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看看,距老子生活年代比我们近得多的太史公都搞不清老子到底是谁了。周守藏室之史李耳(聃)?老莱子?周太史儋?到后世更是有人认为《道德经》并非出自老子之手。
我们权且按老子就是现今大多数人认为的李聃吧,孔子曾向他请教过。他应该生活在春秋后期,距今约2500年。使用的文字应该是金文。
再看看甲骨文的历史记载: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中国文字演变史,不说那些至今还在争论是符号还是文字雏形的诸如贾湖刻符、双墩刻符等等。就从公认的具备书法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和汉字“六书”原则的甲骨文开始,往下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等。
那么,老子创作《道德经》时处于使用金文的年代,离甲骨文的年代约有一千多年,相当于我们现在看宋朝版本的文字一样,对它的字意还是能了解个七七八八的。而且,《道德经》在流传的过程中,后世陆续发现马王堆帛本、郭店楚简本等等,文字各不相同。《道德经》是千古名著,后世各代用当时的文字和文字载体重新编辑发行也是正常。只是,流传过程中受儒道之争影响、资料占全与否和编辑者个人学识影响,一个版本一个样,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就是今天的模样。不断努力挖掘史料,辨误、证伪以还原《道德经》的本来面目,是专家们的事,我等坐享其成就是了。
甲骨文已经发现的文字大约在五、六千个,确认字义的约一千五百个左右,未的三千五百个左右。用这一千多个确认的甲骨文字义去解读《道德经》,虽然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方法,我担心能否正确解读。那就不是回答此问题的范畴了。打住!
总之,小编认为,用甲骨文字义解读《老子真经》可以算作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