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比较研究的五个层次比较研究适用的范围极广,只要是两种以上的文化,不管是对文化的整体,还是对文化中的某项因素,都可以进行比较。可以对照中与外国的文化,也可以对照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我觉得,在中国考古学范围内展开比较研究,不妨分为下列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原地区各文化的比较研究。这里说的“中原”,比有些人理解的更为广义一些,是指从陕西关中以至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古代自虞、夏、商、周、汉、唐盛世,王朝建都均不出这个地区的范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工作地点,主要也是在中原。中原的考古文化,并不是只有单线的发展。这方面的认识,在古代史的研究者间已有先驱。比如《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所刊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就主张“三代(夏、商、周)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这种东西两系的观点,至今对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仍有影响。现在我们知道,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是相当复杂的,如果简单划为两系,未必能反映实际。古代这一地区的人民究竟应如何划分,很值得通过比较研究去考察。即使是在秦统一以后,一些文物之间的文化联系,也应当通过比较来探索研究。第二个层次,是中原文化与边远地区文化的比较研究。这里说的“边远”,是就古代的历史情况而言,也可叫非中原地区,即中原以外的广大的地芍。中国从来是多民族、多区域的统一体,研究历史文化不能脱离这一前提,但是以往很长一段时间,边远地区的考古工作进行不多,对当地的文化面貌了解有限。这种情况,在近年已有根本的改变。现在全国各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数量已经超过四十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其密集和广泛,更是前人难于想象的。过去学者多认为商文化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如今看来,这种文化的影响范围要广大得多。以商代青铜器出土而论,北到内蒙古,东到山东,西到陕西和甘萧一带,南到广西,其器物均有商文化特点,表明这种文化的强烈影响。苏秉琦先生近年提倡考古学的区系研究,他所主编的《考古学文化论集》,不少率文都是运用芍系类型理论的。其中有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一篇,以黄河、长江流域古文化区系与《尚书禹贡》九州对比,指出古人的九州划分古老而真实,“视角是处于凌驾诸区系之上的中心位置的俯视角,其视野所及之天下正与中华两河(黄河、长江)流域文化圈相当,其中,九州分野又与各历史文化区大体一致”。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当然,中国的疆域尚不限于《禹贡》的九州。中原与边远地区文化的交流影响,是双向的。在中原以外很多地方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中原也能找到来自边远的文化因素。比较双方的异同,使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历程。第三个层次,是中国文化与邻近地区文化的比较。由于地理的接近,人民的往来,同中国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自当推中国周围的国家地区。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过探讨,例如以中国北方以青铜短剑为特征的文化与西伯利亚的文化比较,以中国南方发现的靴形钺、铜鼓与东南亚的文化比较。再如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两国学者长期以来从考古学方面加以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课题。这一类实例,可谓不胜枚举。第四个层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环太平洋诸文化的比较。上面谈到的中国同邻近文化的比较,自然也包含了这个层次的一部分。太平洋的周围,有亚洲的东部,有美洲,也有大洋洲。地理大发现以后,位处旧大陆的太平洋沿岸的东亚、东南亚,与遥远的美洲等地古代有否往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古代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其影响曾否远越重洋,引起学者许多推测。章太炎写过,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云公元5世纪中国僧人法显至墨西哥,“今考墨西哥文化,尚有支那(中国)文物制度之蜕形”。随后有类似想法的论作颇多,外国也有持这种意见的作品。无论将来能不能证实往来关系的存在,对环太平洋各地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肯定是有益的。第五个层次,是各古代文明之间的比较。这是说的,是指古代独立形成的各个文明,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GlynDaniel)在他的《最初的文明》(TheFirstCivilizations)中曾有讨论。中华文明,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古代文明之一,有着自己独立的起源和发展。但正如夏鼐先生所讲,“中国文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发展,但这并不排斥在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加上一些外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对照分析,去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法则。1986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爱尔丽举行了题为“古代中国与社会科学的一般法则”的学术讨论会,不少论文即以中国与近东、美洲的古代文明作出比较研究,有所收获。