候的商纣王更加荒淫暴虐,残害忠臣,不理朝政,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相逐,日夜纵酒为乐。各诸侯国翘首以待周武王伐商,以取代荒淫无度的商纣王。众望所归之下,周武王率八百诸侯讨伐商纣王。商朝军队纷纷倒戈相迎。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赴火自焚而死。周武王几乎是豪不费力推翻了商王朝。周朝就这样顺应形势建立起来。}_gs)UrB
l?!doK4
二,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zbA+h{o
3lMGYlh
中国的国家体制截止到清朝灭亡基本上有两种:秦以前是封建联邦制,秦以后是中央集权制。封建联邦制是这样运转的: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也叫天子。天子把王都周围的土地划归王室所有,称为王畿领地。之后把王畿领地之外的土地分给子孙兄弟及有功之臣,还有前朝后裔,以建立一个个封国。这就是封建制。各封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可以自由地发展经济。各国国君按本国离王都的远近一年或几年前往王都一次向天子报告本国的情况,这叫述职。有的国君还在王朝里担任管职协理朝政。王室除了每年向各国收取贡赋外对各国基本上不做任何干预。王室所管制的是:1,征伐。如哪国有内乱,或侵犯他国,或有其他违背礼法之行为,天子亲自或委派某个大国去征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2,制订道德礼仪规则。王朝内有一官职叫司徒专门负责全国的礼教,制订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推行全国。3,颁发历书。历书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有专人每年考订一次颁行全国。各国依此而安排四季的活动。4,制订王法。王室有专门负责法律的制订和执行的官员叫司寇。所定的王法毫不例外地通行各国。5,统一度量衡。说到此顺便提一下,长期以来人们以为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其实度量衡在秦朝以前就已经统一了。《周礼》上有记载司徒负责的事情,其中包括饮食,衣服,度量数制。饮食衣服因地区不同可能有差异,但度量数制不容有差异,须由王室统一制定。数是指数字。制是指布帛的长宽。《中庸》里有这样的话:“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些记载说明礼仪制度,文字以及度量衡上的统一早已在秦朝前几百年就已经由周天子完成了。]11CCb$Z4\
2cA)'-Du
除上述几项职责外,天子隔几年到各国巡视一次。夏商两代是每五年巡视一次,周朝改为每十二年一次,以免劳民伤财。采集民风,察看国情,考礼正乐是天子巡查的三项主要内容。发现有违背礼法者,降爵削地甚至讨伐。为了有效地管治天下,天子把全国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任命一位方伯代天子行事。方伯一般由该区域的大国国君担任,具有征伐权。如周文王是商王朝时的西方之国的方伯,故周文王又称西伯昌。昌是文王的名字。又如齐国是周朝时的东方之国的方伯。《左传》上有一段:“大公赐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于穆陵北至於无棣。”这是东方方伯所管辖的范围。tg5Dor;
Rg!@Fw+Mi
从以上王室与各国的相互职责中可以看到封建联邦制的一个大概。从炎帝,黄帝到夏商周三代三千年整个中国一直是在这种体制下运转的。周朝将这种体制加以完善,使整个王朝运转地更加和谐,更加长久。6VMh_a
wjc@MfJu.
