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贾诩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贾诩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257 更新时间:2023/12/5 3:10:01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贾诩

出生日期:147年

逝世日期:223年8月11日

官至:太尉

主要成就:奇谋百出,算无遗策

简介

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其官为太尉、魏寿亭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反。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候(贾诩字“文和”,因其性格与作为,周泽雄评价其为“乱武”〕。

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的历史评价

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

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荀勖别传》: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于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生平

贾诩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永汉元年(189)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便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但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此计为众人采纳。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10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李傕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棣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可以看出,贾诩的一句话虽然是为自己考虑,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

  • 三国时魏国名臣 世之奇士:程昱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魏卫尉。本名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为昱。黄巾之乱起,县丞王度反叛,烧仓库。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同县中大姓薛房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后绍、瓒相攻,瓒胜,令岱遣绍妻,岱问昱,昱劝从绍,岱从之。岱表昱为骑

  • 夏朝的社会文化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由夏到商,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依据大量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使我们对于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有了饺为详细的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代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当时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普遍使用的基本农具.圃、同、果、树、杏、栗等字,在卜辞中也饺常见,林木蔬果之属的生产也

  • 夏朝帝王世系谱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

  • 夏朝的爵命等级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夏代的爵命等级一般说法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无实据,难以窥其详。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而分为三等。一等为公、侯,他们是商族或亲族,直属于商王朝。二等为伯,是商远方的首领,周族曾为商的西伯,统辖210个小国。三等为子、男,在侯、伯之下,并分别隶属于各侯、伯,也有一些是直属于商王朝的。商代虽

  • 吴国开国皇帝:孙权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

  • “曲有误 周郎顾”东吴大都督:周瑜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美姿容,精音律,东汉末年东吴集团著名将领,自幼与孙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有两子一女。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

  • 夏朝的政权结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有关夏朝国家政权的资料甚少,虽属管中窥豹,但据此仍可知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国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夏朝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启讨伐有扈氏时,于甘地誓师所作的誓词中,可略见端倪。《史记·夏本纪》云:“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 吴国的奠基者“小霸王":孙策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并在讨伐割据江东的各军阀的过程中增强自军实力,终于统一江东。后因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

  • 夏朝文化的探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代文献对夏朝的论述虽仍系传说,但是从《史记·殷本纪》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为信史的情况推断,《史记·夏本纪》关于夏代历史的记载,亦当有所依据。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类似甲骨文那样的有关夏代文化的确凿的实物资料,夏文化的遗物也难以辨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