在这种比较研究上,应该反对唯传播论的观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历史前进到类似阶段时,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工艺和美术的创造,不可把这种现象一律视为传播的结果,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推论。同时又必须承认,古代人民的活动范围每每胜过今人的想象,文化因素的传播会通过若干环节,达到很遥远的地方。这里要求实事求是,也就是真正科学的态度。比较研究还可以从更广义的方面去理解。不同文化的类似因素可供对照比较,同一文化里的不同因素(例如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几种器物)也可供参照研究。有意地利用这种方法,将会使考古学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如果这种方法能为多数学者接受运用,有可能成立新的学科分支,即比较考古学。
更多文章
初一上册历史第5课的知识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人教版第5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铸造业(1)在原始社会末期,(2(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4)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5)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
西周初期镐京与洛邑的关系是什么样呢?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镐京和洛邑同是周朝国都,只不过是一个老家,一个新家。镐京所在地是周朝龙兴之地,周人在这里出发向东突袭商朝,周武王得胜后,仍旧定都镐京将新占领的地区分封给其他功勋作为封地。镐京地处西边,不利于周朝对东方的控制,周武王有意在东边洛水、伊水之间营建新都。周成王继位后,原商朝遗民在武庚的鼓动下联合周王室管叔
什么叫金文?它对研究商周历史有何重要作用?(概括就行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
简述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异同?和论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纹样对现在设计的启发和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发展:(1)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夏代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较多,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初步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与石器完全不同,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
商朝怎么祭拜鬼神?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的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他们就把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统统归于鬼神在暗中操纵支配。所以,他们时时都要祭拜山川和祖先的神灵,以乞求神鬼给予庇护与赐福。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他们几乎是每做一事都反复占卜、乞问鬼神。因此,祭拜和占卜,就成为当时最
鬼一词源于哪?它的由来是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贼害,从厶。”《说文解字》鬼,这一子虚乌有却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谈鬼、说鬼、论鬼、写鬼、信鬼、怕鬼、祭鬼、骂鬼、驱鬼、打鬼、斗鬼、斩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华独特的鬼文化。本文将从鬼的来源、社会属性、地位,尤其是鬼书等方面对中
商朝时期的鬼方,鬼方来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鬼方时居于我国西北方,源自曾与轩辕黄帝联姻的大隗氏。详情可以参考王国维的《鬼方猃狁考》。本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也有部分参与了民族融合。家父今年86岁了,前天晚上突然神智不太清楚,胡言乱语,身体其他状况都还可以
商代中晚期青铜器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中晚期青铜器是指与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时代大致相当的商代青铜器。其中,属于商代中期的青铜器,因发现不足,尚难明确判断其上限。属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自武丁至帝辛时期已可系统地进行分期研究。商代中期青铜器介于商代早期与晚期之间,商代晚期青铜器则代表了高度繁荣的青铜文化,因此,商代中晚期青铜器对于研究中
我国古代历史中提到的鬼方族,后来是哪个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希望对你有帮助鬼方中国北方与西北古代民族名。见于甲骨、金文及《易经》、《诗经》等古籍。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河北南部,而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支流、泾、洛水一带。经营畜牧业,善养马。远自商、周,下至春秋,与中原一些王国有战争,但亦有交往,并互通婚姻,周以后不见于记载。后世有鬼方为匈奴、西戎、羌人、先零
鬼究竟是什么东东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鬼,又称鬼魂、亡魂、亡灵、幽灵、幽魂,被一些人认为是死亡后所留下的的灵体。台湾人称游荡在外的鬼为“好兄弟”,避讳直称鬼;香港人则称之为“污漕”、“邋遢”(污蔑的东西)。鬼:一种信息弥留的自然现象。鬼在中国明朝之前并非认为是害人,吸人的血液和精髓或是吃内脏。因为中国对先人是极度尊崇的、膜拜的。在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