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重文抑武的难言之隐:宁可重用文人贪官

宋朝重文抑武的难言之隐:宁可重用文人贪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541 更新时间:2023/12/4 19:53:54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王朝,一方面,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文化强国,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在宋朝发明或进入实用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发明在这个时期;另一方面,宋朝被称为“弱宋”,先后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并最终金灭北宋,蒙灭南宋。宋朝有的是钱,人口也不少,为什么会打不过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人口数量远远不如自己的少数民族政权呢?这缘于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国策。宋朝的武将社会地位太低了,低到了“好男不当兵”的地步,低到了级别高的武将要向级别低的文官让路乃至下跪的地步,低到了武将被文官认作干儿子要兴高采烈的地步。狄青被贬,岳飞被杀,武将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偶然的。

唐朝、五代的藩镇割据把赵匡胤吓坏了

宋朝的江山怎么来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一夜之间由将军变成了皇帝。但赵匡胤并不是第一个被黄袍加身的将军,在他之前,有许多将军和他一样,被逼要披上黄袍的。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是武将们的“黄金天下”,唐朝时武将的权力到了皇帝都管不了的地步,五代时的武将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点野心的都想过过当皇帝的瘾。

唐朝走下坡路,来自于安史之乱。安禄山这个家伙,深受唐玄宗和杨贵妃重用与宠爱,但他也是最没有良心的将军。安史之乱并没有让唐朝失去江山,但却让唐朝“天可汗”的雄风不在。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们掌控了更大的权力,当兵的“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部队都不再是天子之兵,而成为节度使们的私人部队了。节度使们就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一样,拿着周王不当一回事了。如果象齐桓公一样“尊王攘夷”还好说,如果象楚庄王一样都去周王朝“问鼎”之轻重,那还不是造反的节奏吗?这还不算,唐朝后期的一些节度使们,根本不是皇帝封的,而是将领们拥戴的,到了五代十国时,这种大逆不道的事越演越烈,由拥戴节度使演变为拥戴皇帝,河东节度使石敬塘被拥立过,后晋大将杨光远被拥立过,后唐大将符彦饶被拥立过,后唐明宗李嗣源被拥立过,至于赵匡胤被黄袍加身拥立,早已经不知有多少次前车之鉴了。

所以赵匡胤被促拥着当了皇帝,但心中其实是很害怕的,因为有如此多的前车之鉴,就意味着将领们可拥立自己,也可以拥立别人。如果这样的事再次发生,自己也将会成为五代时的短命皇帝之一,大宋王朝也不会千秋万代,而是昙花一现。但赵匡胤又是一个仁慈之主,不想大开杀戮,于是他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靠一杯酒和哥们义气,让武将们自动放弃兵权,回家当富家翁去。

宁可重用文人贪官,也得卸下武将包袱

从五代十国时代生活过来的赵匡胤,非常明白武将专权的危害,因此“杯酒释兵权”后,着手改革唐朝、五代的统治体制。一是建立“士大夫民主制度”,不以言论杀人。

两宋三百年,除了张邦昌因为当了33天皇帝被杀外,基本上没有杀过文官;二是建立用文官限制武将制度,办法是在各地设立文官郡守、知州的同时,设立通判制度,而通判有权利向中央直接负责,汇报当地官员的“德、能、勤、绩、廉”,当然,当地主管知州也有权利向中央汇报通判的优劣。这样形成互相制约;第三是在各地设立转运司,转运使由文官担任,负责将各地的财赋、粮食、物资等“转运”到中央,由中央直接掌控财粮大权;第四是在各地设立提刑司,提刑官也由文官担任,负责司法。这样,各地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用人权、案件审断权等全部由文官担会,权利收归朝廷。而原来由节度使掌管的这些权利被全部剥夺,武将只负责打仗,打完仗后将权力交回。两宋的武将没有能造反成功的,就是因为制度制约了他们的权利,他们是没有办法造反的。

赵匡胤对于文官,也并不是完全放心的,所以设立通判进行制约。他本人还多次微服私访。比如有一次微服私访丞相赵普家,因为他得到了吴越国钱俶给赵普送了“海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海鲜”需要搞清楚。赵匡胤给赵普来了个措手不及,当场翻看“海鲜”模样,结果是一坛坛黄金,将赵普吓得不轻。但赵匡胤并没有处罚赵普,并让他从容收下,赵匡胤的理由是:“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即便文官们都是贪官,也比不上一个武将造反的。两宋贪官不少,就是由赵匡胤纵容而产生的。

在赵匡胤的文官政治改革下,宋朝的文官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以后世代相传。宋代的文官不只社会地位高,而且物质待遇也高,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制度。相比而言,武将的地位低得不得了。名将狄青立下战功无数,但在文臣韩琦面前,竟然吓得赫赫发抖,他的部下焦用,被韩琦不顾狄青求情当场斩杀,狄青屁脾气没有。其实狄青和韩琦是平级的,但韩琦是进士出身,而狄青是行伍出身。而且,狄青最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到陈州,只是因为“怕他造反”,宰相文彦博给出的理由是“没有其他的,就是我们怀疑你,怎么样?”,把狄青活活郁闷死了。

