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文化。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科学、审美,民族认同等形而上层面,而不在经济层面。
受现代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很脆弱,有许多已经濒临灭绝。因此保护抢救是第一要务,这方面需要国家投资予以支持。这是公益性的,讲究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民间投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应与国家、社会的期待合拍。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社会上一些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经济活动的实体,其投入与回报往往不成比例,也就是你说的不温不火。
作为民间投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没问题,也是有意义的事业。建议你要坚持,不要放弃。但要转换思路和运作方式。
国家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另一种形式,即生产性保护,但前提是不破坏它的基本元素,尽量保存原始态。最近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也就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较好地融为一体,现实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土壤。
因此,做非遗产业,要吃透国家的政策精神,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也许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要在它的独特性,稀缺性上做足文章。挖掘其他人没关注到的,独一无二的,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非遗产品,进行投资,保护,推广,包装。
二要在保存基本元素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创意,使之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还经济实用。这很不容易,但做好了,就会柳暗花明。
三要积累雄厚人脉资源,和国家级,省级的传承人多多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在他们身上发现商机,接力发力。这些传承人一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要求不高,也迫切希望有人给以支持。搞好了,他们就是你的财神爷。
四要借助政府部门各项文化活动,参与进去,承担非遗培训,非遗展演,非遗宣传等公益活动,或某一方面服务事项。做的既是公益事业,同时又是经营运作。搞好了,真是名利双收。
以上拙见,仅供参考。
你要做一个转型升级,这个转型升级呢,就是说你可以现在呢,以你现在的主要的产业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一个转型。
比如说现在的主营业务不变,可以额外增加另外一个业务到两个业务,如果另外的业务赚钱了生意还不错,那么可以逐渐逐渐的过渡到现现在盈利的这个产业上面。如果你的主业已经不行了,那就干脆赶赶紧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