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给大家看一份数据:截至2017年8月份,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111个。
目前,合肥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包括庐剧、巢湖民歌、洋蛇灯和纸笺加工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包括包公故事、刘铭传故事、火笔画、葫芦烙画、吴山铁字、钾明矾、抛头狮、庐州大鼓、门歌、庐州木雕、庐州吴氏船模、三河羽扇、纸扎工艺、紫蓬山庙会、吴山庙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合肥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肥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实我们大家最熟悉可能是合肥的非遗园了;本身非遗园离合肥市区非常近,内部建筑很有古建筑的感觉,加上里面的一些主题,其实还是建议大家可以前往参加游玩下;感受下合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都是非常接地气,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所以,大家可以多发现,更多了解的话,最好可以去非遗园参观。
包公的小故事越简短越好?
包公的小故事:为了父母辞官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