南宋的武将岳飞,大家所熟悉的,立下十大汗马功劳,最后还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其地位之低可见一斑。中书舍人虞允文在抗金前线激励士气,竟然前线的将军说如果打胜仗了,我就认你做干儿子,而这位将军不但不恼,反而感激涕零,觉得虞允文抬举他。开国元勋、当朝枢密使大将曹彬,只要一遇到文官坐轿过来,立码让路。这个文臣社会地位高于武将的情况一直到明朝还未改变,名将戚继光就说自己是张居正的“门下走狗”,根本没有大将军应有的豪情。

代代相传,宋真宗留下“金钱换和平”先例

文官当权,武将功劳再大也不行,那遇到敌人犯境怎么办?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朝在武将缺乏的情况下,文官也能上阵杀敌,且取得不错的战绩。

前面所说的负责慰劳军队的中书舍人虞允文就是个文官,在他的指挥下,大破金帝完颜亮,取得采石大捷;宋朝的名相寇准也是文官,就是他在辽国犯境、一片喊逃声中,激励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宋真宗和宰相亲自督战,宋军果然士气大振,射杀辽军主将萧挞览,大败辽军。奇怪的是,取得胜利的宋军却与辽军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和平协议,答应每年赔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真宗对这个赔偿非常满意,重赏了达成这个协议的殿直曹利用。因为宋真宗觉得曹利用太会办事了,这个小小的赔偿,比宋朝用于作战的军费不知少了多少。表面看是花了钱,实际上是省了钱。

宋真宗给宋朝留下了“金钱换和平”的先例,所以宋朝以后多以此办法办之,宋辽自檀渊之盟后,果然达成了近百年的和平。自此以后,宋朝更轻视武将了。宋真宗写了一首《劝学诗》,这样说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举宋全国人民皆向书本看齐,想改变命运,那只有科举一条路。至于练武,那是粗鲁人才干的事,“好男不当兵”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宋皇帝本以为用金钱可以换来永远的和平,因此赔过辽国,赔过西夏,赔过金国,赔过蒙古。但令宋皇帝想不到的是,金朝和蒙古人都是虎狼之师,他们不但要钱,还有灭国的野心的。灭了你的国,不但得到金钱,还能得到人口和土地的。重文轻武是一柄双刃剑,虽没有了武将兵变之忧,却带来了亡国之患。有时侯用金钱换和平是不灵的。最后金国野心膨胀,灭了北宋;而蒙古人干脆把金国、西夏、南宋全部灭掉,开了新的纪元。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是南宋陆游(1125-1210)临终之作,也是他对儿子的最后嘱咐。世人都知陆游是爱国诗人,却不知他原来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叶德平:千古绝唱《钗头凤》的背后,记录了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南宋陈鹄(1570-1653)有一

  • 三国曹操部下名将征西将军:夏侯渊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夏侯渊,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惇族弟,与曹操是连襟,勇力过人。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为他顶罪,曹操又设法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为人颇重义气,有一年饥荒,夏侯渊为了养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随曹操而起,并常年转战各地,克昌豨,剿雷绪,攻马超、逐韩遂,灭宋建

  • 三国曹操帐下最骁悍的一员大将:夏侯惇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的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官至大将军,高安乡侯。谥号忠侯。夏侯惇家庭成员族弟:夏侯渊子:夏侯充、夏侯楙、夏侯子臧、夏侯子江,夏侯惇还有三子,在夏侯惇死后,都被封为关内侯。孙:夏侯廙,夏侯充之子,继嗣。夏侯惇还有一孙,在

  • 三国时期魏国猛将虎痴:许褚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许褚,字仲康,汉族,谯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自曹操平定淮、汝一带时开始跟随曹操,对曹操忠心耿耿,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因为他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痴”的绰号。许褚终属:魏籍贯:豫州谯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容貌: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官至:武卫将军、牟乡候,谥曰壮候。兄弟:许

  • 三国曹魏猛将 古之恶来:典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乡人刘氏报仇,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的奇力为异。初属张邈手下司马赵宠,后属夏侯惇。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

  • 三国一代名士 王佐之才:徐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徐庶,字元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人物生平徐庶幼年爱击剑,行侠仗义,常以

  •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贾诩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贾诩出生日期:147年逝世日期:223年8月11日官至:太尉主要成就:奇谋百出,算无遗策简介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李傕郭汜作乱时,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

  •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司马懿(179-251)即晋宣帝,字仲达,汉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

  • 三国时魏国名臣 世之奇士:程昱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魏卫尉。本名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为昱。黄巾之乱起,县丞王度反叛,烧仓库。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同县中大姓薛房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后绍、瓒相攻,瓒胜,令岱遣绍妻,岱问昱,昱劝从绍,岱从之。岱表昱为骑

  • 夏朝的社会文化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百科

    由夏到商,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依据大量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使我们对于商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有了饺为详细的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代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是当时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普遍使用的基本农具.圃、同、果、树、杏、栗等字,在卜辞中也饺常见,林木蔬果之属的生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