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74 更新时间:2024/3/10 17:39:24

高俅喜欢踢球,球当然不是现在的足球,听说那个时代叫蹴鞠,是实心的,规则也和现在的足球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被人踢来踢去,谁也不要他,高俅喜欢踢球,正好跟那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没人愿意要他,也就被人荐来荐去,没人愿意用他,如果一生都没有用他,那到是幸事,水浒传里也就不会有高俅这个人物来,可是事以愿为,高俅的人生象开挂了一样,迅速崛起,成为上层人物,不可一视。按说一个踢球的又不是国足,现在踢足球还让国人失望呢,宋丹丹白云大妈,都知道中国足球,那时候的蹴鞠都是有钱人没事的娱乐活动,可高俅就好这一口。他是个破落户帮闲,不光喜欢踢球,弄枪使棒,吹拉弹唱,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是个全才,可就是品行不端,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这样一个行为不端的人,有一次帮人使钱,风花雪月,被人告上开封府,开封府尹判他迭配他乡,不许回东京,他就投奔了开赌房的柳大郎,一住就是三年,皇帝大赦,开恩。高俅也在其中,这时候想回东京,柳大郎只好把他介绍给自己的亲戚,在东京开药铺的董将士,董将士一看是柳大郎的书信,有心不管,知道高俅不怎么象好人,又犯过罪,让他教孩子,再把孩子带坏了,于是就找到了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不知道是不是苏东坡?小苏学士也不愿留他,想起当朝驸马王晋卿小王都尉喜欢这样的人,就把他推荐给了小王都尉做了亲随,高俅在王都尉那里混的如鱼得水,受到重用。这个小王都尉和端王走得近,来往平凡,端王看重了小王都尉一块玉,小王都尉给了他,对他说还有别的宝贝,改天给你送去,后来派高俅去送给端王,高俅带着宝贝给端王送去了,办晚事出来正赶上端王领着一帮人踢球,合该高俅这小子走运,那个球咕噜噜滚到高俅脚下,高俅一个鸳鸯拐,把球踢了回去,那个漂亮,引来一阵喝彩,端王没见过高俅,心说,你是谁呀,这球踢的不赖呀!高俅赶忙自我介绍,端王留高俅住了一晚,第二天和小王都尉商量,把高俅要过来,小王都尉同意了,这样高俅这小子又成了端王的亲随,这小子能吹会拍深得端王喜爱,哲宗死了,又没后代,端王做了皇帝,就是宋徽宗,高俅跟着他青云直上,竟然被皇帝提拔为太尉。宋徽宗这个皇帝能人志士他看不到,无良奸臣反而得到亲赖,北宋在他手里葬送,也就不奇怪了,当年高俅为什么被人荐来荐去的就是怕他成了气候,祸国殃民,没想到还是被宋徽宗发现了这个不光会踢球,还会残害忠良的十足坏人,高俅做官是大宋的悲哀。

高俅影射了朱洪武、马皇后、朱棣,这些人经历丰富,所以,施耐庵便让他被“荐来荐去”的。

(原来是他被荐来荐去)

高俅为何是汴梁宣武军人汴梁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水浒传》中说,高俅是汴梁宣武军的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也就是说,高俅是汴梁人。施耐庵这样写,其实是“颠倒”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设置宣武军,治所在汴州。宣武军虽然经过了几番废立,但长期管理汴州、宋州、亳州、颍州等地。其中,汴州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汴梁。所以,高俅的籍贯应当写作“宣武军汴梁”人。

《宋史》中,没有高俅的传记,他的事迹散落于其他人的传记之中。因而,高俅究竟是哪里人,也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挥后录》中说,高俅是苏轼的书吏,苏东坡把他推荐给了驸马王诜,王诜又把高俅送给了端王。高俅“荐来荐去”的事,都发生东京汴梁。因而,说高俅是汴梁人,大致不会错。

问题是,施耐庵为何要在汴梁之后,加上“宣武军”呢?北宋时期,早就没有宣武军了,高俅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此时,更无宣武军了。因此,施耐庵不会无缘无故地说高俅是“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的浮浪破落户子弟,其中必然有蹊跷。

原来,自宣武军设置后,曾经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节度使,那就是朱温。《水浒传》“引首”是从五代讲起的,朱温可算得上是开五代群雄中的领衔者之一。而朱温谐音“猪瘟”,隐藏着《水浒传》反皇帝的主题,施耐庵以明朝的靖难之役,伏藏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大预言。这个大预言,同样寄寓在高俅的身上。

朱温原是黄巢部将,《水浒传》江州故事中,“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就是“朱温”。

王燕而诸侯毛在被推荐到苏东坡学士那里做书吏之前,高俅的履历在历史上是一片空白,施耐庵因此就虚构了这段故事。书中说,高俅原本是家中老二,大号就叫高二。因为“踢得好脚毛”,东京人就叫他做“高”。发迹之后,才叫做高俅。为此,施耐庵特别地交代了高俅改名的过程: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高俅多才多艺,但却不学好。不学好,也没见他做过什么大坏事,书中实说高俅做的一件坏事,就是教唆生铁员外的儿子乱花钱,把钱都糟蹋在勾栏瓦肆风月场上了。这件事说得再大,也不过是把别人的孩子带坏了。但是,生铁员外不干了。高俅的父亲于是把自己的儿子告到了开封府,开封府便断高俅脊杖二十,“跌配”出了汴京。

