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谁是赵匡胤之死的罪魁祸首?

谁是赵匡胤之死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219 更新时间:2024/1/22 3:41:21

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先是与弟弟赵光义谈话,饮酒。后来就突然死亡。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匡胤与赵光义谈话时,没有其他人在场。史书留下的只有零零碎碎的描写。人们怀疑是赵光义谋杀了赵匡胤,但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于是只好感叹:“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但据我看来,这个事件的关键还不仅是判断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而是探讨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这对历史研究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要揭开的历史谜团也在于此。

由于赵光义继位不是正常的“父子继承”,而是“兄弟继承”,其依据据说是母亲杜太后的遗命,所以这个继位问题与赵匡胤之死很可能有重大关系。

我们先把“兄终弟及”的传说放在这里:据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生前要求赵匡胤身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他的皇位。杜太后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继位的柴宗训年龄太小,不能驾驭群雄,不能凝聚人心的缘故。如果后周继位的是一位成年皇帝,你能这么轻而易举的‘黄袍加身’吗?你怎能拥有今日的富贵?光义是你弟弟,谋勇兼具,能力出众,你将来将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大宋社稷、黎民百姓之福啊!”具体方法是,赵匡胤死后,让二弟赵光义继承,赵光义死后,让三弟赵光美继承。然后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的儿子,赵光美的儿子,以此类推。

围绕这个继位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杜太后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2.如果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3.赵光义是否谋杀了赵匡胤?

首先,是否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

我的回答是有这个说法,并且广为流传。证据如下:

如果赵光义说自己继位的理由是太后遗命兄终弟及,你可以不相信,认为他是编出来的。但有这样一个事实,当后来赵光义考虑继承人时,犹豫是否让三弟赵光美继承,征求丞相赵普的意见。如果根本没有母亲遗命兄终弟及这个说法,他为什么要考虑是否让三弟赵光美继位?这件事说明,不仅有兄终弟及这个说法,而且继承规则也与传说的一样,赵光义之后是赵光美。如果兄终弟及规则是赵光义编造的,他只要编造自己继位就可以了,必画蛇添足,三兄弟轮流,然后儿子们轮流?以后又除掉赵光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有一个事实。赵光义继位后,有一次,赵匡胤的长子为某件事赵光义提了一个建议,赵光义回答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做吧。这本来是一个普通建议,你不同意,否决就是了,为什么这样反感,要说这样的话?说明是有兄终弟及的说法,而且这个继承方法就是前面说的方法,先是赵匡胤兄弟三人轮流,然后他们的儿子轮流。但赵光义只希望兄终弟及到自己为止,以后还是父子继承。所以对赵匡胤的长子心里很反感,一点小事就借题发挥了。

而且,也只有杜太后,才会考虑三个儿子轮流坐庄的规则,没有其它人会提出这样奇怪的继承办法。

有的历史学家说,杜太后不会有这个遗命,因为不合情理。后周是幼主继位,赵匡胤未必面临幼主继位的问题。我认为,杜太后的思想是长君继位,比较可靠,未必认定赵匡胤一定早死,未必认定赵匡胤死时儿子一定年幼。不管赵匡胤什么时候死,赵光义总是比赵匡胤儿子年长。而且,这个继承规则保证继承者年龄一定不会太小,因为要等两个皇帝死后才能轮到你继位。而且,她也看到,赵光义比较能干,这个规则至少可以保证赵家政权相当时期的安全。

其次,赵匡胤是否认可这个遗命?是否打算执行这个遗命?

对这个问题,赵匡胤可能有三种态度:同意,不同意,为难犹豫。

我认为,他是为难犹豫的。因为无论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有严重的后果。如果同意,满足了母亲的愿望。但违反常规,可能造成内乱,对自己儿子也不公平。如果不同意,可以避免内乱,对自己儿子也合理,但违背了母亲的愿望。

我认为他是倾向于不同意母亲意见的。因为如果他同意母亲的意见,公开昭告天下,立弟弟为太子就是了。但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就证明他不愿意。

既然他不同意母亲的意见,为什么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宋朝重文抑武的难言之隐:宁可重用文人贪官,也得卸下武将包袱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王朝,一方面,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文化强国,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明在宋朝发明或进入实用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发明在这个时期;另一方面,宋朝被称为“弱宋”,先后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并最终金灭北宋,蒙

