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苏轼的豪放王安石的黯伤

苏轼的豪放王安石的黯伤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64 更新时间:2024/1/17 15:57:39

王安石变法得到到宋神宗鼎力支持,而苏轼反对变法,苏轼性格爽直,不太注意方式,经常和改革派针锋相对,弄的神宗很难堪,于是,他被一贬再贬。

刚开始,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本以为在湖光山色中等待重出机会,谁知后来,神宗把给他们求情的李师中也贬职了。任职期满,眼看回京无望,苏轼干脆请求再回到其他地方工作,这次他要求去密州,因为当时弟弟苏辙在济南,这样,兄弟两人可以离得近一些。人生低谷的时候,亲情可聊以慰藉。

密州就是现在的诸城,苏轼是宋神宗熙宁七年来到这里的,即公元1074年。尽管有思想准备,奔赴密州的路上,苏轼还是有些感伤,此时的诗人四十岁左右,正值人生黄金岁月,一首《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足以读到他壮志难酬的苦闷: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当时的密州和杭州根本没法相比,地处偏远,且经济比较落后。苏轼刚到密州的时候,连年干旱,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案件诉讼杂乱繁多,就连政府食堂里除了野菜都没什么吃的,何况是老百姓。苏轼心情十分沉重,他实施治安管理,抓捕盗贼,收养弃婴,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

他到雩泉祈雨,果然很灵验,为表达对上苍的谢意,苏轼在此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且写《密州常山雩泉记》纪念。

苏轼住的院子的北边,靠近城墙的的一座高台已经很陈旧了,他找人修复改造了一下,当做赏景的地方,时不时的登上台去,放松一下心情,极目远望,南边是马耳、常山,东面是卢山,往西可以看到穆陵关,北边则是缓缓流淌的潍河,这座高台非常安静,深远敞亮,且冬暖夏凉。每当风霜雨雪的早晨,月朗风清的夜晚,站在台上,又是另一种心境,身边有好友相伴,一起采来园圃里的蔬菜,捉来池里的肥鱼,饮着自己酿造的高粱酒,喝着清淡的米粥,真是人生快意啊!

苏辙给哥哥的这座高台取名叫“超然台”,来自《老子》"虽有容观,燕处超然"之文意,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

密州民风淳朴,苏轼非常喜欢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也爱戴这位豪爽耿直的父母官。在密州的两年时间,苏轼收获颇丰。首先他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先后创作二百多篇佳作,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再就是作为基层官员,苏轼踏踏实实,用实际行动为百姓做了很多的事情,他身处逆境,却有“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恬淡从容。在苏轼的努力下,密州的一切都步入正轨,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有付出有收获,苏轼看到了希望,他的脸色变得圆润,白发也好像变黑了不少,他似乎重新焕发了少年豪志,期待着朝廷再次重用他: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纪念日,苏轼写下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诗人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深情的诉说着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任职第二年,苏轼也逐渐适应密州的生活,既来之则安之吧。就在他寄情山水,安于现状的时候,远在京都的王安石却遭遇了职场危机。

王安石的改革因为触犯到各方利益,从一开始就受到激烈的反对。何况,新的法律肯定有不健全的地方,后来,改革派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分裂。宋神宗开始是非常坚定的支持者,可随着改革之路越来越难,阻力越来越大,竟然打起了退堂鼓,他甚至开始重新用旧派大臣。

没有了上司这棵大树的护佑支持,王安石处境越发艰难。

公元1076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八月的时候,苏轼得到调令,未来他即将去徐州任职,这次变动意义非凡,此时的苏轼精神焕发,踌躇满志。

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苏轼既思念在异地任职的弟弟,又心潮澎湃,他乘着酒兴,吟诵出名篇《水调歌头》,这首作品,苏轼将他的才情发挥到极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豪情放歌的时候,王安石正黯然神伤。和历史上所有的革新派一样,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十月,他向神宗提交辞职书,沮丧退场,之后,隐居江宁。

1076年12月,苏轼离开密州,继续他的地方任职生涯。三年后,湖州成为他的不幸之地,乌台诗案,让他的人生沉入谷底,新党派非要置他于死地,王安石虽在隐居,却依然关心朝野,他愤然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七月,苏轼来到江宁拜访王安石。两人饮酒赋诗,促膝长谈。甚至还商量是否做邻居的问题。

