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收藏毛主席像章。让后代永远怀念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一石惊起千重浪,我店里有块镇店之宝200多斤重的绿松石,价格很高,人们给估值上千万了!路过的人都好奇的看看,称赞一番,说没见过这么大的绿松石,问一问价格,用手摸一摸,都觉得好,是块宝,回头率挺高的!今天我就晒晒。
为什么说是刘公岛上的青楼摧毁了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是清军海军中实力最强的舰队,是守卫国门的威武之师。
大清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为什么说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因为四支舰队中,它拥有的吨位最大,是清廷海军的主力。
当时北洋舰队的实力在亚洲是名列前茅的,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是前十。
根据19世纪末《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名列前十的分别是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大清和日本。
然而就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威武之师,却在甲午海战中被排名靠后的日本海军吊打,溃不成军,一蹶不振。
北洋水师惨败绝不是偶然的,有几方面决定了它注定要被日本海军消灭。
一、慈禧鼠目寸光、骄奢无度慈禧作为一国领导人只知道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为了办60大寿,竭尽民脂民膏。有人指责慈禧为了办寿,挪用海军经费260万两银子;也有人遍翻史料,说慈禧没有故意挪用海军的钱,那只是地方官员私人“报效”,打着海军军费的旗号而已,老人家有点冤枉。
可是转移到慈禧手里的260万两银子,难道是外国友人的钱?不还是大清的钱嘛!
户部从关东铁路那里还拆借了200万两白银,而户部的整个寿诞预估费用为800万两。
800万两银子可以买多少艘军舰?
1892年吉野号的造价273万日元,约合30万英镑,白银贬值前英镑当时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为1:3.7,日元与白银兑换比率为1:1.5,也就是说,吉野号的价值是100万两白银。
而甲午海战中,叫北洋水师闻风丧胆的就是吉野号。
如果户部用来给慈禧办寿的钱,用来购买军舰,像吉野号这样先进的军舰,可以购买至少8艘。
有人说,慈禧是大清最高领导人,办寿铺张是应该的,怎么能为此委屈自己呢?
那么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当初为了购买吉野号,日本天皇自己提出一天少吃一顿饭。
二、李鸿章畏敌如虎,化公为私李鸿章把北洋水师打造成李家军,舰队管带大都是淮军将领。
在拟定水师主帅的时候,放着邓世昌这样上过5年海军学堂,精通英语、数学、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知识,有20年航海经验的专业人才不用,把指挥权交给了一个骑兵出身的门外汉丁汝昌。
在甲午战争中,临阵脱逃的将领绝大多数是淮军将领,处分最轻(有的甚至没有处分,继续任用)的也是淮军将领,为他们求情的正是爱国政治家李鸿章。
除了上面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北洋水师的军纪败坏,军心涣散。
北洋水师的问题,在1886年就暴露无遗了,那年发生的叫爱国者们无比自豪、津津乐道的中日长崎事件,其实就是北洋水师的国耻。
1886年8月,中国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指示下,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四艘铁甲舰访问日本。
海军有纪律,上岸不能带家伙,可是水兵们不仅带了,还跟人发生了冲突,300多水兵上岸,闯进警察局,还打死了警员。(如果是赤手空拳,怎么敢闯到警察局,还会打死人?)
