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春节如何变化,目前为止,春节依然排在中国传统节日之首,是最隆重的节日。
为了欢度春节,人们仍是不遗余力,不辞辛苦提前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平时在外工作的人提前多天购票,目的地家。就像歌中唱的无论事情有多忙,春节都要放下;无论旅途有多远,春节都要回家……回家给老爸泡杯热茶,回家给老妈说说知心话。一年的打拼只为这个幸福的家。回家给孩子一个惊喜,回家让家人不在牵挂……
春节期间,举国欢腾,阖家团圆。试问,哪个节日比得了它?
可是,在许多人心目中,春节的习俗却慢慢消失,年味越来越淡了。原因如下:
【时代发展优胜劣汰】
我觉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有些习俗被摒弃,有些习俗被新的所替代,这是不可避免的,什么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春节一大早,给长辈拜年都是跪下磕头。原来大家严守规矩,无人例外。现在新社会新风尚,这个规矩免了。即便是给长辈拜年,也不再跪下了头,而是弯腰鞠个躬,或者口头表达:“给您拜年了!”长辈都会应答:“免了,免了,一说就成,咱没那么多规矩。”
比如,小时候在老家,每逢过春节,爷爷拿几个木棍放在每个屋门口,曰“拦门棍”,用来拦住不祥物进家门。
再比如,除夕夜下好饺子,奶奶先盛出一碗,站在院中,念叨:“老天爷,老地爷,菩萨奶奶,老关爷,还有老奶奶老爷,过年了,都来吃饺子啦!”
这些祖辈人做的习俗都被淘汰,年轻人是不做这些的。这也与接受教育的成都有关。现代人文化程度高,不再相信这些了。
【物质丰富随时购物】
感觉年味变淡的最重要原因是物质资源的富足。
小时候景年、馋年,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几顿好的,穿一件新衣服。
现在物质应有尽有。只要你想吃好的,天天都能买得到、吃得上;只要你想穿新衣服,到商店都可买一件。不必从年头等到年尾,不必数着日子想过年还有多少天。因此,感觉年味淡了,是人的感觉问题,年味依旧在。
【过节方式灵活多样】
其实,春节习俗还在,只是方式不同了。比方说,原来在春节前七八天就开始忙碌:打扫厨房,蒸馍,过油,煮肉,购买走亲戚的礼品……如今,菜市场、超市中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走亲戚当天就可买到礼品,不必提前忙碌购物。
比如,以前都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招待客人,现在许多人提前预定饭店,到时去饭店吃饭即可,不必购买大量食材存放家中。
再比如,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外出。春节假期,一家人选择出外旅游,既过节又赏景,悠哉游哉。
因此,节日中许多事不必亲力亲为,不必面面俱到,仿佛习俗少了,年味淡了。其实,习俗尤还在,年味分外浓!
农民回答谢邀,
农村过年的习俗是几千年来传统的传承,而现在过年不如过去热闹是真的,过去过年都要买件新衣服鞋帽,买点好吃的过年,买烟花炮竹,香烛纸马,村搞文艺宣传队,锣鼓喧天,拜军属年,而现在由于时代变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习俗也在改变,平时的生活跟过年差不多,过年的习俗淡化了,宣传队改看电视,少买炮竹,对联,不拜年等,所以现在过年不如过去过年热闹,淡化了许多。几千年的过年习俗不能丢,不能把中国的古老文化丢掉,还要传承发扬光大,把过去过年热闹劲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