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

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10 更新时间:2024/1/21 13:53:04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10月下旬,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华夏第一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形成的“意见书”中说:“建议尽早动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作为夏商都城遗址群,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几年来,二里头考古工作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廓清了遗址的实有范围,找到了遗址中部的井字形街道、勾勒出城市布局的基本骨架,还发现了宫城城垣,证实了宫城的存在。此外还揭露出部分二三四期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一些有关遗址布局的新线索,获得一些包括大型绿松石镶嵌龙在内的珍贵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称,新发现证明这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都邑规划性的判明,对于探索中国文明的渊源具有重大的标尺性意义,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说起二里头,许宏喜欢用5个“中国之最”来形容: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把二里头遗址放到其出现前后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的每一项发现都牵动人心,并有理由相信,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之最出土”,对未来,许宏充满自信,“殷墟的发现曾震惊了世界,二里头将像20世纪的殷墟一样,引领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新的辉煌。”

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500年这一千多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这一变革可以用文明化、国家化或社会复杂化来概括,作为中华文明最早阶段的夏商周三代王朝文明,即诞生肇始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一个大的分水岭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此时,数百年异彩纷呈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即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而迅速崛起。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家天下”之始:启子继父位(约前2070年)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禹在晚年的时候,各部落的首领曾推选夷人首领皋陶为禹继承人。皋陶先死,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禹暗地里却为其子启培养势力,当禹死后,这些有权势的贵族纷纷起来反对伯益,拥立禹的儿子启继位。启趁势杀了伯益,夺了王位。传统的禅让制度从此废除,取而代之的以父传子的王位世袭制。同时,西边的同姓诸侯有扈氏(陕西户县

  • 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尧舜禅让(约前2250-前2100年)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据《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

  •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

  •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

  • 辅太甲伊尹还政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百科

    商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有一个得力助手,就堤把他从钧台营救回来的右相伊尹。伊尹名挚,原是商汤的岳父有莘氏家里的奴隶。有莘氏嫁女给商汤的时候,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了商汤家里。伊尹辅政伊尹刚到商汤家里,商汤并没有发现伊尹是个人才,只是让他在厨房里干活。怀才末遇的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便想

  • 商朝的雕塑乐舞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雕塑艺术在商代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就其种类而言,有平面的浮雕或浅刻、有半立体的动物形雕像、也有立体的雕像与塑像。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此外还有蝉纹、鸮纹、鸟纹、蚕纹、龟鱼纹,以及牛头纹、鹿头纹、虎头纹等,都是取材动物形象,经过巧妙的艺术加工,成为独具时代风

  • 商朝天文历法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卜辞中

  • 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从商建国至盘庚执政,历经4次迁都。约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阳甲死,其弟盘庚继位,为了解决王室内部纠纷,于是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但遭到不少商民的反对。盘庚便利用宗教对商民们进行威慑恫吓,说先王们都按照天帝的意志迁了几次都,我也经过占卜,“卜稽曰:其如台”,因

  • 公元前1541年 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汤嫡长孙太甲继位。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屡谏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将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师),自己则摄政当国,代行天子职权,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开导下,悔过反省,开始弃恶从善,施行仁义。伊尹便迎太甲归朝当政。太甲

  • 公元前1600: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商王室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商侯。到成汤时候,在伊尹的辅佐下,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被认为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举动。商汤灭夏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西亳(河南洛阳)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