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为什么“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563 更新时间:2024/1/25 1:15:27

谢邀。

我以前没听过这句话,但是单看字面意思,应该不难理解。我个人对这句话比较认同,而且认为这是有智慧的人说的话。

所谓倔子和烈臣,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听话、叛逆。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忠孝,潜台词就是要对上位者顺从、听话。然而,是人就会有错,身居高位不等于智力高、思维高、决策高,如果一味强调对家长和长官的服从,就会形成尊卑秩序大于是非对错的氛围。如果是太平盛世、明君贤长也便罢了,碰上多事之秋、长者无能,还能指望平时只会唯唯诺诺的孝子顺臣有什么作为?

通常来说,一个人越是顺从他人,就表示越是懂得让渡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权利。时间长了,或者所处的环境都把这种顺从看成天经地义的话,人就会越来越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如果环境告诉他,只要顺从已有的秩序,就可以获得好的回报,否则还会被打击,趋利避害的人性自然会使他选择顺从,而不是去当吃力不讨好的倔子、烈臣。久而久之,不但会越来越平庸,也会越来越功利。用大白话说,就是越来越没脑子,也越来越事不关己。如果一个家庭充满这样的人,面对危机时谁来解决?如果一个国家充满这样的人,遇到危难时谁来解救?

相反,倔子和烈臣,代表的是独立意识强烈,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的人。他们既然在一个推崇顺从的环境里选择走“叛逆”这条艰难的路,就表示他们坚持担当自己交付给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走寻常路,表示不功利。坚持不妥协,表示不平庸。不功利,不平庸,只要对家庭对国家还有一份责任心在,家国危难之际,还真的只能依靠这样的人力挽狂澜。

退一步说,就算碰不上需要他们展露才干的危机时刻,这种有头脑又有责任心的人才也是必须的。否则,人人都学会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氛围中得过且过,如何才能选拔堪当大任的继位者?本来在讲究尊卑秩序的环境中,上位者的个人能力就无比重要了,如果因为不提倡倔子、烈臣而培养不出有能力的继承人,那就等同于上位者一代不如一代,那如何能保证不败家、不亡国?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家有倔子不败家,国有烈臣不亡国”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家里有个倔强不认输的儿子不会败家;国家有刚烈忠臣不会亡国。

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因为“家有倔子不败家”这件事就发生在我身边。

民国时期,有个叫子敏的少年,人很聪明长得又帅气,其祖上是前清状元出身,家庭富裕,是一个书香门第官吏之家。

但是到了爷爷那辈家道中落,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也就沦落成了穷人。

为什么有如此落差?难道“富不过三代”是真的?

原来这都是祖上为官不肯同流合污,加上正直、不会溜须拍马,得罪了权贵被打击报复所致。

子敏家中衰败,没钱上学,但他从没放弃自学,这在当时被人看作是异类。

子敏的举动被同村一富户千金看在眼里,认定他是一个有出息的男人,爱恋之情油然而生。

小姐家中在县城开了三家生药铺,家财万贯。老爸原本打算把女儿嫁给县令的公子,小姐要嫁给一个穷小子是老爸万万没想到的。

但无论怎样劝说也改变不了女儿的初衷。

老爸说:“你要嫁给穷小子一分彩礼也别想得到”。女儿当晚就背起自己的衣服包袱去了子敏家,小姐的行动在当时成了爆炸性新闻。

老爸一看女儿真的嫁给子敏也只好默认了。

为了缓和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年过后,老爸提出雇佣子敏当生药铺的伙计,但只管吃住不给工资,老爸说把子敏工资折成股份入股,意思是帮助子敏。子敏没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转眼十年过去了,子敏一直没领过工资,家中穷苦情况依然如故。

但有一种变化,那就是小姐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小姐的弟弟接管了生药铺。

小姐的弟弟没有多大能力,经常和一个能说会道的酒肉朋友臭蛋来往。

臭蛋会说奉承话,负责进货销售业务,子敏老老实实在铺子里干活,平时少言无语,没事就翻看医书。

突然有一天,小姐的弟弟和臭蛋一起把生药铺的资金抽出来投资买了期货,这一切都瞒着子敏偷偷进行的。当时他俩看到棉纱很抢手,二人也想捞一把。

这样一来,可把子敏坑苦了,他不但没拿到工资,而且股金被二人拿走了,生药铺没有资金支撑被迫停业。

当时小姐气不过去和弟弟理论,说,你把股金还给我们,你干什么我们没意见”。但弟弟就是不算账。小姐没办法,气得哭着离开了。

子敏白干了十几年,他没有去吵去闹,而是回到家默默钻研起了医书。

他干了十年的伙计,对里面的知识了解很多。他以一种不认输的精神,经过五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县城开了一家“三聚通”药房,之后生意兴隆,子敏乘热打铁,接连开了四家连锁店。

而小姐的弟弟和臭蛋却因纱市波动不稳而赔了个精光,害人者最后害了自己,二人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而倔强的子敏,经过多年的打拼,恢复了曾经祖上的辉煌,腰缠万贯,富甲一方。亲们想想看,如果他没有倔强的性格能有后来的发达吗?

