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乌佬果你吃过吗?乌佬果是用山上所采集的野生山蕨根洗净磨粉后调制而成的,其过程有点像制作葛粉,只是产量极为有限,因为山蕨粉非常难得。
乌佬果的馅一般是豆腐、冬笋、碎肉,荤素搭配,营养全面。经蒸制后,撒上葱花,再浇上熬制的新鲜猪油和特制的酱油,一盘亮闪闪如玉般的乌佬果就制成了。热腾腾、香喷喷,人见人爱。享用时再粘上当地百姓特制的调料,就更有一番风味了。
相传乌佬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发明的。据说黄歇当年为了躲避追杀,骑着一匹紫燕骝逃到了大茅山。春夏之交,这里漫山遍野的山厥正好解决他的饥饿问题,黄歇于是在此安顿了下来。
黄歇把山厥根洗干净,磨晒成粉,调制捏成皮,再包着野菜野味充当粮食。
由于黄歇长期躲在山林里,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皮肤早已变得黝黑,不明其身份的当地山民便称他为“乌佬”。
而他发明的吃食“乌佬果”便也一直在德兴留存了下来。成为了德兴人家喻户晓,逢年过节以及款待贵宾时就要精心制作的一道食物。
清代人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
中国历史上饮食的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经历过几次高峰,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晚明,一次是清代的同光。宋代的特性是丰富,晚明的特性是丰富而精致,清代同光时期则出现了质的飞跃。
清中前期的饮食特征主要是承继晚明的繁盛,天下由战乱到日渐承平,人们的生活也渐渐从颠沛流离走向富足。生活上有了保障,人们的视线才开始转移到饮食方面,从“吃到”慢慢要达到“吃好”的程度,并且在晚明的基础上进一步精致化,且用材奢华。我们看《红楼梦》里的饮食与《金瓶梅》相比,其主要的特点便在于此。尤其是乾隆下江南时,地方官员接待中央大员时的招待大宴,更突显了这个时期在饮食上的繁荣。按《扬州画舫录》原文,由于篇幅原因,仅选取其中十样菜品:
燕窠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
无论此次大宴多么奢华精致,但终究逃不脱袁枚所说的“汉菜多烧煮”的规格模式。而到了同治光绪时期,中国饮食上的新变化,才堪称飞跃。【炒】的技法开始在清中期以后,渐渐普及,使原本的烧煮蒸炸融入一切,让菜品得到了极大丰富。炒的技术五花八门,比如爆、溜、焖、煸等等不胜枚举,还可以先煮再炸、先蒸再炸,或是先炸再烹,同一样食材可以吃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口感,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也是世家大部分国家至今未有的饮食境界。由于菜品的极大丰富,到清末时便渐渐出现了川鲁淮粤四大菜系,同样都是鸡肉,不同菜系的处理,风格则完全不同,一直影响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