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国际足联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2006年6月,蹴鞠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最古老的足球蹴鞠
本报记者刘波
蹴鞠,在古代也称“蹋鞠”、“蹴球”。“蹋”即踢,“鞠”即熟皮革缝成的球。据史书记载,蹴鞠运动在汉代已经发展得很有规模了。2004年初,国际足联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2006年6月,蹴鞠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实上,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足球起源和发展历史,蹴鞠虽然在中国消亡了,但滥觞于蹴鞠的现代足球正风靡全世界。
足球的起源蹴鞠
【渊源】
据古代史书《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曾以蹴鞠让士兵练武;《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文献史料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蹴鞠这一运动形式既能嬉戏取乐又能强身健体;它为广大民众喜爱,还成为军中训练的基本科目。
进入唐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蹴鞠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蹴鞠运动在民间更为流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蹴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元时代,蹴鞠的专业书籍更为多样化了,先后出现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蹴鞠谱》。
【表演】
在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设有专门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鞠城)”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鞠城”的方式有裁判,有球门,竞争激烈,在汉代常常用于军事训练。著名将领霍去病远征时,就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率兵“穿域蹋鞠”,以鼓舞士气。从历史记载和古人的认识看,兴起并流行于唐代的马球和蹴鞠有密切关联。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球活动,女子蹴球的踢法不用球门,以踢得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南宋《武林旧事》第一次详细记载了蹴鞠比赛的出场名单,宋代帝王也参与这项运动,元《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
【发展】
宋代是蹴鞠发展的高峰期,其特色日益凸显出来。首先,鞠球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次,宋代取消了双球门踢法。唐代的双球门,对抗性较强。宋代仅保留单、无球门踢法。对抗性减弱,这是蹴鞠运动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强,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渐向杂耍方向发展。第三,宋代球技增强,向着技巧性、准确性方向发展。唐代用“挟”接对方的球,宋代用“踢”来接,这是比较先进的。能准确地将球踢过又高又小的球门,确实不易,可见技巧之高。另外,宋以后,蹴鞠娱乐的层次降低,蹴鞠艺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在小说《水浒传》的第二回中虽然写了高俅因踢球而际遇宋徽宗,青云直上当了太尉,但高俅的形象已不再是《挥麈后录》中“笔札颇工”、有一定文化素养而又十分厚道的人了,而是“浮浪破落户子弟”出身,仗势欺人、逼害忠良的贪官。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上的娱乐形式不断增加,古老的蹴鞠运动慢慢被取代。同时,一些蹴鞠高手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使蹴鞠技艺难以传承。
世界各地的足球起源
太平洋群岛的土著人曾以椰子、橙子或猪的膀胱做球来踢。
爱斯基摩人在冰上玩一种叫aqsaqtuk的游戏,他们的球里面塞的是草、兽毛及青苔。
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有人认为胶球可能是那里的土著发明。游戏的目标便是将球送入圈中。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一种叫pasuckuakohowog的游戏,就是一起踢球的意思。
欧洲古代的足球相传起源于斯巴达人,并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将这项运动带到欧洲各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calcio游戏被认为是现代足球的鼻祖。
古代的女子蹴鞠活动
从传世的汉朝女子蹴鞠画像砖得知,中国古代女性在汉朝就已经参加到这项运动里。
到了唐代,女性蹴鞠就更加盛行。宫词《内人踢球赋》中描写:“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把球、人、技艺写得惟妙惟肖。唐代民间女子的蹴鞠水平也相当高超。据唐康骈的《剧谈录》记载:京兆府的小吏王超,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见一三鬟女子,年十六七,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这个女孩子当时穿着木屐,还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并一脚把球踢了数丈高,可谓技术高超,足力也不小,由此可见唐代蹴鞠活动普及之一斑。
蹴鞠最繁盛的朝代是宋代,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热爱此项运动,《文献通考》中介绍宋代女子蹴鞠队:“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宋徽宗有一次看了她们的蹴鞠比赛,还写诗纪念:“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宋代民间还出现了蹴鞠组织,如南宋《武林旧事》里的“齐云社”等,也相继有女子参加蹴鞠游戏,还有专门表演蹴鞠技艺的“女校尉”。
到了元代,蹴鞠活动仍然盛行,杂剧和散曲中有许多蹴鞠活动的描写。蹴鞠和歌舞一样,还成了青楼女子的一种娱人的伎艺,如元曲里说的“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玉怜香愿,六片儿香皮做姻眷”。
明朝时,蹴鞠依然是时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对于女性亦然。崇祯皇帝的田贵妃就是位蹴鞠高手,经常在皇宫内组织比赛和表演,诗人王誉有一首《崇祯宫词》描写道:“锦骱平铺界紫庭,裙彩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
随着明清换代的战乱、政治影响,以及后来民间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历史悠久的蹴鞠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好在传世的诗画中还有活泼得像飞鸟一样的蹴鞠女子,让我们知道古代女子并不是一贯低眉顺目的静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