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对中国传统文化出现的“认同高、认知少”这一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

对中国传统文化出现的“认同高、认知少”这一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34 更新时间:2024/1/10 10:58:03

身为炎黄子孙中国人,认同中国传统化是天经地义的,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那些类型,有哪些精华与糟粕却不是每个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有清醒认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盲目的肯定与拔高,轻率的否定与抛弃都是不对的。要克服这种对传统文化“认同高、认知少”现象,关键还是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容做出条分缕析的分析,在清晰分析基础上,继承应该继承的,摒弃应该摒弃的。文化上的自卑与自傲心态都要不得。

一、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发展形成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持续稳定起到了极大作用。但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态其中绝大多数必然就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来的文化形态。

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主要包括农业灌溉、农时节令与传统技艺

农业灌溉文化就一直被我们继承。如大力兴修水利,拦河筑坝、治水治土等等,对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中国政府极为重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就是明证。

农时节令文化主要是农业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方面的文化。不同的作物要根据不同的气候节令对应安排,如古代的农历与二十四节令等,一直到现在这些有用的因素农村的老农仍在使用。不过,随着科学对生产生活的改变,农业耕种的方式也在改变。例如,温室无土栽培技术、大棚蔬菜等技术普及就对传统的农耕方式有所冲击。

传统技艺文化主要是自古以来就传承下来的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工匠技艺。如过去建筑、家具、制陶、制茶等等技术与工艺文化。尽管时代在变,但这些传统物质的制造方法除了不断改进外,其根本的技术工艺可能并不会改变,需要我们大力继承。

对于以上的文化类型,我们要坚持该坚持的,抛弃应该抛弃的,不必纠结于硬要保持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农政思想不变。同时过去那种一家一户耕种的生产方式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在改变。掌握过去的农耕文明的知识文化只要极少数人专门掌握就行了。

二、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传统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围绕中国皇权专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的,其中与皇权专制制度相关的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由于他们与现代国家民主与宪政思想、人民为国家权利主体的原则相悖,必然要遭到抛弃。如家天下、帝个人总览国家权力、人身依附、严密的人身监视等等制度文化必须坚决抛弃。但为维护皇权专制与国家政权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文官科举制度、加强官员监督的监察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自上而下,一级对一级负责,地方服从中央的行政管理制度等,即使到现在我们仍要适用与发展。

三、中国传统礼俗规约文化

传统礼俗规约主要是指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传统礼俗规约的本质是建立在宗法社会与皇权专制下的具体制度与潜在规约,其表现就是人的等级、身份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依照尊卑长幼、亲疏贵贱的伦理原则确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举凡饮食、车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还有祭祀等都按规约礼俗行事。无疑这一部分人为将人分为不同等级的思想与现代人人平等原则不符合,除了要抽象继承尊老爱幼、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文化外,其余与现代公民思想、人与人关系平等相处原则不符合的文化要统统抛弃。

四、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这方面非常复杂,也是现实生活中“传统派”与“现代派”、“肯定派”与”否定派”等争论较多的地方。这里仅从传统思维方式与传统价值观方面谈点看法。

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主要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与辩证思维。整体思维是将天、地、人以及社会看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整体进行思维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面对庞大的整体,就是依靠人的直觉与体悟对对象进行把握。例如,古人将天地与人联系起来,发展出来了“天人感应”思想,将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看做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国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说。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思维活动方式。类比思维就是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对比联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将物比物。辩证思维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看待与分析各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及其变化。例如《周易》《老子》关于阴阳、祸福、刚柔等关系的论述。

客观的说,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此后两千年直到近代中国人与西方人真正交汇,我们对自然、人类以及国家、社会认识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深度几乎没有进步。比如,直觉思维是人类认识万事万物最初也是最原始直接的思维方式,有的知识大量来源于我们的直觉体悟,有关的知识原理也是正确可靠的,但大量的知识、真理的获得仅仅依靠直觉显然是不够的。实践证明,直觉往往只是人类获取知识与真理的第一步,更多的知识真理还要依靠推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依靠实验检验结论这一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同理,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有极大帮助,但对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几乎帮助不大。盲目夸大传统思维方式的好处是不对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传统的中庸之道价值观。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处世之道。“中庸”的意思是指“用中”,庸就是中,“中是可以长久实行的典法”,意思就是“执其中”,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是我们常人所理解的遇事不分是非曲直充当和事佬。可见,中庸之道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确实有着极大帮助,对维护社会和谐、保持人的平常心态,克服人类社会普遍常有的急躁心态、极端思想功不可没,我们需要好好继承。

