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辽金元服饰:契丹男人的发型“髡发”

辽金元服饰:契丹男人的发型“髡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51 更新时间:2024/1/21 23:13:14

“从我们掌握的史料和考古发现都可以得知,契丹人就是那个样子。 ”省博物馆副馆长、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理事长刘宁指着契丹的壁画说,“长期游牧生活使其浑然天成。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在中原农耕地区,整天摆弄锄头、镐头的农夫这样打扮起来,拿刀背箭的,不说别人怎么看,他自己就觉得麻烦。 ”

那么契丹人到底什么样,历史献中的记载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可以互相佐证:《契丹国志·兵马制度》中这样记载:“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汉兵,步骑万人,并髡发左衽,窃为契丹之饰。 ”

“髡发左衽”是古人对契丹人总体形象的高度概括,这也成为这一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当中特别显著的特征,以至于北宋时期的沈括对此也有过记述,此后,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

商周以来,在我国中原地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所以汉族无论男女都蓄发,并把髡发看作是对人身的一种侮辱,由此产生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对此《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不过,我们现在称契丹的髡发习俗早已没有了上述意味。

宋辽绢丝画:契丹男子发型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肃勇告诉记者:“历史上,不仅契丹有髡发的习俗,在契丹之前的鲜卑族,在其之后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髡发的习俗。 ”

髡发成为契丹的典型特征,更主要是因为其他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发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而契丹在其活跃于中国历史当中的千余年间,这一习惯一直未曾改变。

通过史料的发掘,我们现在知道,契丹人的髡发是全民族的。其中男人和儿童髡发的样式最多,其中的一种只在额头上方留一小撮头发,其余全部剃掉,俗称为“木梳背儿”式的儿童发式,直到现在我们仍可见到。

当然,契丹人髡发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妇女也是如此。

为进行大众化的文物知识普及,省博物馆组织人力专门编写了普及版的专著《走进辽河文明》,里面描述的考古实证契丹妇女的髡发样式:剃去前额至耳鬓沿边部分头发,其他未经剪剃的长发,在头顶用绳带结扎在一起,另外在左侧分出一小绺长发,编成发辫,绕前额再盘回头顶,压在头顶的束发上,与束发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身后下披。

考古现场发现,契丹人遗体经剃过的部分又长出了一点短发,从短发的等齐长度看,原来是剃光,而不是剪短的。

有史学家称,契丹男女老幼追求轻便利落的发式特征,与中原地区较为守旧的发式相比,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至于契丹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髡发,史书记述较少,《汉书》仅有寥寥数语,“北至叶榆,名为、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 ”有人依此推测认为,远古牧人乘马驰逐,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以便马上行止。

那么,再将契丹妇女不亚于男子的征战故事结合起来看,髡发样式展现的正是一个干练务实的马上民族形象。

至于左衽,应该不是契丹民族唯一拥有的服饰特征。

与左衽相对,传统的汉服,据传由黄帝制衣,交领右衽。也就是说汉族服装的前大襟是左边那片包住右边那片,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的形状。

唐朝孔颖达注《礼记》时写道:“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 ”说明汉族使用右衽是由于右手解着方便,而左衽表示 “不复解”,所以是汉族逝者的服饰。

至于游牧民族基于生活方式而使用左衽,也是为了便利。

刘肃勇示范着说,衣襟左掩能够较少地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又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可以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这样看来,在1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当契丹民族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人、着装、刀箭、马磨合得浑然一体的时候,面对从整天摆弄锄头、镐头的农耕家庭里走出的中原军队时,战争胜负早已决出。

标签: 辽金元服饰契丹

更多文章

  • 辽金元服饰:金代贵族服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辽金元,服饰,金代

    金代贵族服饰之一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在松花江下游奥里米金墓出土的玉透雕牌上,就雕有一对赤鹿,一只公鹿长角弓背,傲然挺立;一只母鹿回眸凝望,温文闲雅。左右两边各有一棵小树,表示鹿在林中栖息,具有游牧民族的装饰特点。兰州中山林金墓出土的雕砖上,也雕刻着大量的鹿纹。至于在山西稷山马村、化峪等

  • 辽金元服饰:金代文姬归汉图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辽金元,服饰,金代

    《文姬归汉图》中人物服饰也很有特点,如画中蔡文姬的形象:头戴貂皮冠,身着窄袖服,足穿高统靴,肩上还披一件装饰华丽的云肩。整套服饰质地厚实,结构严密,制作精巧,很适合于游牧民族穿着。图为戴皮帽、穿胡服、披云肩的贵妇(《文姬归汉图》局部)

  • 辽金元服饰:元代贵族便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辽金元服饰,元代

    元代贵族便服之一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据《圆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用衮服、蔽膝、玉簪、革带、绶环等有饰有各种龙纹,仅衮一件就有八条龙,领袖衣边的小龙还不计。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晚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到了元代更

  • 辽金元服饰:元代织金锦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代,辽金元服饰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

  • 辽金元服饰:金代权贵服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辽金元,服饰,

    金代权贵,春夏衣着多用纻丝制成,秋冬服装多用貂鼠、狐、貉、羔皮制作。他们的裹头巾,在方顶的十字缝中加饰珍珠。自从金人进入黄河流域之后,金代执政者参酌汉、唐、宋的先例颁布了新的服制。皇帝的衣冠无疑是最高级的。皇冕,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冕天板下有四柱,前后珠旒共24个。黈纩二,真珠垂系,玉簪,簪顶刻镂云

  • 辽金元服饰:金代男子服饰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金代,辽金元,服饰

    金代男子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袍,腰系吐鹘〔hu胡〕带,脚着乌皮靴。金代男人服饰最大特点是采取保护色,即衣着颜色与不同季节周围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这和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有关。他们以游牧、狩猎为主,采取保护色,既可不被凶猛野兽发现,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又便于靠近猎物。冬天,他们多穿白色皮袍,和冰天雪地化为

  • 唐玄宗之女太华公主的生母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华公主,唐朝公主,

    唐玄宗之女太华公主的生母是谁?太华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女。她的生母武惠妃。生年不详,从其同母姐咸宜公主和异母妹寿光公主的生年推断,当在722年至726年间。贞顺皇后武惠妃(699年-737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和武则天一样心机很深的女人。武氏,其名于史书无记

  • 唐玄宗女乐城公主简介 乐城公主的驸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乐城公主,唐朝公主,

    乐城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六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三女。天宝五载(746年),封为乐城公主,实封一千户,嫁给了薛履谦。上元二年(761年),薛履谦参与嗣岐王李珍谋反事败,被唐肃宗赐自尽而死。相关史料新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诸帝公主玄宗二十九女。乐城公主,下嫁薛履谦,坐嗣岐王珍事诛。全唐文·卷

  • 东汉末年名将庞德简介 庞德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庞德,三国,

    庞德(?-219年),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约在初平年间,投奔马腾帐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屡立战功。建安年间,庞德跟随马超征战平阳,抵御袁将郭援、高干,在马上亲斩郭援首级。张白骑在弘农反叛时,庞德也参与战斗。每次出征常冲锋陷阵,勇冠凉州三军。后几经辗转,随张

  • 这些古人姓什么?原来我们一直是错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人,孟姜女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