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的经济发展状况: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从商朝的经济发展来看,远远超过了奴隶社会的发展水平,充分表明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首先,从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看,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洪水面前只能逃到高处或爬上树进行逃避。但到了奴隶社会,人们能以筑坝和疏导的办法去战胜洪水,可见,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有了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河南夏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工具、武器和酒具看,反映了当时冶炼青铜的技术和制造器物的工艺水平。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空前庞大的商朝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更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造型、纹饰上可见其气势宏大、工艺精巧是世界上罕见的。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金属工具广泛应用。这些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成果,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已步入了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其次,从人类开化程度看。在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常常不能维持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以致会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氏族内部男女杂居,实行群婚制。人们“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处于蒙昧状态。到了奴隶社会,不再杀死俘虏,把大批俘虏当作奴隶用到生产上进行劳动,实行简单的协作。这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男女间也由配偶婚姻代替了群婚。特别是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使人类精神生产得以迅速发展,这些精神生产又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因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精神生产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之上的。正是这种剥削和压迫制度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