五、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

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有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坏的方面主要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中极端不平等以及愚昧无知伦理思想观念。例如关于孝道,子女对父母孝顺是完全正确的,但古代将这一伦理规范发展到了极端愚昧不合理的地步。据古书中记载:唐朝时期,安徽寿州安丰县的官员李兴的父亲患了重病。李兴就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假装是别人所赠,送给父亲当作药物食用。可是当肉送到时,他的父亲已经病得不能进食,第二天就去世了。后来,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为李兴专门写了篇《孝门铭》加以无限歌颂礼赞。为什么会用人肉治疗父亲的病呢?只因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说过人肉可以治疗人的疾病。可见这种愚昧无知已经上升到了伦理规范,实当坚决抛弃。

但传统的伦理道德中不少是我们要坚决继承发扬光大的。如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有信等等伦理规范,虽然这些规范是古人提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我们未必都做得到,但是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我们当今在继承发扬过程中赋予他们新的时代内容而已,不存在这些规范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一说法。

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类型,如语言文字文化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之所以对传统文化认同多,认知少,是因为不少人想当然认为自己身为中国人又处在中国文化的氛围熏陶中,当然知晓传统文化,这就不对了。其实,我们现今的中国文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摒弃,而且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甚至国际形势的变化,过去被我们抛弃的传统文化有可能重新挖掘出来被人继承发扬,但也有现今继承并流行的传统文化在将来可能被摒弃。同时也必须指出,即使是现今我们继承的传统文化,也不要认为就是过去传统文化的简单翻版,他实际上已经加进去了当代中国人的选择,不存在纯而又纯的所谓传统文化。以汉字为例,现今的汉字是对殷商甲骨文的继承,但又是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等九种字体的演化发展与不断简化才成为现今的字体形态。至于汉字随着时代变迁所承载的表达内容的变化,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些仁人志士出于变法图强,改变中国面貌的目的,大量的翻译西方科技与人文社会著作,但发现用古代的汉语(文言文)根本无法翻译,历经白话文替代古汉语、加之借鉴日本文字的转译,才解决了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文化这一难题。

现在又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随着东西方力量的此起彼伏,中国力量的壮大与话语权的增加,不少“民族主义者”心中“爱国”热情增加,在继承传统文化口号下,又开始滋长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思想,给人一种清朝乾隆皇帝要晋见的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必须下跪才能给予见面机会的高高在上感觉,这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大为不利的。且不说现今世界大家的吃穿用等物质文明均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结果,就是现今的文学艺术,哪一项还不是西方仍占主流?!

在现今世界深度融合到了互相不能离开高度国际化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将西方文化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踢出去(也踢不出去),而是要在继承发扬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取世界上一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新的伟大中国文化,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提起商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存在于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由于记载较少,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也较少,给人的印象也不如唐宋元明清那样深刻。提到商朝,大家起码会有两个印象,一个是奴隶制,一个是甲骨文。先来说甲骨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晚清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的价值,在此之前发现

  • 要汉字的书写艺术的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

  • 为什么古人喜欢贬低商朝,称颂周朝?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民族来源不同,换句话说殷周是民族之间的斗争。现在一般认为殷人源自东方东夷,东夷有很多部落,北到辽河流域,南到江淮一带。而周人包括夏人源西部,属于炎黄部落,与西部羌人同源。商周鼎革,不同于后世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民族代替另一个民族。而殷商强大时,武力征讨周人,甚至商周有杀父之仇。周灭商后,通过分

  • 强大的商朝,是怎样迅速土崩瓦解的呢?如何评价商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存在的最大贡献,就是证明了我国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个奴隶社会。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历史文献以及地下资料的有限,关于商朝的记载确实靠谱的恐怕只有甲骨文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阶级社会的奴隶社会,其阶级形式是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复杂,奴隶社会中

  • 商周青铜器物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希望你满意商的祭祀包括战前祈求帝和祖先的护佑、战

  • 商朝有何文明遗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的文明都是有机的传承的...比如你看到周朝的很多遗迹和古董,很多都是传承和改进商朝的遗留....比如在商朝就开始有玉器的存在..所以到现在中华民族到现在都喜欢收集玉器,玉如其人啊....又比如著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

  • 商朝有几个都城?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大规模迁都是前八后五,但是在这之外还有几次迁都。祖乙就有是个都城,相-耿-邢-庇;而盘庚有两个,亳-殷;最后是帝乙迁都到朝歌

  • 上蔡县是古代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豫北是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新乡、安阳、焦作、濮阳、鹤壁5个地级市及济源1个省管县级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是河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较发达区域。以新乡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本地区北靠河北省,南面黄河,与豫中相接;东连山东省,西接山西省,地理交通位置优越。古代这里有名的地方有:【

  • 商朝文字是什么文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商朝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

  • 殷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殷商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如玄鸟生商、王亥经商、成汤都商。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中原,是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殷商文化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