奇葩的是,发生冲突是8月13日,丁汝昌不但没有约束士兵,反而在15日给450多名士兵放假一天,再次重申不许带家伙上岸。
可是士兵对上司命令置若罔闻,还是有不少士兵带刀具和棍棒上岸,可见北洋水师军纪涣散到什么地步,丁汝昌的管理放纵到了什么地步。
而冲突原因说出来更叫人汗颜,那就是在街巷寻欢的时候,大清水兵没有受到跟日本顾客一样的待遇,人家不待见。
因为这次事件日中相互赔款,中国得到的赔款数额较多,日方还为此道歉了,因此爱国者们觉得扬我国威,值得骄傲自豪,还把军舰炮口对准长崎当作大清强大的象征而津津乐道。
但是李大人李鸿章不给我们面子,他当时给日本的信件啪啪打脸我们,李大人在信中说: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但又说: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
也就是说即使发生了这么大的“军耻”,李大人的眼里还觉得是小事一桩。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正是李鸿章的没有底线,丁汝昌的管教不严,让北洋水师纪律涣散,作风败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祸根。
《北洋水师章程》上明文规定:海军之中,总兵以下各级官兵,必须常年在舰上居住,不得私自上岸,更不能在陆地上搭建、置办公馆。可是,一到晚上,军舰上的水师官兵一窝蜂上岸,放开手脚大干,吃喝嫖赌,寻欢作乐。
一名叫何天爵的美国外交官在目睹了北洋水师的现状后,感慨地说道:
大清国用一天的钱就可以买一天海军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大清国不能在任何市场上,购买到有素质的军官和有纪律的士兵。
据统计,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烟馆、赌场、妓院多达72家,许多总兵不顾不准下船住宿的禁令,在岛上建豪宅,要么和妻妾同住,要么跟妓者同欢,荒淫无度。
上行下效,各舰兵丁也常去岛上寻欢作乐,争风吃醋互相打斗的事情屡见不鲜。
主帅丁汝昌埋头打理自家的店铺敛财,对军人的行为听之任之、置若罔闻。
方伯谦不仅在刘公岛兴建了私宅,还在威海、烟台置有5套公馆,每套公馆皆包养优伶。
(19世纪末繁华的刘公岛)
刘公岛上烟馆、青楼林立是有史料记载的,妓院、烟馆的数字准确无误,披露者是北洋海军官员李锡亭,但是他登岛时间是1900年,仅是甲午海战发生五年之后,并不能证明这些妓院、烟馆在甲午海战时就存在。
但试问如果没有北洋水师,刘公岛一个荒凉的孤岛,怎么可以养活那么多服务业从业人员?
再说,刘公岛是军事基地,是威海卫的心脏,大清每年耗费400万两供养的北洋水师,谁靠近那里都会没命,谁有机会不经过允许能登上该岛,谁又有胆量将岛上的情况公之于世?
就凭长崎事件北洋水师官兵的表现,就凭李鸿章和丁汝昌的护短态度,北洋水师狎妓的优良传统也是不能抹杀的。
如果说刘公岛的青楼是抹黑,那么长崎事件呢?
正如梁启超所言,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也。这话说的是没毛病,但此话的背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为维新变法做铺垫的。可以说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政客们算是找到了一个打破传统的机会,所以他们将清末的努力贬成一文不值,同时无限渲染腐朽的内部因素,以至于后世将清廷上下的腐朽视为战败的主要原因。青楼毁了北洋海军,就仿佛将民族英雄刘步蟾诋毁成懦夫一样,不假思索的抨击,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引导。
(刘公岛)
“海军军官生活大都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烟馆林立,妓院有七十多家。”《清末海军见闻录》
刘公岛上烟馆、青楼林立是有史料记载的,这个史料就是北洋海军官员李锡亭的回忆录,北洋海军任职的官员对于刘公岛的记录肯定是有说服力的,所以这个见闻录就成为研究北洋海军的第一手史料,北洋海军的作风问题也是由此被传播开来的。但李锡亭回忆录成书时间并非战事正在发生的1894-1895年,而是1900年以后。因为他是甲午战争之后,才以谢葆璋幕僚的身份获得了登岛的机会,那么甲午战争之前的刘公岛什么样,李锡亭想必只有闻,而没有见。
(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
尤为尴尬的是除了李锡亭的见闻录,在当时也没有其他史料记载过战前刘公岛的景象。毕竟刘公岛是北洋水师的根基,是威海卫的心脏,清廷每年拨款400万两打造的北洋水师,又怎能随意将岛上的情况透露出来?那么李锡亭的见闻录到底有没有水分呢?