三,礼仪制度。k=%=y
SP[_M+N
周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封建联邦制。周武王共分封建立七十多个国,其中五十多个为同姓国,即兄弟叔侄等王室亲族的封国。如鲁国,卫国,虞国,腾国等。封有功之臣姜太公予现在的哗耽糕甘蕹仿革湿宫溅山东临淄周围的土地建立了齐国。又封商朝后裔于宋国,黄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陈等。周朝在沿袭封建制的同时,制定了一整套礼仪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这种体制。封建联邦制加上完备的礼仪制度是周朝能持续近千年的两个最重要因素。/[5Z|J
`x'(#a
周朝建立后不久,以周公为首的主要官员在剖析前代兴亡得失经验教训的同时,对前几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定作了系统详细地归纳总结,并结合新王朝的需求制作了《周官》和《仪礼》两部礼法,形成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仪准则,被后世誉为治世经典,百年大法。《周官》详细规定了如何建国定都,王室与封国的关系,各个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治国大纲。《仪礼》对祭祀,丧葬,婚嫁,酬宾等人们许多生活活动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如婚嫁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做都有具体的规定。又如《冠礼》规定男子十八行成人加冠礼,表示已成人,可以履行社会责任.。《士相见礼》描述了人们相互请见回访的礼节。&[.yX%S
>3Pql7d^
《周官》和《仪礼》问世后即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南。人们代代相传研习。孔子曾以此两部经典传授学生。孔子的学生们在研究学习这两部经典的时候,作了很多纪录。这些记录有研习时的心得,有对两部经典的解释,还有一些礼仪上的补充。所有这些加起来整理成为《礼记》。后人遂将《周官》改称《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三礼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从居官行政到建国立邦无所不包,洋洋洒洒共三千多条,堪称中国的礼仪大全,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唐代的中央管制吏,户,礼,兵,邢,工六部是以《周官》中的六官为蓝本设置的,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人礼,丧礼,婚礼,聘礼,朝觐礼也是延续到清朝,只是在礼文上有些损益。日本韩国现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古式成人加冠礼及部分丧礼。北京故宫和韩国汉城均以《周礼》所制定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模式而建。有些名言至今应用。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等。2Z:7y0+m
&%o
总而言之,周朝所制定的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礼”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本质所在。这些礼仪思想已渗透融进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形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特性。周朝的统治者们在封建联邦制下,实行礼治仁政,以这些严瑾慎密的礼仪制度编织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使得王朝和谐而长久。B3aP2$S
~J-}^L5
四,兼驳秦始皇统一中国论(IPr<'B
IsX#(ZOpC
多年以来一直有“秦始皇统一中国”这种说法,从而造成一种假象:即秦以前的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存在着若干个国家。秦始皇用武力灭掉了他国,使中国重新合一。这种说法是一个严重的历史错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从炎帝,黄帝到夏,商,周三代,始终是一个天子统治天下,没有出现过任何分裂状态。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历史上的一些细节不甚明了。*xV~sc]K
qM+R!6C
首先说明一下“国”这个词的含义。“国”最初只是表示城市的级别。周朝以前城市分为四个级别:天子所居住的城市称为王都,相当于现在的首都。诸侯国国君居住的城市叫国。其次有宗庙的城市叫都。最后是邑,为国君的弟弟子孙的封地。后来“国”这个字的含义扩大为整个封国的领地。简单地说那时的国就是现在的省。所不同的是当时实行的是联邦制,各个国具有高度的自治权。:2[[zRbwc
v,R3/.$
再者,王室与各国之间是从属关系。这在上述王室与各国的职责中已说明。周朝是一个礼仪制度社会,各个阶层等级分明。周朝实行五等爵位制,王位以下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各个封国也依次分为五个等级。大国为公国,如齐国,鲁国,秦国,宋国,晋国等。其次为侯国,子国。如株国,腾国等。国君称呼一般也随同爵位。如齐桓公,鲁庄公,晋文公,株子,腾侯。另外国君虽然是世袭的,但新国君继位须经天子册命,才名正言顺。;~WN{jF
>;m^b~hEs
还有,诸侯国的三分之二为同姓国,即周王的弟弟子孙叔侄等王室亲族的封国。其他为有功之臣及前朝后裔之国。这些同姓或异姓之国的相争纯属内战。这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一摸一样。秦始皇就是在这种混战中用武力吞并了他国,取得了天下,而不能说“统一”中国。秦始皇所谓的“功绩”并非“统一”中国。他不“统一”,或许别人也会“统一”。秦始皇的“功绩”是发明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一改中国三千年的传统体制。秦始皇专制暴政,实行高压政策,迫使人民奋起反抗,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个在强权暴力建立起的秦朝只维持了短短十五年就崩然倒塌了,但它所发明的中央集权制却延续了二千多年。
周朝共持续八百多年,一个是中国最长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