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我国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可见,“中国”名称的由来,与这“中”字有很大关系。其它如“中原”、“中华”的由来,大抵如此。谈起这“中”,执“中”、“中”和、“中”正(不“中”则不“正”),素为中国古圣人所推崇!中国之所以不叫“东”国“西”国,其缘由亦大抵在此。儒学《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叫“中”,不改变常规叫“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则,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不偏不倚,永远执中协同。这是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法则。这就是孔夫子传授的“心法”。现在,我们该初略知道,中国这个“中”字是有点来头的,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背景的。倒还不见得就因了是“居天下之中”的缘故。中国古人咬文嚼字的功力,也是可以令我们折服的,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么我一个泱泱大国的国名,如果有才俊之士觉着哪怕有丁点儿不妥不贴之处,那几茎须子肯定是没有了的,说不定头发也得断光光呢。再者,据“五行”的观点,“中”为“土”为“黄”,黄皮肤的国度名之为“中国”,似亦为理之所当然。由此见得,中国人尚“中”,偏爱这“中”,认为这“中”着实好,才使“‘中’国”这一名儿能一直承续下来。而且这“中”字的来历一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即中华《周易》之学有着关联。说到《周易》,其实儒学家的“中庸”之学,理学的“执中”之理,都从《易》学体悟而来。因为首先这“中”,便是《周易》哲学追求的最高理想。如果说中、执中、中和、太和,是《周易》哲学的理想追求,那么用“柔”,便是迎送人们奔赴“太和”之理想彼岸的一叶轻舟了。所以《周易》强调“其用柔中也”(《系辞传》),用“柔”执“中”,便是《周易》谆谆教导的全部人生哲学。孔夫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早几年,让我五十岁开始学《易经》,人生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夫子对《易经》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之后读《易》,韦编三绝,可见读的有多用功了。夫子读《易》,读懂了什么呢?在我看来,就人文哲学方面,他大抵上是读懂了两个字:一是“礼”;二是“中”。孔夫子读《易》后,运用八卦模式网络建立起一大套“禁锢得象罐头一样严密”的礼治秩序。它以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伦)为基础,把强制性的规范(尊卑名分)注入这种关系,进而确定人伦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体的责任义务,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为人的“十义”。孔夫子读懂的第二字就是“中”。夫子那种相见恨晚的感慨大抵上就是针对这“中”而发的,认为读懂了这个“中”,可以人生“无大过矣”。应该说,《周易》强调“用柔执中”,是无可厚非的,是正确的;而问题似乎也正在这里了,这种道理大抵上是只能意味不可言传的东西,如果明白说出来,昭示天下,并说这是一“不易的法则”,恐怕就很容易让人用偏、走偏。夫子极力倡导“中庸”就是典范的一例。因为事实上中庸思想是过分强了用“柔”执“中”,而最终使得以儒学思想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成了“守成”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守成”也是不错的;可惜,后世竟发展成了“自闭”的文化,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从这一点上说,倡导“中庸”的人成了最不遵守“中”庸之道者,成了“犯规”的典型。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中国才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一般的解释是,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国”。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区。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在发展的早期也认为自己民族所处的位置是在于世界的中央,但是观念并不如中国古人强烈。中国古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中央之国的思想观念?这中间有没有玄机呢?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中,中原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国之王,乃是黄帝,黄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从那以后,周边地区众多落后的部落和小国都不断企图攻入中原,成为中原之王。在众多战事冲突中,较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从最早传说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黄帝,到东方东夷族的后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东部的成汤率领商人灭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领土不断扩大;周朝覆灭后,西北的秦人统一中国,国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属于中原偏西位置。历史发展到后来依然是这样,汉代匈奴再次出现(匈奴此族,在商代时已经开始侵犯中原),不过基本被打回去;其后的混乱局面,边疆各民族都直接参与,打来打去,隋唐统一以后,边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动,但基本没有成功。但马上又陷入混乱状态,宋建立以后不久,先是契丹人想占领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边有搞了个南宋,没有灭亡,承接国统,因此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双方都可以称帝。中原就像一盘丰盛的大餐,周围的人都想据为己有,独自享用。因此才会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故事。再接下去是蒙古人,这时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纯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义,因为北方疆土扩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后,中央又被满人占据。中央地区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义就如同太阳。人类生存的地球属于太阳系。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了众多行星围绕它旋转。同时,太阳散发出的光芒又普照众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阳光是生发万物的关键。中国之传统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区定型发展。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在起着太阳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够像太阳吸引众多行星一样统领周边地区。