有人可能会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呢?子敏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爷爷。所以我认为,“家有倔子不败家”这句话很有道理。

“国有烈臣不亡国”这句话更有道理。忠烈之臣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往往在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就相当于古代的刚烈之臣,宁死不投降日本鬼子,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赶走了日本鬼子,中国没有亡国。

解放战争期间,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不顾身扑向敌人枪眼的黄继光,也相当于古代的烈臣。

也许我这种比喻不太恰当,但是我认为“英雄”和“烈臣”们的精神是一样的,他们的行为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比如民族英雄岳飞,难道他不是烈臣呢?都像秦桧那样,再强盛的国家也会灭亡。只要有岳飞这样的人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

还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礼部侍郎陆秀夫,虽然二人不能改变南宋亡国的结局,但二人誓死不投降元朝,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同样让人尊敬,同样是南宋的烈臣。

再就是明代的于谦,当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后,想以皇帝为人质要挟大明,想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于谦断然拒绝了也先提出的任何条件,同时表态“社稷为重,君为轻。”说实话,讲这句话于谦要有很大的勇气,假如明英宗归来,会给他扣上对皇上不敬之罪。

随后于谦发动和开展了“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刺军的一次次进攻,与此同时他扶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彻底击碎了也先以皇帝为人质的要挟,使明朝避免了亡国之危。试问国家有这样的烈臣能亡国吗?

文/秉烛读春秋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武松打虎,出自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扩展资料

  • 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但景阳冈到底在哪里呢?据传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便是《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北宋末年,武松回家探亲,看望久未见面的哥哥武大郎和嫂嫂潘金莲,途经阳谷县的景阳冈,在醉酒后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大老虎,为民除了害,被传为千古佳话,而景阳冈

  • 水浒传鲁智深、林冲、武松都有什么故事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鲁智深原名鲁达。原先是一名军官,因为一次不小心把一个人打死了,他只好逃到五台山文殊院,那里的长老给他起了个法名,叫智深。因为和尚是不可以喝酒的,但是鲁智深忍受不了,喝了酒后,把山腰的亭子和泥塑的金刚都打坏了,长老只好让他到东京大相国寺。可是大相寺的长老也不敢把他放在庙里,只好让他去看守菜园。菜园里的

  • 武松打虎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背后蕴藏着哪些科学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武松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如果单纯地说英雄的称号,在这风风火火的水浒路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不足为怪。如果在英雄前面加上“打虎”二字,效果又完全不一样。作家和著名作家之间是隔着几座大山的,打虎英雄和乱世英雄之间,纯乎又隔着好几个档次。打虎不见得是每个英雄都能完成的事情。毕竟,打虎英雄是英雄中的

  • 武松打虎,韩擒虎打虎,典韦逐虎过涧,雄阔海赤手搏两虎,李逵杀虎,哪个打虎更真实?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老虎是百兽之王,不过在古代老虎似乎不怎么受待见,反而经常有人用打虎来衬托人物的厉害,比如《水浒传》里有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说唐》里有韩擒虎打虎,雄阔海杀虎,《三国演义》里有典韦逐虎。打虎,似乎成了英雄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在这里,最有名的就是武松打虎,人们说起打虎英雄来,首先想到就是武松。不过要说哪个

  • 张云雷教会了你多少小曲?你喜欢“辫哥哥”多久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不计其数!万宝曲库能唱的多了去了。相信不少人也听过很多。张云雷的嗓音确实不错,通过他自己的改编,原本的小曲儿有了些民谣通俗的感觉,同时还不失传统的韵味。可以说是完美的融合了传统和流行。《探清水河》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另外还有粤语版的《探清水河》,开场几句简直巅峰。早年上电视节目唱的《魔鬼中的天使》也

  • 说一说?武松打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打虎当下宋江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甚喜。便问武松道:“二郎因何武松打虎在此?”武松答道:“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迳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今日一年有余。后来打听得那厮却不曾死,救

  • 妈妈和儿子的关系,最佳的状态应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妈妈与儿子的关系,最佳状态应该是儿子小时候,他特别依赖妈妈,离不开妈妈,离开后再看到妈妈那种开心快乐的笑脸。但是,儿子是要长大的,按不同的年龄段,儿子和妈妈会有不同的相处之道的。当儿子在三岁以里时,儿子是离不开妈妈的,儿子极端的依赖妈妈。当儿子在四岁到十岁之间时,爸爸就会走进他的生活,喜欢和爸爸玩耍

  • 有人说,四川很多人不喜欢说普通话,这是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普通话是一种“官话”,四川话同样也是一种“官话”。此前,有一部老电影《抓壮丁》,里面的人物有王保长、李老栓、三嫂子,他们说的就是一种四川官话。现在,四川散打平书创始人李伯清,说的也是四川官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也是四川官话。不仅如此,邓小平更是四川官话的大力推广者。因为,是他把四川官话说给

  • 武松打虎的故事60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父母死得早,他是卖炊饼的哥哥抚养大的。奇怪的是,武松长得高高大大的,哥哥武大郎却十分矮小,外号叫三寸钉。武松个子大力气也大,一次喝醉酒时,一拳把人家打得不省人事。他以为出人命了,慌慌张张离家避难,在小旋风柴进庄上住了一年多。后来听说那人没死,武松这才放下心来,告别柴大官人动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