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历史的延续。这次将非遗技艺徐行草编等邀请入世博会,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明、中国技艺,又是向人们宣传了保护环境、多彩文化。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做法。
天长有多少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知道多个天长美丽的故事?
感谢邀请
首先我们来看安徽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世界级非遗名录3项。
国家级非遗名录74项。
省级非遗名录530项。
申请审批一直在递增中,数据可能会不太精准,有知道准确数字的同学欢迎告知。
据最新非遗名录公布,安徽天长共计有:
省级非遗名录3项
市级非遗名录5项
县级非遗名录61项。
个人有幸品尝过天水当地秦栏卤鹅,甘露饼,草炉烧饼,藕夹子等美食,还有收藏天官画几幅。
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马增蕙去世,她生前有什么重大成就?
2021年的2月4日,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著名的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蕙去世了。对于马增蕙,可能南方的朋友对她了解的不是太多,但相信在京津冀的朋友们对她一定不会陌生。那么,马增蕙是什么人呢?她在生前有哪些重大成就呢?
一、出生于鼓曲世家马增蕙出生于鼓曲世家,她的父亲、姐姐都是知名的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而她的儿子则是曾因一首《笑脸》而被大家熟知的歌手谢东。马增蕙的父亲马连登和她的姐姐马增芬共同创建了“马派”西河大鼓。在京、津、冀地区名声赫然,为我国的鼓曲艺术能够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小,马增蕙就在父亲的持续熏陶下,对曲艺有着天然的热爱。凭借着父亲的教育以及自身的曲艺天赋,她年纪轻轻就在老家闯出了不错的知名度。但是,马增蕙并没有就此而满足于自己的成绩,时处青年的她又迷上了单弦演唱,于是就师从了当地有一定名气的胡宝均学习单弦。在学习的过程中,马增惠发现单弦比自己以为的要博大精深的多,她又不满足了,开始到各地寻访名师,最后,通过朋友的介绍,马增惠拜在了单弦名家白奉林、谢芮芝、石慧儒名下。
二、青年马增蕙马增蕙非常的虚心好学,而且善于博采众长,很快的她就形成了她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单弦获得了出来拔萃的成绩,也深受观众们的喜爱。一曲《一盆饭》作为马增惠的代表作,入选到了中小学的教材中。年轻时的马增惠还曾跟随着合唱团一同前往台湾为颇喜爱戏曲的张学良将军做专门的表演。
三、马增蕙的成就马增惠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品,比如《一盆饭》、《打箩筐》、《挑帘裁衣》等。
2012年,马增蕙收获了“终身成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各项大奖,同时,她的学生们也开始在各界崭露头角,观众们比较熟悉的有刘秀梅、崔伟丽等,都师从马增蕙。
2018年,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出炉,经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组评定,马增蕙符合国家级为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评审标准,正式成为非遗传承人。
马增蕙的去世,令曲艺界以及爱好曲艺的朋友们心痛万分,还有很多网友表示非常遗憾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认识马老师的。不管怎样,马增蕙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但她的作品却是留给后代的最大的财富。
马增蕙是我国著名曲艺家,她5岁从艺,演唱西河大鼓,15岁参加中国广播说唱团,改唱单弦。她是当代曲坛上最负盛名的单弦表演艺术家,不仅是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中国广播说唱团单弦演员,主要作品有《打箩筐》、《一盆饭》、《挑帘裁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