书中没有交代高俅的父亲是否因生铁员外所逼,才将自己的儿子告到官府的。但是,“生铁员外”这个很古怪的名字,说的就是高俅的父亲因为生铁员外而告了自己的儿子。“生铁员外”不是做生铁或者与生铁相关生意的财主,是一毛不拔的意思。过去,生铁就叫“毛铁”,“毛铁”虽然有毛,但却是拔不下来的。

从高俅叫做“高”到因生铁员外而被跌配出汴京,施耐庵在这一小段故事中,连续写了几处毛字,暗藏的是“燕王”。《周礼》中有这样一句话:“王燕而诸侯毛”,意思是周王到了燕国,诸侯按照须发讲礼数,依次觐见。也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排队去见周王。施耐庵在此颠倒“王燕”,以巧妙的手法,暗藏了“燕王”。燕王就是“朱温”家的老四,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

高俅为何来到了临淮州高俅是被“跌配”,而不是发配,所以,他既没有被“刺文双颊”,也没有被充到哪个地方做配军。汴梁没有了容身之所,高俅便独自一人来到了临淮州。

历史上并没有临淮州,只有临淮县,就是现今凤阳县的一部分。临淮县的历史说起来比较复杂,本回答不多去解读它,只说这个地方与朱元璋的关系。北宋时期,临淮县曾经废而置钟离县,金国又改回叫做临淮县。洪武二年(1389年),改做中立县。洪武三年,又改回原名,隶属于凤阳府。

无论怎么改,临淮县都是泗州的治下,泗州曾经是宣武军下面的一个州。所以,高俅就是“宣武军”人。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元璋是“濠之钟离东乡人”,“三打祝家庄”故事中的钟离老人,即出于此。原来,“高俅”是去了自己的老家。《明史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记载了燕王朱棣曾经在十七岁时被朱元璋送到凤阳,接受“再教育”。“高俅”在临淮州混了三年才回到汴京,朱棣同样是三年之后回到了南京。

从临淮州起,高俅便开始了“被荐来荐去”的历程。在临淮州,高俅先投奔了柳大郎。三年之后,柳大郎便写了一封书信,把高俅推荐给了东京开生药铺的董将士。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汴梁宣武军”。

《水浒传》中的“柳”,是一个隐藏大明王朝国运的重要符码,柳世权“柳大郎”岂不就是朱元璋吗?朱元璋认为燕王可以毕业了,就把他招了回来。而生药铺的“董将士”,同样隐藏着朱元璋的符码。为何说“董将士”有朱元璋的符码,得另写文章去讲了,一个小回答透露这么多信息,实在是有点不划算呢。

这是高俅去苏学士府之前的两次被“推荐”,而从文本背后的故事来讲,其实是三次“被推荐”,包括去临淮州接受“再教育”那一次。

那么,后面再有三次被推荐,大致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只能讲个大致了。

(董将士生药铺)

小苏学士一定就是苏东坡吗苏轼父子三人,究竟谁是“小苏学士”,原本就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施耐庵所写的“小苏学士”,其实也不一定说的是苏东坡,只是后来的读者依据《挥后录》,理所当然地认为,“小苏学士”就是苏东坡。

《挥后录》中,高俅原本就是苏轼门下的小吏,此前并没有《水浒传》中被荐来荐去的记录。宋哲宗元八年(1093年)时,苏东坡担心因自己而连累高俅,耽误他的前程,就把他推荐给了宋神宗的妹夫小王都太尉王诜。果然,苏东坡第二年就遭谪贬,远赴惠阳(今广东惠州)做官。

高俅发迹后,十分感念苏东坡,经常接济他的家人。因此,高俅在苏轼门下做事的时间应当不短,两人的交情也不浅。而《水浒传》中却说苏轼只留高俅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把他“荐”给小王都太尉了。而且,在这段故事中,施耐庵把王诜的辈分降了一级,说成是宋哲宗的妹夫,端王是他的小舅子。

施耐庵这样改写,也是“别有用心”的,书中的小王都太尉用的是“实名”,但却隐去了此人的真名“王诜”。王诜,暗藏了后来的“王升”。为什么“王诜”隐藏着“王升”,那得去史进的故事中找答案,此处专说小苏学士,他为何把高俅又“荐”了一次。

施耐庵无愧制造“暗语”、“秘语”的至高圣手,之所以让小苏学士又“荐”了一次高俅,是因为“”中隐藏着一个“”字。这个字在后来的故事中反复出现,尤其是在江州,还特别写到了宋江吃鱼得病的故事。

《说文解字》中说: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如此,就照应了高俅的“燕王”暗喻。《史记周本纪》则有:白鱼跃入王舟中。这句话也被施耐庵做了暗喻典故,“白衣秀士王伦”与这句话中都隐藏着一个“皇”字。

