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天子呼来不上船"五种解释

"天子呼来不上船"五种解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80 更新时间:2023/12/6 10:35:22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一组精彩的人物素描。其中有一首是写李白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它流传甚久且广,对李白的嗜酒起了不小的宣传作用。

在唐代,一斗酒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有人考证说是八两,有人则说是2000毫升。我认为无关紧要,它和“诗百篇”同属杜甫的艺术夸张之词,因为斗酒之后写一百句较容易,写一百篇却很难。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更是艺术夸张的能手,其中包括对他自己的夸张,比如,他夸张自己的酒量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他夸张自己的才华是“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所以“一斗”和“百篇”都不是实指,没有考证的必要。需要探讨的是对于“不上船”到底应当作怎样的理解?

据我所知,至今对于“天子呼来不上船”有过四种不同的解释,关键在于一个船字。

第一种:说这个船就是水上的船。唐玄宗在白莲池泛舟,召见李白,李白已经喝醉了,上不了船,由高力士扶了上去。对于这种解释我有两点疑问,一、“不上船”同上不了船、难以上船并不是一个意思;二、和下一句“自称臣是酒中仙”连接不起来,跳跃太大。

第二种:说船字指的是衣襟或扣子。根据是《康熙字典》,“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于是解释为李白由于酒醉,在天子召见他的时候不扣扣子、衣冠不整、邋邋遢遢。对于这种解释我也有两点疑问,一、此处为什么用一个“上”字,作何解释?二、如果李白在清醒的时候这样不修边幅,那可能是一种诗人的潇洒,但发生在醉后,则只能是酒鬼的丑态,是不符合杜甫赞美李白的原意的。

第三种:说“船”字其实是个“穿”字,由于两个字同音,所以误写了。这种猜想是没有根据的。它的意思无非还是李白听到天子召唤时因酒醉而没有穿好衣服。

第四种:说这个“船”是皇权的代称。李白不听皇帝的召唤,藐视皇权,不与皇室合作,不上他的“贼船”。我不同意这种解释,因为这种美化李白的动机虽好,但是把李白的高傲赞扬得过头了。不错,相对于那种趋炎附势的人,李白是有傲骨的,但他并没有清高到如此程度,连皇帝也不理会。他曾经拜访过贺知章,曾经自荐于韩荆州,曾经赞颂过杨贵妃,曾经受召于永王麟,他是结交过不少“权贵”的,他只是不愿意“事”那种需要“摧眉折腰”地去奉承的权贵罢了。

下面,我想做出另一种解释,或者可以算是第五种吧。

船,在古代也是一种酒器(见《辞海》)。李濬《松窗杂录》中有“上因连饮三银船”之句。这样,“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好解释了。说的是天子把李白召进宫来了,但李白看到没有摆上酒器,就半开玩笑地说:“您没听说吗?臣是酒仙啊,怎么不拿酒来给我喝呀?”这是符合他的性格,以及他和唐玄宗的朋友关系的,玄宗曾亲手为他调粥嘛。事实上他与玄宗的个人关系是很不错的,玄宗赠他紫袍,他一直引以为荣,珍存到终生。

不知专家和读者能不能接受我的这种解释。

多种解释是可以并存的,人们可以各取所需。但我觉得对于古典诗词的解释,不可以因为“死无对证”就随意乱说,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试将这些原则归纳为四个“符合”:符合作者原意,符合作品逻辑,符合历史环境,符合审美情趣。

标签: 天子解释

更多文章

  • 前凉政权君主张耀灵生平简介 张耀灵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张耀灵,皇帝,五胡十六国

    张耀灵(344年―355年),一作张曜灵、张灵曜,字元舒 ,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人,前凉桓公张重华之子,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君主,353年十一月―353年十二月在位。建兴十一年(353年)十月,张重华患病,将张耀灵立为太子。十一月,张重华去世,张耀灵继位,自称大司马、西平公等。十二月,辅佐大臣张祚与

  • 张耀灵有兄弟姐们吗 张耀灵的弟弟张玄靓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张耀灵,皇帝,五胡十六国

    张耀灵(344年―355年),一作张曜灵、张灵曜,字元舒 ,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人,前凉桓公张重华之子,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君主,353年十一月―353年十二月在位。建兴十一年(353年)十月,张重华患病,将张耀灵立为太子。十一月,张重华去世,张耀灵继位,自称大司马、西平公等。十二月,辅佐大臣张祚与

  • 古代过继后的孩子命运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过继,孩子

    谈起过继,首先要看看现代,现代的话,过继真的很难,当今社会讲究男女平等嘛,所以一些普通的家族如果老大家没有长子的话也不用过继了,如果没有后代的话还是会过继一个,至于待遇问题,如果家中妇人还是没有怀孕的话,那应该会对那个孩子很好。这只是普通的家族,如果家中有巨额产业的话,是会过继一名儿子的,毕竟财产不

  • 春秋战国中“春秋”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春秋战国,来历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

  • 赵匡胤为何定国号为宋?有何历史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赵匡胤,宋朝

    公元960年,农历正月初五,赵匡胤受周禅让,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宋,是故开封乃有宋都、宋城之名。但赵匡胤为什么定国号为“宋”呢?当然有其一定的道理。说近因,就在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主柴荣因染病回师开封,因惑于“点检作天子”的传言,免去了与他有郎舅之亲的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而给了赵匡胤,另外

  • 南宋叶适怎样以“功利之学”来反对朱熹理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宋朝,叶适,朱熹

    靖康之耻后,由于南宋偏安一隅,无数仁人志士都想建功立业,收复北方领土,温州人叶适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在国家如此危难之际,朱熹理学却提倡性理空谈的道德修养功夫,是很不合时宜的。叶适以“功利之学”来反对朱熹理学。他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 卫国国君卫灵公是怎样的人 卫灵公的人物影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卫灵公,春秋时期,皇帝

    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爱好男宠而多猜忌,且因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卫灵公的人物影响有哪些卫灵公在历史上是被

  • 卫国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关系 卫灵公对他有多偏爱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卫灵公,春秋时期,皇帝

    卫灵公与弥子瑕卫灵公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其知名度虽不能和“春秋五霸”相比,却也屡屡被史家提及。不过,卫灵公见诸史册却并不是因为其政绩或国事,而是与他的老婆或者宠臣有关,卫灵公与弥子瑕的故事就是一例。据史载,弥子瑕本是晋国大夫,后投靠卫国,成为卫国将军。凭借着卫灵公的宠信,弥子瑕在朝堂上翻云覆雨,成

  • 秦国著名将领李信的故事 李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信,秦国将领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李信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征楚败因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败而归,被世人诟病,认为其年轻气盛,轻敌妄为等等。其实其中另有内情。仔细

  • 明朝左丞相汪广洋生平简介 汪广洋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汪广洋,明朝,丞相

    汪广洋(? ~1379)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