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袁凯的《白燕》。“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指的是白燕的体态如汉水上空一轮高洁的明月,如梁园隆冬中随风飘舞的雪花。“月明汉水”为白燕开辟了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初无影”的感觉是自己的高洁品性难以被人发现和赏识的急切与惆怅;“雪满梁园”为白燕造就的是磨练意志的艰苦条件,“尚未归”的胸襟是自己知难而进、壮心不已的自信与豪放。诗人把客观环境之美与人主观世界高洁之美、壮丽之美、理想之美、清峻之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比喻贴切的自然形式美到言志至深的人生境界美的跨越,成就了一朵诗苑中耀眼的奇葩。
周处写作背景
在吴国和西晋灭吴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周处,至今许多人都知道他除三害的故事。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从小死了父亲,缺乏家庭管教。他力气大,喜欢骑马打猎,可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和人争斗,做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不讲理也不管后果。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村里人讨厌他,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龙合称为“三害”。有一天,周处看到一些老人围坐在一起愁眉不展,一边叹气一边议论着什么。他走过去问:“现在天下太平,又丰收了,你们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其中一个胆子大的老人说:“三害不除,人们哪会快乐呢?”周处忙问:“什么三害,快说给我听。”老人告诉他,一害是南山上的猛虎,二害是长桥下的蛟龙,该说第三害了,老人闭口不语了。周处性急,非让老人说不可。老人就说:“要问这第三害,就是欺压乡邻的恶人,弄得大家不得安生。”周处没想到这第三害是指自己,看见大家看着他,以为是希望他去除三害。就说:“这三害算得了什么,我去除掉它们。”大家都说:“你要是能除掉这三害,这可是大好事,我们一定感谢你。”周处真的除三害去了,他背着弓箭,带着钢刀,迈开大步,爬上了南山,用弓箭射死了张牙舞爪的猛虎。他又来到了长桥,纵身跳下了水,去擒拿蛟龙。那蛟龙异常凶猛,周处和它在水中搏斗起来,蛟龙顺水下游了几十里,周处紧追不舍,三天三夜没上岸。村里的人见周处一去不回,以为他与蛟龙同归于尽了,大家就互相道贺,庆祝三害已除。可是周处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杀死了蛟龙,爬上了岸,回到了村里。他一见大家正在庆祝三害已除,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三害之一。他难过极了,心想:一个人被看作和吃人的老虎、害人的蛟龙一样,还有什么意思。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周处去访问了名师,经名师指点,他回到家乡,振作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所作所为,不再专横无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尊老爱幼,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周处这种勇于改过的行为,得到了乡邻的赞扬和拥护,后来有人推荐他在吴国做了官,西晋灭吴后又出任晋朝的官吏。他为官清正,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清官呢!-----------------1、课文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的。文章写得十分精练,无论周处早先的“凶强侠气”、为害乡里,还是后来勇于改过、痛改前非,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精心选材,“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的两个事例,鲜明的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2、本文颇含哲理。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难能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进而听取贤人的规劝,幡然悔悟,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历史上的英雄。3、本文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击杀蛟龙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时思想矛盾的复杂心理描写。造成在写作上比比转,层层转,回环往复,曲折陡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似是山穷水尽,但笔锋一转,又是柳暗花明。语言简练,含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