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和尚在孝慈高皇后葬礼上,借陪诸王念经祈福的机会,暗中毛遂自荐,给燕王献了一顶白帽,怂恿他争夺皇位。这段历史也暗写进了林冲鲁智深的故事中,林冲献投名状,鲁智深“遇林而起”,暗喻的就是道衍,也就是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因为献投名状而成为靖难第一功臣的历史。

小苏学士把高俅荐给了王诜,王诜又把高俅荐给了端王,端王进位做了皇帝高俅经历又一波“荐来荐去”,便要“王升”、“王进”了。

这就是《水浒传》中高俅被“荐来荐去”的原因所在,暗藏的是燕王朱棣的经历。

在高俅被“荐来荐去”这段故事中,还隐藏着大明太祖“高皇帝”,以及“孝慈高皇后”。因而,也暗藏了燕王朱棣的身世,施耐庵交代了燕王并非高皇后亲生的真相。《水浒传》一人多喻,多人一喻,“高俅”所扮演的历史人物,暗藏的历史真相,绝非朱棣一人。高俅被“荐来荐去”,同样不只说的燕王由“王升”到“王进”的故事。……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合肥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合肥这个城市既古老又现代,说到它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因而相对的它的风景也很独特,好玩的地方确实不少!本人比较喜欢有古韵味的地方,当然首推三河古镇了!可称得上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了,在古镇上,江淮的八古景观到处可见!古南街的古韵味最浓了,地面铺的石板一看就很有历史了!至于美食,想起“三河小炒”口水直流,三

  • 除了吃粽子,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挂菖蒲,割艾叶,绣香包,饮黄酒,吃粽子。苗族端午节习俗母上大人是苗族的,我就来安利一点苗族端午节的习俗。苗家端午饭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端午饭主菜: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当然还有粽子。开席前,长辈先倒雄黄酒,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

  •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零食?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一把原味的葵花籽,乡间的小道上,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想怎么吐就怎么吐说到相见恨晚,我推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科学的定义这是一种具有防疫效果的药。但是我小时候都是当做零食来吃的。因为对于吃药我们是很排斥的,但对零食我们一般很喜欢,心甘情愿的去接受。按照这一点来说,它就是百分百的零食。我上学时打疫苗

  • 你们当地的好吃且不贵的美食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东北,一年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曾经有一个传说,棒打狍子,飘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说明我的家乡食材非常丰富,就说家乡小吃,好吃又不贵,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大麻花,油炸糕,粘豆包,大列巴,《比锅盖都圆》,哈尔滨香肠,松花小肚,长白山的打糕,鹿肉,等等,说一天也说不完,如果早上在东北

  • 中国有哪些食材和美食最能体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高超技艺,对外国人来说就像神一般的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这么说的话,那肯定是满汉全席了啊,这基本全部包含了中国很多特有的食材啊,而且还是包含了全国各地方的美食特色,每个地方的特色小吃,应该都是有的呢,每个城市都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食!只要是好吃的,不管老外怎么品尝,那都是特别好吃的!外国人要历史没历史,要文化没文化,任何食材和美食对外国来说都是神一般的存

  • 合肥的包公文化节怎么样?国庆期间值得一去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作为包拯的故乡,合肥已经连续举办过十届包公文化节,每一届都赢得了大家的好评。10月1日,第十一届包公文化节暨合肥包公园菊文化节,和往年一样,还在合肥包公园开幕。在随后的整个国庆黄金周里,将持续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非常值得一去。国庆期间,将上演“包公巡游”节目。也许你在包公园里逛着逛着,就能和包大人来

  • 你怎么看待中国足协组建集训营?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送给足协几个成语以及成语背后的故事。闭门造车,坐井观天,揠苗助长,杀鸡取卵,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因小失大,弄巧成拙,自以为是,判经离道,成事不足,画饼充饥,目无全牛,南辕北辙,每况愈下,背道而驰……歇会儿,然后我再去查典……国足军训高原集训三月,中国足协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足球!今天,一份新的国足集训

  • 为何韩国人喜欢抢我们的历史名人,还抢注我们的历史节日端午节?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那什么我们不去抢注圣诞节呢?有些东西能被抢走也说明了问题,而且要说名人有些的确说不清,比方说成吉思汗算不算中国人,也有说李白出生于西域,那个时候的西域也不是唐朝的地盘,而现在西域很大区域在中国,但也有些是国外的。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文化重要,而我们自己不珍惜。“天父”之女洪宣娇不是洪秀全的亲妹妹,他原

  • 你觉得衡水在外地最出名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我觉得衡水在外地最出名的就是衡水老白干了,这个酒在全国应该很有知名度,广告力度很大,在央视也投了广告,找了胡军代言。衡水老白干品种繁多,各种系列酒都有。除了老白干,衡水湖也很出名,是最近几年我知道的,被定为需要保护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年衡水市为了衡水湖的推广,举办了环衡水湖的单车比赛,有机会我也去参加

  • 关于包公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巧答典客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