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955年前后,解放不久,我爷爷刚成家,娶了我奶奶,那时候开荒种地和建房子,由于老家是山区,典型的皖南风貌,山丘林立,年轻人想要建屋开垦,只有挖山砍树建村子,自己烧窑制砖,我爷爷当时和一群年轻人,搭伙盖了一个小村庄,依山而建,刚开始都是泥土墙茅草屋,每到太阳落山,吃晚饭的时分经常听见山里虎啸狼嚎,人人都说山里有狼,还有老虎,狼的事情今天咱们不说,只说这山里的老虎。
我爷爷说那老虎在山里啸一声,整个村子都在震,当年爷爷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村里养的鸡鸭猪狗经常被猛兽叼走。
村中有某家儿童,大人外出干活,小儿在门前玩耍,那老虎冲下山,将小儿叼走,村里有人看见,呼朋唤友,拿着锄头扁担就追,追进深山,那小儿被吃的就剩一条胳膊。
有回我爷爷在井里挑水,听到我奶奶在屋后尖叫,拿着扁担冲过去一看,一颗大枣树下伏着一只黄色的大老虎,做攻击状,估计是想扑家里的鸡鸭,连忙叫人,村民拿着锄头赶来,那老虎见人不怕,站起来啸了一声,震耳欲聋,不慌不忙的走了。
后来去镇上报警,有部队过来,拿步枪才打掉的,我爷爷说那些没见过野生老虎的才会说人能打死老虎,那老虎动仄七八百斤,二三米长,别说一两个人,就是五六个人赤手空拳,在老虎面前也是瑟瑟发抖。
武松打虎历史上真有其事,不过,武松并不是施耐庵《水浒传》的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也不是景阳冈上的白额吊睛大虫。施耐庵是从一段有记载的事迹中,移植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并加以文学艺术加工,刻画了一个英雄武二郎的形象,演绎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打虎故事。
武松打虎的由来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均有记载,原本是一个流浪艺人,行走于江湖卖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见他状貌奇伟、颇有武功,便邀请他进了州府,充任都头。所谓都头,是一个武职。这个职务起源于唐朝,一部军(约千人)为一都,领军的就叫都头。宋代沿袭这一职务,但都头统领的人数降到100人,与现在一个连管辖的人数大致相当,所以,宋代的都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连长。
不过,《水浒传》中的阳谷县都头却与杭州府的都头不太一样,施耐庵只是借用了这个官名而已。武松所任的阳谷县都头,与郓城县的朱仝雷横职务一样,大概就是一个捕头而已,有点像《武林外传》中的邢育森、燕小六。
后来,杭州知府又让武松做了提辖。很明显,《临安县志》等地方志似乎也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把演义写进了志书之中。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介绍过“提辖”这个名词,“提辖”作为一个职场称谓是在南宋时期才有的,大致分为“外提辖”和“内提辖”两大类,外提辖大概相当于市场管理员,内提辖则是官府中服务于长官府的内勤、外勤人员。杭州府中的武松很有些功夫,所以,武松这个提辖,大概就是保安队长之类的角色。从武松的事迹来看,应当是北宋时期的事情,而当时并无“提辖”这个名称。北宋时期的“提辖”是“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的简称,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一项工作职责而不是官职。所以,地方志的记载并不一定可信。
不过,杭州府的武松确实打过老虎,这只老虎不是真老虎而是蔡京的儿子蔡。蔡仗势欺人,构陷武松的恩官高权,顶替了杭州知府职位。蔡知府为官不仁,鱼肉百姓,杭州人都叫他“蔡虎”。武松出于报恩,也处于义愤,出手刺死了蔡。武松杀死了这只“老虎”之后,便被蔡的手下捉拿,死在了牢房中。杭州人感戴武松的侠义,为他修建坟墓,立碑纪念。施耐庵则根据这个原型故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故事。
