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幼年家境不甚好,曾借居合肥城外一座寺庙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京东等地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庐州与开封府等处知府、枢副使等职。他出仕时,北宋王朝初期的相对繁荣局面已成过去,正处在危机重重的时期,政治十分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赋税繁重,边备日益废弛。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中的革新派曾进行过变法图强,包拯的政治主张,与革新派大体一致。他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因此主张对农民必须要“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他强调要革新吏治,注意选择良吏,他认为对官吏“若任而不择,择而不精,非止于不能为治,抑所以为害矣。”他坚决主张精简官僚机构,取消冗官冗兵,他说“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欲救其弊,当治其源,在乎减冗杂而节用度。”所以他又特别反对奢侈浪费,他曾向宋仁宗建议“土木之工不急者,悉罢之,科率之出无名者,并除之。”这此建议对宋王朝当时的衰败局面,切中要害。
包拯最恨贪官污吏,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倚势当了主管全国财政收入大权的“三司使”,贪渎无厌,人敢弹劾他,包拯硬是连上三本参奏,甚至与仁宗面争,将他罢了官。
包拯奉公守法,自奉极严,生活扑素,“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之时。”他在端州做官时,当地盛产端砚,那是文士们最喜欢使用和收藏的珍品。不少官吏用各种方法去集端砚,包拯虽身在产地,却一个不取。包拯不但严于律己,对子孙也严格要求,他曾给后代留下一个“家训”,告诫“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虽然“性峭直”,笑一次比黄河清还要难,但他却不是刻板冷酷的人,他待人“务敦厚”,“而末尝不推以忠恕也”。前者决定了他的嫉恶如仇,“恶吏苛刻”,后者又决定了他的关心民瘼。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他的执法严明。他任开封知府时,下令大开正门,准许百姓直入公堂,亲自陈诉曲直冤苦,免除吏役们的敲诈勒索。他在任庐州知府时,自己的舅舅犯了法,照样鞭打,使得别的亲戚谁也不敢借他的地位给自己谋私利。
包拯在北宋那样时代,为革新封建政治做了努力,使人民地位也多少得到改善,因此赢得了在人民中的威信,“至于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他死时“京师吏民,莫不伤感,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宋仁宗皇帝也“辍朝一日”,亲去吊唁。
(1)包公故事合肥非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知道这首歌,言归正传,开封有个包青云,那么开封有个包青天是真的吗?说实话提问者的这个问题看着有点令人迷茫,什么叫开封的包青天是真的吗?意思是包青天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还是说包青天真的是开封人吗?问题不够严谨,首先包青天在历史上当然存在,其次包青天的确在开封任职一段时间,可是任职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在影视剧中包拯一直在开封做官,人们就会下意识的认为包拯一直在开封任职,其实不然,在包拯的职业生涯中,开封做官时间是最短的,一年就被调走了。
那么为什么总是说包拯在开封做官呢?原因很简单,在包拯去开封之前,当地非常的混乱,官老爷都不作为,当时的开封号称最难治理的,于是乎便派包拯去,包拯上任之后,铁面无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开封治理的井井有条,遇到权贵犯事,包拯也是毫不犹豫的惩处,有很多开封府的官员都被包拯给彻底收拾。
一时之间开封的风气很好,包拯处理好一切,皇帝便派他去了其他地方。很多人认为包拯就是开封人,实际上包拯是合肥人,并不是开封人。其实包拯并没有大家所传的那么神,中国历史上向来如此,好的人越传越神,坏的人是越传越坏。
人们崇拜包拯很正常,表达了人们渴望有一个青天大老爷治理一方,在民间传说中,包拯不仅仅是清官的化身,包拯还是阴间的判官之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