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布,沪26位名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说,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1082人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上海有26人上榜,包括谷好好、钱惠丽、钱程、童双春等,涉及昆曲、越剧、滑稽戏、独脚戏、上海港码头号子、浦东绕龙灯、奉贤滚灯、京剧、沪剧等项目,详见名单↓
戏曲《琵琶记》剧情简单,为什么却被誉为戏曲经典?
正如题主所问,《琵琶记》剧情简单,却在浩瀚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琵琶记》是我国最早的正式戏剧“南戏”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南戏,是我国最早的正式戏剧。
中国戏剧在元代形成两个系统:一个是唱北曲的杂剧,一个是唱南曲的南戏。南戏,于北宋末年在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诞生,逐渐流传到南方广阔的地域。到了明代,比杂剧成熟较早的南戏,因其轻柔婉转、体制灵活而逐渐替代了杂剧,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剧种
元末南戏,全本流传的只有十五种,其中最主最著名的就是《琵琶记》,和号称“四大传奇”的《拜月亭》《钗记》《白兔记》《杀狗记》。
想想看,《琵琶记》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中最为著名的一部,自身处在戏剧开端的高峰,既便该剧本身可能无法和后代的优秀戏剧相比,但《琵琶记》的所处的位置摆在那里。
《琵琶记》是由民间流传甚广的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成。改编前就在民间有一定影响。《琵琶记》写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南宋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在南戏中也有过《赵贞女》的版本。戏中的蔡伯爵是个备受谴责和唾弃的人物,他赴京考中状元后,难奉二老,背亲弃妇,以攀豪门,另娶新欢,是个典型的“渣男”,最后遭到被雷击死的下场。
这部《赵贞记》的南戏,当时在民间就有很大的影响。
《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本身就是个热心提倡“忠孝节义”的戏曲家,为了“夫孝共妻贤”的封建伦理,他对《赵贞女》做了很大的改动。而且《琵琶记》里男主的形象较之《赵贞记》中形象则截然不同。定会引起观者的好奇和关注。
《琵琶记》独具匠心,设置“三不从”的戏曲冲突,既指出蔡家悲剧的原因,结局也符合中国传统的理念。为观众喜闻乐见。在《赵贞记》中,蔡伯喈中状元后,忘恩负义,弃亲背妇。最终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的悲剧结束,反映了念书人一旦富贵就负义另娶的现实。
而在《琵琶记》中,高则诚专门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矛盾冲突:①赵蔡伯唱和赵五娘婚后感情很好,朝廷招贤,他不想去应考,但父亲不从;②中状元后,牛成相看中他,招他为女婿,他要辞婚,但牛丞相不从。③为侍奉双亲,蔡欲辞官,但皇帝不从。
在三条难以“唯命”的矛盾冲突中,原本“背亲弃妇”的“渣男”蔡伯喈变成了“全忠全孝”的“模范国民老公”。赵五娘也没有被贫困潦倒生活磨难而死,最终获得了幸福。
“三不从”的设计安排,较深地揭示了造成蔡伯喈一家悲剧的,是原来的个人因素转为社会因素:科举制度、上层势力。这种变动虽然有悖于现实生活,但使作品有了厚重感,结局也非常符合中国“皆大欢喜”的传统理念,为观众而喜闻乐见。
《琵琶记》采用“对比”之手法,把封建妇女的美德集中体现在赵五娘身上。赵五娘是《琵琶剧》中的女主,在她的身上概括了中国封建妇女的淳朴、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等良好品质,是封建社会理想的好媳妇。既符合封建社会的家庭的伦理道德,也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有利。《琵琶记》在舞台上树立的“孝子贤妇”的形象,就曾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
为了塑造赵五娘良好的妇女形象,作者同样也采取“三对比”的手法:一边是洞房花烛夜,一边是赈粮被劫要投井;一边是荷花池旁饮酒消夏,一边是背着公婆咽菜吃糠;一边是中秋赏月,一边是麻裙包土。这种处理方法无疑是戏剧冲突更加强烈,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戏中“糟糠自咽”、“祝发买葬”、“描容上路”几出戏特别出彩。
为此,自明中叶以来,《琵琶记》被推为“南戏之祖”。
《琵琶记》剧情虽然简单,但剧情、人物却非常感人。全剧经典雅致、完整生动、情感浓郁,显示了文人的心思细腻目光和酣畅率真手法。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总之,“琵琶记”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欣赏品味。因此,“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
“琵琶记”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作品。高则诚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杰出家。
“琵琶记”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所以,过去把它称为“南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