后来,演义小说或者民间戏剧当中也模仿武松打虎的故事,塑造了很多打虎英雄。但是,与“武松打虎”相比,都不值一提了。武松打虎深入人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上的打虎英雄不过,在《水浒传》之前,却有真实历史人物的打虎故事。据说,子路、项羽、杨香、李存孝、卞元亨等人都有打死老虎的记载。其中,晋代少年杨香打虎救父被写进了《二十四孝》。但是,杨香并没有把老虎打死,而是从虎口中救下了父亲。古人写书教化民众,这故事编的水分大了点。
卞元亨踢死老虎,据说是施耐庵创作武松形象,把景阳冈打虎写得活灵活现的主要素材。因为,有人说施耐庵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义军,而卞元亨也在张士诚军中效力,且是施耐庵的表弟。卞将军膂力过人,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只老虎。是不是这样,疑点非常大。这倒不是说卞元亨打虎有疑点,而是施耐庵原本就是没有考定的人物,是不是真有其人都没有定论,何来表弟之说?所以,武松打虎是不是出自卞元亨打虎,也就很难讲了。
据说,北宋诗人陆游也是一个打虎英雄,放翁先生曾经在秦岭一带杀虎、刺射、猎虎,可谓历史上老虎的最大克星。不过,陆游打虎的事迹主要出自《剑南诗稿》,是他自己写的诗描述了自己的打虎英雄事迹。比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这是射虎的故事。《怀昔》中说:“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
诗人喜欢夸张,而夸张与吹牛逼近似。况且,陆游诗中也没有说自己亲手射了死了老虎,或者刺杀了老虎,是读诗人在吹牛逼而不能责怪陆游罢。
至于八旗皇族秋狩猎,千把人围攻一只老虎让皇帝老儿射死,算不得打虎英雄,跟现在玩电脑游戏杀死猛兽没什么两样。
真实的打虎英雄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就是一位真实的打虎英雄。1918年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赵登禹随往。一次,赵登禹率队执行任务,途中需穿越德山。而德山之上有一只伤人猛虎(大概是华南虎),赵将军只身上山,赤手空拳打虎。冯玉祥将军闻讯,派摄影师上山拍了照片,赵登禹将军骑在奄奄一息的老虎背上做打虎状,威风凛凛。这张照片曾经登报,并被冯玉祥收藏。1937年7月28日赵抗日殉国,这张照片被取出,并写下“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署名冯玉祥。
我所听说的打虎故事小时候,我们的寨子四周都是高山。当年,每到冬季,大人们都去修水库。有一天,村民们抬了一只门板长的死老虎回来。这只老虎半边脑袋没了,全村老少都到晒谷坪围观,议论纷纷。据生产队长说,他们修水库的工棚附近时常有老虎出没,但因为人多,老虎不敢靠近伤人。为消除老虎的威胁,有个从部队复员的军人,自制了一枚炸弹,套了一只野兔,安上炸弹。晚上,老虎出来觅食,叼兔子时拉响了炸弹,半边嘴都被炸掉了。
闻听炸弹爆炸,埋伏在附近的几个胆大的壮汉点亮火把前去打虎。这只被炸掉半边嘴巴的老虎悠然未死,负痛而逃。于是,几人鸣锣聚众,一齐出动,寻着血迹追杀老虎。大概追了大半夜,天亮时候,只见那只老虎趴在一个土包上踹息,见一伙人追来,尤自发出骇人的咆哮。众人围住老虎不敢近前,远远的以石头砸它。老虎的嘶鸣声渐渐弱下来后,几个胆大的才举着棍棒、铁镐上前击打虎头。终于,老虎长长的放了一口气,死了。
我见过那只死虎,真的有点怕人,胆小的还不敢近前观看,真可谓虎死雄威在。后来,这只死虎被公社派人收走,最终落入谁的嘴里,不得而知。
还得多说一句。当年兴修水利整天放炮炸岩,把我们这一带的老虎都吓跑了。老虎失去了生存环境,数量逐渐减少。加上枪械、毒药、虎夹等捕猎工具的革新,给老虎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时有猎杀老虎的故事传出。所以,华南虎基本上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