北洋海军的作风问题可否成为佐证北洋水师的官兵有没有风流的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1886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舰、定远舰等四艘军舰访问日本长崎。8月13日,有十多名北洋水师士兵违规上岸,在长崎一所青楼快活,并且在醉酒后跟当地的日本人发生冲突,该青楼报警后,北洋水师有两名士兵被警察抓捕,只不过当时日本国力较弱,警察在高层指示下只给予了口头警告,然后就将两名士兵释放。这两名士兵回去后,觉得弹丸小国给脸不要,于是煽动三百多名士兵上岸,强行闯进当地警察局,并袭击警员,当场打死一人,另有一人被打成重伤后不治身亡。
(北洋官兵)
李鸿章当即表示回去后严惩闹事儿士兵,说白了就是日本方面不要插手北洋水师的家事,可见李鸿章是很护短的。两天后,也就是8月15日,李鸿章还给全舰放假一天,并且准许士兵上岸自由活动。丁汝昌当时明令禁止士兵携军械上岸,就是害怕士兵再闹事,但还是有士兵偷偷拿了棍棒和刀具。随后就发生了清兵伏击并杀死一名警察的事件,日本方面吃过亏后当然也有所准备,这一次数百名清兵被日本警察和当地民众围殴。结果是清兵死亡5人、重伤44人、失踪5人;日本警察被打死2人、重伤19人。
(军警冲突)
事态的扩大也将此事抬到了外交层面,时任北洋水师船舰总监督的英国人琅威理,威胁称如果处理不善,则写信建议英国与日断交,令北洋舰队做好战斗准备,时刻等待炮击长崎的命令。因此日本向清朝进行了赔款,而日本方面也在这件事过后,彻底激发了全国支援国防建设的热情。可以说北洋军官的这个风流举动是甲午战争最原始的导火索,因此说北洋军观绝对是有作风问题的。但这里的作风问题并非常态化,因为在日本属于军事访问,并不是军事演练,这时候士兵休闲娱乐只是一个临时的放松行为,所以并不能由此就推出刘公岛上就得有青楼存在。
(明治天皇剧照)
从刘公岛的战略地位看待此问题再从刘公岛的战略意义上看,他是威海卫的门户,威海卫与山东蓬莱、辽东半岛的旅顺构成了渤海、黄海的铁三角,可以说直隶乃至京师的安全与否,就在于这个铁三角,所以威海卫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若单看威海卫,刘公岛的作用在于扩大威海卫的战略纵深,其两翼的陆地上都是丘陵地形,架有炮台,刘公岛平时是无防御需求的,只是一个前沿军港,对于黄海制海权的掌控是要将军舰开到海上的。只有海上控制权丢失后,军舰回港时有刘公岛的炮台做掩护,军舰亦可依托刘公岛的补给形成海面上的炮台。
甲午战争后期就是北洋舰队回归威海卫,企图在刘公岛处形成两翼和岛上炮台的三重压制。只不过清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延伸到这场战争中,当时山东巡抚临阵换人,空降了李鸿章的政敌李秉衡,他上任之后便选择西撤,致使日军三万多人的陆战队登陆,夺下南翼炮台,反而利用清朝的克虏伯大炮,将威海卫里的北洋舰队当成活靶子打。
由这个战略地理来看,刘公岛上基本上不需要驻守太多军队,事实上也是如此,北洋水师不仅保持了高强度的出海训练,而且是有轮值巡航的规定。其航迹北至长崎、海参崴,南至槟榔屿,这种航距回港后的补给也不会在刘公岛上,毕竟岛上的补给也是来自陆上的文登县,因此出巡的舰队在岛上停留时间也不多。再加上威海卫的冬季冰封,北洋全体舰队是要南下修整的,在岛上的时间更短,那么谁来养活70多家青楼呢?岛上的土著渔民吗?
(威海卫十三门楼位置)
威海卫北门外,确实有一个类似“八大胡同”的地方,有记载的是在英租界时期,也就是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将威海卫变为其其殖民地后。时称“十三门楼”,因为开设了13家青楼,但规模不大,可见威海卫人流量这么大的地方都只能养活13家青楼,刘公岛又怎么养活的了70余家?而日军登陆刘公岛后,在投降军民名录中有十名女子,据交代是来自“十三门楼”。所以这也可能就是李锡亭的信息来源,这说明刘公岛上确实有士兵进行风流活动,但岛上并无青楼,那些女子都是临时进岛的。
(舰上的北洋官兵)
按照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配置分析,常驻刘公岛的陆军只有张文宣部的护军一营,满编是500余人,战前扩编为两营,即1000余人。但淮系整体都有一个问题,即吃空饷,这是李鸿章睁只眼闭只眼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李二先生给亲信们留下了灰色收入的空间。尤其到了19世纪90年代,实编500余人的营制,空编200属于正常,“十满缺五”的现象也不少见。若遇战事再临时招募市井流氓入伍充数,像是张文宣扩编这种,1000人里可能就有500来人属于临时募集的市井流氓。刘公岛常驻居民才四五十户,这些市井流氓多半就是威海卫里的,带来些青楼女子也不足为奇。
(丁汝昌剧照)
综上所述,刘公岛上有青楼本就不可信,再说青楼毁了北洋海军就更不可信了,北洋海军单从纪律上讲,算是清末最能拿出手的了。李鸿章以丁汝昌治军,看中的也是其手段狠、方式多,怎么说也不可能让大清的颜面毁在青楼上。还有说丁汝昌食鸦片自尽就证明刘公岛上有烟馆的,殊不知那个年代,鸦片除了吸食,还能用作医疗上的麻醉剂。北洋海军是打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但不代表它就肮脏不堪,有些诋毁的言论在当时都别有用心,清流儒雅的翁同还曾指证李经方为日本间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