夏商周三代开始,诸侯臣民要团结在帝王中央周围,到现在各路“诸侯子民”也要也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阳光普照一样的教化作用,能够把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国汉字“皇”,最初就是能够散发光芒的东西。中国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比任何国家都要常见。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国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阳光遍照四方。而中国疆域从最初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方扩张,文化越发达,“太阳”的光芒照得越远,疆域就越来越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不仅如此,文化的光芒还照到了海外,形成了东亚的中华文化圈。如果继续延伸扩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说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阳发暗,对周边的影响力就减弱,在国家疆域内出现分裂状况。中央的“太阳”,不仅有让诸侯臣民不背叛离开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内、惠被众生的光芒。缺一不可。中国文化一路传承,不仅有赖于对核心理念和精神(这是传统的精髓)的传承,也有赖于其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之传统基本一成不变,但文化却在不断变化,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这种由中心向外扩张的文化模式,是中国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延续性、稳定性(传)和凝聚力(统),这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守器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打破旧的文化,创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国一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大统。因此世界众多古代国家和文化,惟独中国能够基本保持和一路继承发展下来。对这样的一种持续数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还能说什么呢?中国不灭,中国传统不会灭;中国传统不灭,中国不会灭。虽然百多年来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总会有一天再一次发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国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国”。
更多文章
分封制规定了诸侯对天子有哪些义务?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义务:定期朝见,缴纳贡赋,征调军队随周王出征等,当王室有重大祭祀活动时,诸侯还要前往助祭。作用:(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加强了周天子对
周朝为什么这么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那么周朝的历史何以这么长?d}g'g_9KF95l31_k一,周朝的建立=iu]L}V20@m@+OD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暴政民不聊生,各诸侯国多有叛心。在众多诸侯国中有一国地处西部即今陕西西安附近名叫周。周国的远祖名叫弃,曾在尧舜时代做过主管农业的管职稷。后来人们就称弃为后稷。后是尊敬的意思。因后稷
中国古代舞蹈史有三个高峰时期、是哪三个?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一、高峰时期:1、第一高峰期是周代,周代从社会制度上来看,逐渐从奴隶制进人封建制。在经济上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2、第二高峰期是汉代,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因此是中国乐舞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3、第三高峰期是唐代,唐代是
中国有哪些带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成功案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感谢邀请!1、香港荷南美食区2、上海新天地3、成都宽窄巷子4、上海田子坊5、北京后海6、南京1912街区7、北京南锣鼓巷8、磁器口小G祝大家生活愉快!小G还有更多产后康复及女性盆底肌锻炼、男性PC肌锻炼的知识尽在小G公众号“G动”!
去天津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食品街,天津之眼。怎么个走法和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朋友说实话,你要是所有地方都去的话时间比较紧凑,而且不一定玩的好。推荐你多花一点时间在天津古文化街和意式风情街上,其他的可以大概浏览一下,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推荐你两个出行方案:方案一:经济型方案路线:塘沽站--洋货市场--食品街--天津之眼--古文化街--意式风情街--天津站具体乘车路线:塘沽火车站
大连建立日本风情街,遭网友吐槽,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很多人都是表示十分的喜爱的,比如很多人可能会喜欢英国的绅士文化,美国的印第安文化,法国的香水文化,意大利的奢饰品文化等等,毕竟我们都是需要不断地拓宽自己思维和眼界,去多多认识大千世界的不同,去领略异域文化的美好,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增长见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今年8月
商朝早期的青铜器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青铜器艺术也开始成熟并且发展到鼎盛。除铸造工具、兵器外,还制造出大量的青铜礼器和乐器。商朝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有三足,其中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视觉上不够平衡。鼎、缂等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掌握浇铸的全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在思想文化领域上有何体现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两宋时期,经历了唐后期的战乱.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宋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是理学的建构.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至于文学方面就是词的兴起.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词
高一必修二历史,列举我国对外贸易的表现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