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宋〕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全国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立志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未免于沦亡。常为之沉思远虑,认为必有能够自安之计。盖何尝不咎其过后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全国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全国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全国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全国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患上韩、魏之心,而收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认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都城,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何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患上收支于此间,此岂知全国之势耶?委戋戋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患上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而后秦人患上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全国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克不及独当秦,而全国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患上以自完于此间矣。以四方没有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全国出生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劳动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能够应夫无量,彼秦者将作甚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全国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患上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六国沦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患上欠好,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本人的力气就盈余了,这是沦亡的缘由。有人说:“六国接踵沦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答复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度由于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度而沦亡。由于他们得到了强无力的外助,不克不及独自顾全。以是说:‘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办法获得土地以外(还失去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取得城镇,大的就取得都市,把秦国由行贿赂失去的土地与打败而失去的土地比拟,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得到的土地与败北所得到的土地比拟,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末秦国最大的愿望,诸侯最大的祸害,当然就不在于和平了。回忆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乘风破浪,因此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对待它却很不爱护保重,拿它来送人,就像丢弃小草同样。明天割去五座城,今天割去十座城,而后能力睡上一晚上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周围边陲,秦国的部队又打来了。那末,诸侯的土地无限,暴秦的愿望无餍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进犯谁就越急。以是不必兵戈,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患上清分明楚了。六国落到沦亡的境地,按理原本该当这样。昔人说:“用土地伺侯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无烧完,火就不会燃烧。”这话说患上无理啊!
齐国未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初也跟着五国沦亡,为何呢?这是由于它跟秦邦交好而不协助五国啊。五国沦亡之后,齐国也就不克不及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后来有弘远的谋略,可以守住本人的土地,坚持公理不贿赂秦国。因而燕国尽管是个小国,却沦亡在后,这是用兵抵制的成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差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凑合秦国的战略,才导致沦亡的祸害。赵国已经与秦国屡次作战,败少胜多。起初秦国又两次攻击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比及李牧因受忠言被赵王戕害,国都邯郸就变为秦国的一个郡,惋惜它用兵抵制却没能贯彻始终啊。何况燕赵正处在其余国度被毁灭了的时分,可说是智谋已尽,力气薄弱,败北而亡国,真实是无方法的事啊。倘若当初韩、魏、楚三都城各自爱护保重本人的土地,齐国不附丽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末胜败生死的命运,假如与秦国比赛,兴许还不易估量呢。
唉!假如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赐给全国的谋臣,用伺侯秦国的情意冷遇全国特殊的能人,群策群力向西凑合秦国,那末我担忧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情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每天增添,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沦亡。管理国度的人切不要让本人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都城是诸侯,他们的权力比秦国弱,可是另有可以不割地贿赂而打败秦国的情势。假如凭仗偌大国度,却自取上策反而重蹈六国沦亡的复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