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与酒的关系: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酒在魏晋文人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王羲之与朋友们徜徉于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逍遥度日;陶渊明在“桃花源”中饮酒种菊,怡然自乐……所以魏晋文人与酒有着不同寻常的不解之缘。
周朝酒文化对后世影响
酒德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yi)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所以说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酒礼劝酒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婚姻饮酒习俗: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会亲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jin)”酒令: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酒令分雅令和通令。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