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是啥讲究?有何出处?

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是啥讲究?有何出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36 更新时间:2024/1/24 16:40:07

农村葬礼上,披麻孝,这批麻是啥讲究?有出处?农村老人百年之后,儿女们披麻戴孝,这是大部分地区的葬礼风俗。至于为什么要披麻戴孝,相信大多数人不清楚。下面,笔者就来分享一下当地的说法:

源于一个传说据说很早以前,一位老妇人有三个儿子,因为老妇人年事已高,已经到了商量着做棺材、办后事的时候了,而每次三个儿子都是争执不断,甚至还大打出手。

老妇人听了之后非伤心。第二天就将三个儿子叫到自己床前,告诉他们自己死了不用棺材、不举办葬礼、也不用土葬,只需要用身下铺的席卷住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就好。但是,需要答应她一个条件,就是从今天开始每天看看门前大树上的乌鸦猫头鹰。三个儿子“喜出望外”,想着终于不用花钱了,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发现:乌鸦很小的时候都是老乌鸦外出寻找食物,来了喂给小乌鸦吃;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老了不能再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就变成小乌鸦寻找食物来给老乌鸦喂。而隔壁树上的猫头鹰则不同,小的时候也是老猫头鹰找食物喂给他们,但到了老猫头鹰不能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小猫头鹰不是去找食物喂给老猫头鹰,而是吃掉了老乌鸦。

看到这里,三个儿子算是明白了,痛哭流涕非常后悔,都说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孝顺老母亲。可说来也怪,等他们回去之后,老妇人已经走了,再也没有留给他们尽孝的机会,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

所以,在为老妇人举行葬礼的时候,他们选择像乌鸦一样身穿素色衣服;并在身上批麻,颜色看起来跟猫头鹰一样,目的是为了告诉已经百年的老母亲“老妇人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他们明白了、也记住了”。

之所以这个习俗流传下来,一来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人们的思念、不舍和怀念;二来,也是为了提醒后人,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

披麻戴孝的出处《仪礼》。仪礼中规定丧服要使用麻衣,并且分为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您那里关于披麻戴孝,又有怎样不同的说法呢?

欢迎电击右上方红色【关注】,【农策分析】带您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帮您解读更多涉农政策!

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葬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有养、死有葬是中国孝道化的重要基石,“养老送终”,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庸》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也就是说,体现地给去世的双亲安排后事,是孝道的最高表现。所以,自周朝开始,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的丧礼,而后经过孔孟的“复礼”及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孝道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所谓“慎终追远”,就是仔细谨慎的办好父母的丧葬礼仪,并在日后办好父母死后的祭祀事项。

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孝子孝女披麻戴孝是基本的讲究,其他还有,孝大孝女必须腰间捆着麻绳,孝子必须手柱孝杖,孝女孝妇必须有人搀扶,孝子的鞋不能完全穿上,必须汲拉着鞋,就是不能把鞋完全提上,要踩着鞋的后绑。那么以,这些规矩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以个意思呢?

其实,传统文化的形成,大都不是一个人立下的规矩,是在长期的发展传承甚至演变中而形成的,但人们习惯把每一种事情都找一个源头,而这些源头,往往被安排到大人物身上,因为只有大人物才有号召力。

民间关于“披麻戴孝”的来历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来自原始社会。那时候人的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掉,人到老了快要死的时候,尾巴就会发黄无力,这时候其子女知道其大限已到,便要将其吃掉。这种规矩相沿很久,随着人们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有一个老人快去世时,感受到这种悲哀,感觉这是人类的奇耻大辱,因此离家出走。其子女拿着麻袋到处找他,又当席子又当被,在山上找了他几天,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一个山洞里,身体已经发臭。子女用麻袋盖着头捂着鼻子嘴,放声大哭。其实,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因为人还没有脱去尾巴的时候,还没有文明到发明麻袋。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但老太太渐渐老去的时候,两个儿子都不孝,老人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自己死后不要厚葬,找个席筒卷出去即可,但要求三个儿子在他死前,每日都要看看门前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这样,老人死前的这一两年,三个儿子发现小乌鸦会反哺老乌鸦,而小猫头鹰会吃掉老猫头鹰,这样一辈一辈传下去,乌鸦老了都有很好的归宿,而猫头鹰都要被子女吃掉。终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为了记住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在母亲死后,他们他们模仿乌鸦羽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后来,人们便世代相传,在亲人去世后穿素色衣服,披麻戴孝。