两年后,守旧派掌握政权,变法被全盘否定,王安石极度失望,抑郁而终。苏东坡非常伤感,写下《王安石赠太傅》,以此缅怀这位职场对手,亦特殊好友。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千古绝唱《钗头凤》的背后,记录了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是南宋陆游(1125-1210)临终之作,也是他对儿子的最后嘱咐。世人都知陆游是爱国诗人,却不知他原来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叶德平:千古绝唱《钗头凤》的背后,记录了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南宋陈鹄(1570-1653)有一

  • 谁是赵匡胤之死的罪魁祸首?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先是与弟弟赵光义谈话,饮酒。后来就突然死亡。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匡胤与赵光义谈话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史书留下的只有零零碎碎的描写。人们怀疑是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于是只好感叹:“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但据我看来,这个事件的关键还不仅是判断赵光义是

  • 宋朝重文抑武的难言之隐:宁可重用文人贪官,也得卸下武将包袱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王朝,一方面,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文化强国,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在宋朝发明或进入实用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发明在这个时期;另一方面,宋朝被称为“弱宋”,先后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并最终金灭北宋,蒙

  •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奸臣们的最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自古有忠就有奸,但是忠是奸,大多是后世裁定的。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朝代,忠奸的标准,只能由皇帝来说,皇帝说你是忠臣,你就是忠臣;皇帝说你是奸臣,你就是奸臣。每个大臣都会说自己是忠臣的,而奸臣的帽子,大多是政治竞争对手给对方扣上,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奸臣们却不见到都在生活的

  • 古代帝王也深情,皇后去世这几位帝王竟终身不再立后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在许多人眼里,皇帝是没有“爱情”的,因为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有的高达数万嫔妃宫女,拥有的女人太多了,怎么会“爱情专一”?所谓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不过皇帝对于妃子的“专宠”罢了。而且,皇帝对于嫔妃的“专宠”,会随着嫔妃的年老色衰而淡化。不过,这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

  • 超过岳飞的宋朝最强军神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01一般评价两宋军事人物,民间不外乎北杨南岳的说法,即北宋杨家将,南宋岳家将。这是地摊文学造成的视觉性偏差,后来历史渐渐成为显学,折可存、种谔、李继隆、王禀等名字纷纷从角落里走了出来,和杨岳共同组成了两宋将星汇聚的璀璨星空。然而血溅风波亭,汉家臣民最心痛的一幕,使得岳元帅的光芒照铄古今,千古奇冤令岳

  • 宁死不屈照千古,文天祥用生命写下浩然正气歌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典型在夙昔——文天祥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并称“宋亡三杰”。南宋末年,蒙古大举南侵,赵宋朝廷岌岌可危。可是,文天祥毫无惧色,领导残存兵力,负隅顽抗,以性命报答朝廷。张世杰,战死于崖山海战;陆秀夫,海战兵败,背着年幼的宋帝昺投海而死;文天祥,于五坡岭兵败被俘。蒙古政权把文天祥囚禁在首都大都狱中,而正

  •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千秋永传正气歌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天地有正气南宋硕儒朱熹认为天地是“理”、“气”二元,相合而生。文天祥指,这就是充沛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它赋予世间万物诸般形态——地上的山川河岳、天上的日月星辰,乃至人生而有之的“浩然正气”,无不是它所化生。在国运清明之时,“正气”会以“祥和之象”,呈现在朝廷之上;在时运艰危之际,它会寄生于“节义之

  • 杨业战场上被称为“杨无敌”,为何最终投降了宋太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宋代“家将”,相信除了“岳家将”以外,最多人谈论的,一定是“杨家将”。“杨家将”是北宋初年戍守北疆、抗御辽人的著名军事家族。它的故事自北宋中叶始,已经广泛流传,时至今日,仍然电影、电视的重要题材。而“杨家将”的始领,就是众所周知的杨业。杨业战场上被称为“杨无敌”,为何最终投降了杨家将的故事一直是

  • 当范仲淹遇上流行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主张文人治国,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所以,许多文官直言不讳,敢于进谏,他们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大多被国君采纳,同样,言多必失行多必过,做的多了难免出错,但宋朝有不杀文官的政治制度,因此,许多官员一生被贬来贬去,离京外放任职成为常态。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皇佑三年(1051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