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现实的问题,中国年应该例为非文化遗产,因为从唐代流传至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亮点!要是你认同请点个赞谢谢!
(1)家乡非遗故事春节: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先现代的春节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而非腊月,春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约4000年前左右,那时候便有了一些过年的气氛,人们可以去了解下“年”的由来,起初它代表一种猛兽,会攻击聪明的人类!真正比较流行是在西汉时期。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的意义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春节主要的习俗在各个地区大同小异,主要有吃饺子、吃年夜饭、包压岁钱、拜年、守岁、穿新衣服、闹元宵。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本质还是传承祖国的5000年的传统文化,因而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新期待与一份安心,最后要记得春节还有祝福新年新气象的内涵。最后才有了人类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
你们那里的新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围炉,午夜守岁,初一早上贺正,拜天公,祭祖先,吃长莱,邻居们互相拜年,不许骂人讲粗话,不干农活。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不知道与其他地方有何异同?邀答!
(1)家乡非遗故事春节:
《吃年饭》: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我的老家地处湖北鄂东地区,那个地方很穷很穷,但不管多穷,过年还是要吃一顿大的,叫年饭。因为特别讲究、特别隆重、特别耗时间、繁琐…,那里便有一句骂人的话:你吃年饭啊?这么难!这么慢!这么神秘!从这句骂人的话中你可以体会到我们老家传意义上的过年、准备年饭、吃年饭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比如说几个大项的准备:一,手工豆腐制作,这是各家各户都必须要自已做的,豆子有黄豆黑豆,从浸泡、推石磨、漓豆渣、烧浆、点卤水、挤压水份、切块…;那大锅、大灶都是现搭的,这家做完了,那家接着来,每家少则做十斤八斤豆子,多则做三五十斤豆子,做出的豆腐特别香甜…!这些豆腐做好后一部分就是过年这段时间吃,(要从腊月十几吃到正月十五以后)一部分拿来做豆腐乳,记得我母亲要做几大罐子,这可是一家人要吃一年的“贵重”菜了;二,年粑的加工,这可是比做豆腐工程还要大好几倍的工作,全家总动员,要费时好几天才能完成…,常常累到腰伸不直,双眼通红,但每个人都十分亢奋…!(这也是准备往后几个月的“干粮”)当一笼笼年粑出笼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马上揣着碗、准备好糖,就急不可耐的开吃…,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这刚出笼的年粑那叫美味啊!三,各种手工菜、鱼丸子、藕爽、藕粉丸子、珍珠丸子、蛋卷…等等那都是妈妈她们的事。四,我们一邦小孩最喜赶的热闹是去看各家各户杀猪、杀牛、杀羊等。五,还有参加村水产干塘劳鱼…,当水产队长把“四大家鱼”抓完后,剩下的“野鱼”就是我们的…!小伙伴们一拥而下:…那个场面就是一场“战斗”!紧张、热烈、收获满满…!但个个都是泥人…,狼狈不堪。六,接下来就是制作腊鱼、腊肉…等等:全村每户人家,都是从腊月十几开始折腾,直到三十夜,这是准备工作;我们那里,每家吃年饭都是大清早、天不亮开始吃,(年饭吃早上、端午吃中午、中秋吃晚上)而且还是关着大门吃,(富户人家怕显富、穷苦人家怕人笑话,所以关门过大年)就一家人吃,不请客,桌子正上方叫上席,空置着,摆上碗筷,倒满酒…,那是给祖上的位置,我爸妈烧上纸、点上香、双手合十、一阵咕咕噜噜之后,我们才能拿起筷子开吃…,正中间那条“听话鱼”是做样子,不能吃的,叫“年年有余”…;年饭要吃几个小时才能结束,之后便是我们小朋友们各自拿出“私货”烟花爆竹满地乱炸的环节了,别一提多开心了…!似乎农耕民族一年四季的甜酸苦辣都浓缩在了“过年”、“吃年饭”这件“天大”事情上,那个过程、那个人人参与、那个亲历亲为、那个累并快乐着的感觉…,那才叫年味!永生难忘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