更流传更广的传说,便是来自于克己复礼的孔子。说是孔子母亲快要去世时,孔子正在陈国讲学,闻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拿起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间,未及穿好鞋就往家里奔。等到送葬的时候,孔子已经哭得腰疼腿软,只好拄着一根柳木棍。要知道,古代的学士们,头上都要戴头巾的,所谓“羽扇纶巾”,是学士们的基本打扮。而孔子所在的时候,已经有了丝织品和麻布,孔子设馆讲学时,并未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所以那时候不是上大夫,戴个麻布头巾完全正常。而当时,棉花织出来的麻布本来就是白色的,如果需要其他颜色要人为地染上去,所以白色代表素净和纯真,孔夫子披麻戴孝,就是表示他对母亲的纯真孝心。而他柱的柳木棍后来演变为孝杖(我们这儿是用几根高粱秸子扎在一起当孝杖),表示父母死后自己失去依靠,只得拄杖而行。而踩着鞋绑,就是说明父母丧事是天下最要紧的事,急得连鞋都顾不上提上。

应该说,把披麻戴孝的来历演变到孔子身上,是人们对于孔子的尊敬。而事实上,丧礼的形成不会来源于某一个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孔子之前,周礼已经有了五服制度”,根据人们和去世之人的血缘远近,规定了不同的5种丧服,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而披麻戴孝,便是血缘最近的人,也就是子女的服饰,称为“上孝”。后来,这种五服制度,演变为人们论家族亲人间血缘远近的一种称呼,通常指五服以内为近亲,不可通婚。

综上,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葬礼中的一部分,是表达对亲人的终极哀思和尊重,来源于谁并不重要,只是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观念,改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老人生前尽孝,那是最为重要的。死后哭得再厉害,礼道再全,老人也啥都不知道了。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纺织界的软黄金香云纱为何那么名贵?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谁说的香云纱是软黄金?大家好,我是小曼,何为贵?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的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

  • 浙江省丽水市这座城市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丽水环境优美人间仙境好地方,秀丽山水空气清新绿色食品。后发优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心想事成魅力无限驰名中外锦绣万里………这是青田夜景,还是相当不错的。我是四川人在这里二十年了,喜欢这个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就是房价稍微有点不靠谱。凡是姓孔的“维”字辈的都算是孔子的第78代孙。嫡系的话是孔维益(已去

  • 天道无常,无善无恶,无是无非,都是争那一份生机。仙道是道,魔道是道,妖道是道,佛本是道。 万物平等只是一句掩藏自己违背良心的 空话罢了? 这就是所谓自然界最高的动物 :人类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天道者,感悟万物的规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信。以人类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谓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为堕落,对于世间情感纠集者,是不能察觉的,天道看到与否都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世界本无颜色,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颜色。《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

  • 沈阳今年有什么大动作?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你指的是哪方面呢?是经济?是基础建设?是教育?还是其它什么?所以我姑且猜测是经济层面的东西吧!沈阳这两年经济不太景气,也遭受了各个方面的非议,各种批评的声音纷至沓来,经过了几年的挤水分,几年的负增长之后,2017年终于转为了正增长,GDP达到了5870亿元,虽然和之前的数字大相径庭,但我们知道那是我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哪些神仙善吹笛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是韩湘子。在古代,笛箫是近亲,很多文人能吹笛就能。不过本人发现一点:从流传下来的各朝绘画中,男的一般吹笛,女的,如最出名的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和明唐伯虎的《洞箫仕女图》,里面的仕女都。在古代的八仙图里,韩湘子的形象有时是吹笛,有时是,都没有错。如有些寓意八仙的《八宝图》里,代表韩湘子的,横的就是笛,

  • 民间故事中的八仙过海是哪八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八仙的传说: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神话小说《八仙过海》,就借用了八卦的五行象,并采取拟

  • 现在还有人喜欢做缝纫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告诉你,大有人在,而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从来没有专门去学过缝纫,但是,我有一个会做衣服的母亲。从小我家人的衣服都是母亲亲力亲为的。而在我读初中开始,因为家庭经济紧张,为了帮补家用,母亲除了上班之外,业余时间开始领一些衣服回家加工。耳濡目染之下,我无师自通学会了缝纫,一有空,也帮助母亲加工领回来的衣服。

  • “丁公凿井"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丁公凿井(dīnggōngzáojǐng)解释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出处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语言传来传去而失真故事春秋

  • 女娲传说之灵珠仙乐吹的笛子音乐叫什么名字,哪里可以试听到或者下载到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无忧曲,只有仙乐一个人会吹的旋律,用她的师傅女娲,号称:音乐女神,给仙乐的仙笛,通过吹无忧曲来逼退强敌。当然,她的转世灵童也会吹,威力不如仙乐那么强,毕竟仙乐属于神族,而仙乐的转世,是人族。但是吹出的旋律还是具有一定攻击力的。因为无忧曲用来逼退强敌,需要根据敌手的强弱,来决定最高的音符的出现实践需要

  • 你最喜欢哪种手工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很高兴我来回答“你最喜欢哪种手工艺”这个问题,我是非常喜欢毛线编织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像手工毛衣这种量体裁衣精心的编织而成,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回自己的时尚穿搭设计师,这样可以花最少的钱就能装扮最靓的自己,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三两毛线就可以织两件的吊带毛背心;1、款式多变根据这款吊带背心的织法,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