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商朝极为推崇君权神授,大王哪怕做很小的事都要占卜。国王如此,下边的人自然也跟风。说粗俗点就是上至国王,下至百姓都是神棍,巫风舞蹈在商朝一般用来祭祀的
寻找遗失的殷商乐舞,桑林之舞是怎么回事?
大周君王分封宋国的时候,准其用祖先之礼祭祀先祖。殷商之际的礼乐,也因此在宋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商朝时期王室流行的之舞乐,如《大》、《桑林》也在宋国得以保留。但宋国保存的音乐,在周人看来,并非主流。《庄子》赞扬庖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商朝人很崇尚巫文化,典籍中有“舞者吁嗟而请雨”,就是通过乐舞的仪式来求雨。曹植曾作诗:“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就是描述的《桑林》舞源起。成汤建立商朝之初,遭逢大旱,成汤便在桑林举行祭祀仪式,用乐舞诚恳的向天祈祷,最终感动天神,天降甘露,旱灾得以解除。自此以后,商人便以此乐舞为《桑林》。
后来,商人便用《桑林》来祭祀祖先,民间有什么重大节日也会举行《桑林》,未婚男女便可在此聚会上寻找心仪的对象。这也成为了周人诋毁《桑林》不适宜在祭祀祖先仪式上表演的缘由,周人认为《桑林》之舞有涉及淫秽,在郑重场合不宜表演。但是作为殷商后裔的宋人对此倒是并不在乎,经历和好久代人,《桑林》之舞始终为国舞。
西周时期根据等级不同,规定用乐规模。皇帝标配“宫悬”,诸侯标配“轩悬”,卿、大夫标配“判悬”,士标配“特悬”。宋国作为诸侯国,按理应该陈列三面悬挂,但是宋国却独享殷商时代天子规格的祭祀,规格可能是高于规定标准。事实上,宋国的这种独特,某种程度上也得到周王室的默认。
有关于《桑林》之舞,还有段有趣的往事,讲的是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将逼阳送给了宋国。为了表示感谢,宋平公带着国家歌舞团到晋国献舞,献的正是《桑林》。当时晋国的朝臣就极力反对晋悼公欣赏此乐舞。他们认为《桑林》之舞是给天子表演的舞曲,晋悼公如果接受,就有越级的之嫌疑。但晋悼公不愿意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好好观看这段舞蹈。
这么看来《桑林》之舞并不是俗气的误导,它是一门艺术,且具有一种霸气。
古代历朝历代都特别重视农桑,殷商的时候,人们会在桑林中跳这种舞蹈,来祭祀农神以求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