  •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奸臣们的最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自古有忠就有奸,但是忠是奸,大多是后世裁定的。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朝代,忠奸的标准,只能由皇帝来说,皇帝说你是忠臣,你就是忠臣;皇帝说你是奸臣,你就是奸臣。每个大臣都会说自己是忠臣的,而奸臣的帽子,大多是政治竞争对手给对方扣上,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奸臣们却不见到都在生活的

  • 古代帝王也深情,皇后去世这几位帝王竟终身不再立后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在许多人眼里,皇帝是没有“爱情”的,因为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有的高达数万嫔妃宫女,拥有的女人太多了,怎么会“爱情专一”?所谓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不过皇帝对于妃子的“专宠”罢了。而且,皇帝对于嫔妃的“专宠”,会随着嫔妃的年老色衰而淡化。不过,这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

  • 超过岳飞的宋朝最强军神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01一般评价两宋军事人物,民间不外乎北杨南岳的说法,即北宋杨家将,南宋岳家将。这是地摊文学造成的视觉性偏差,后来历史渐渐成为显学,折可存、种谔、李继隆、王禀等名字纷纷从角落里走了出来,和杨岳共同组成了两宋将星汇聚的璀璨星空。然而血溅风波亭,汉家臣民最心痛的一幕,使得岳元帅的光芒照铄古今,千古奇冤令岳

  • 宁死不屈照千古,文天祥用生命写下浩然正气歌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典型在夙昔——文天祥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并称“宋亡三杰”。南宋末年,蒙古大举南侵,赵宋朝廷岌岌可危。可是,文天祥毫无惧色,领导残存兵力,负隅顽抗,以性命报答朝廷。张世杰,战死于崖山海战;陆秀夫,海战兵败,背着年幼的宋帝昺投海而死;文天祥,于五坡岭兵败被俘。蒙古政权把文天祥囚禁在首都大都狱中,而正

  •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千秋永传正气歌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百科

    天地有正气南宋硕儒朱熹认为天地是“理”、“气”二元,相合而生。文天祥指,这就是充沛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它赋予世间万物诸般形态——地上的山川河岳、天上的日月星辰,乃至人生而有之的“浩然正气”,无不是它所化生。在国运清明之时,“正气”会以“祥和之象”,呈现在朝廷之上;在时运艰危之际,它会寄生于“节义之

  • 杨业战场上被称为“杨无敌”,为何最终投降了宋太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宋代“家将”,相信除了“岳家将”以外,最多人谈论的,一定是“杨家将”。“杨家将”是北宋初年戍守北疆、抗御辽人的著名军事家族。它的故事自北宋中叶始,已经广泛流传,时至今日,仍然电影、电视的重要题材。而“杨家将”的始领,就是众所周知的杨业。杨业战场上被称为“杨无敌”,为何最终投降了杨家将的故事一直是

  • 当范仲淹遇上流行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主张文人治国,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所以,许多文官直言不讳,敢于进谏,他们提出了许多治国良策,大多被国君采纳,同样,言多必失行多必过,做的多了难免出错,但宋朝有不杀文官的政治制度,因此,许多官员一生被贬来贬去,离京外放任职成为常态。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皇佑三年(1051年),快

  • 看苏轼豁达人生:天容海色本澄清,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苏轼,大家想必都会想起《定风波》、《念奴娇》等作品,“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词句活现眼前。事实上,这两篇中学必读的作品都是东坡居士中年之作,皆成于贬谪黄州之时。其时虽云贬謪,但东坡却能以豁达大度化解,“谈笑间”让抑郁的心情“灰飞烟灭”。这次,笔者想变一变新意,带大家看看东坡晚年的

  • 公元1127年 南宋建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百科

    1126年,金军第一次进攻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时,宋钦宗在兵部待即李纲请求下,同意守城,但暗中却派弟弟康王赵构到金营作人质以求和。东京保卫战赢得胜利后,康王被召回,金兵退走,宋徽宗回到东京,钦宗解散各地援军,李纲被罢黜。经过半年休整,金军第二次围攻东京。1127年春,金军攻破东京,宋钦宗亲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