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武举人考试,为何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得到重视?

古代的武举人考试,为何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得到重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06 更新时间:2023/12/18 23:46:59

古代的武举人考试,是一种武将人才的选拔方式,不过其重视程度相较于文举要差很多,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重视,不过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逐渐没落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掇石,也称“制子石”“武功石”。石上皆标有重量,主要考臂力,以重量多少定名次,并刻有科举吉语。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两类。反映文科举的书籍及影视作品众多,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但武科举如何选拔人才?测试臂力的“举重”又在武科举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内,几块中部挖空、方方正正的“石块”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力,这便是清代武科举考试评定考生臂力的“举重”工具——掇石。掇石,也叫“制子石”“武功石”,为长方形,约半米高,中间挖空部分或为十字形,或为半月形,以便考生将手伸入举起。掇石前部有刻字,刻着考试年份、掇石重量和恭祝考生金榜题名的吉祥话。例如一枚馆藏的清代掇石,左侧竖刻“光绪辛卯年置”(公元1891年),右侧竖刻“重二百二十斤”,顶部横刻着“登瀛洲”三字,意为士人得到荣宠,如登仙界,正中间竖刻着“得意青云路”,都是预祝考生金榜题名的妙语。

掇石是清朝时测试体能、以体力选人才的物证。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上就有关于举重的记载,称之为“翘关”和“扛鼎”。“翘关”是指单手举起城门上的大木门栓,“扛鼎”则要求双手举起烹煮食物的青铜巨鼎。门栓有百八十斤,青铜巨鼎可以重达几百斤,因而能够“翘关”“扛鼎”都是古代大力士的象征,例如东汉末年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即是一位“身长八尺,力能扛鼎”的大力士。

“举重”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兴起于唐代。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一改过去主要以荐举选拔人才的局面。武则天称帝后,为防止国民在盛唐的安逸中忘记战争,疏于锻炼,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武科举,即将“翘关”加入武科考试的科目之中。除去步射、马射、马枪之外,“又有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选举志》)。自然,这时举的“关”不再是实用的城门门栓,而是为考试特制的木棍,这种木棍有一丈七尺长(相当于5米半左右),直径三寸半(相当于10厘米左右),合格的标准是手持“关”的一端,共举10次。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深恐兵权旁落,因而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首先,在武科举中加入了策论,考察考生对于文化和兵法策论的掌握;其次,降低了在武科方面的要求,取消了专门的臂力测试,以步射、马射为主,辅以弩踏、刀枪器械,然而对于弓、弩等工具也有重量等级的划分。元代,为强化统治,统治者禁止汉人学习武艺和私藏武器,武科举也随之取消。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希望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赞成文武分途,因而长期没有开设武科取仕,直至明宪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才重开武科,此时距明朝建立已96年了。这时的考试重在弓马,兼取策论。明万历年间边疆告急,朝廷试图加强武举,选拔人才,但是也未能实现。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刀石科目,“举重”再次成为武举考试的科目,这时举重的方式即为掇石,而不再是举木棍,并且设定刀的重量为3个等级,即80斤、100斤、120斤,石的重量为3个等级,即200斤、250斤、300斤,这是所谓的“弓刀石马步箭”(即开弓、舞刀、掇石、马射、步射)的开端。清代继承了明末的相关政策,是武科举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为3场,第一场试射马步箭,第二场试技勇,第三场考兵法。其中第二场的技勇包括拉弓、舞刀、掇石3项,这3项都是对考生臂力的测试。这一时期对于技勇所用的弓、刀、石都有明确的规格等级,规格依次为三号、二号、头号。据记载,弓的3个等级为八力(相当于80斤)、十力(相当于100斤)、十二力(相当于120斤);刀的3个等级为80斤、100斤、120斤;石的3个等级为200斤、250斤、300斤。并且对于举起的动作标准有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由此可见清代武科举制度的成熟。

与文科举不同,武科举在古代选取军事人才时并非始终占据主要地位,武科举出身的军官也不如文科举官员那样受到重用。纵观历史,各朝名将出身武举的确实寥寥无几。但是称谓往往与文科举相同,只是在秀才、举人等称谓前加上武字,即为武秀才、武举人等。以清朝为例,清朝入关之初即举行武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与文科举并行。凡通过基层考试即获得武生资格(俗称武秀才),可以参加武乡试;通过乡试的即为武举人;之后在参加国家举办的会试和殿试中,最终选出三甲,授予官职。清初明确规定,一甲进士(包括状元、榜眼、探花)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状元)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清史稿》)不过在清代,武科举出身的军官实际只是“杂途”出身,升迁远不如“正途”——行伍出身的军官晋升顺利。据统计,70%以上的军官是行伍出身。并且,古代武科举考试往往过分重视武艺,轻视兵法的测验,而将才往往对于行兵布阵能力的要求远胜于举刀弄枪,因而在明末即有举子发出“今日选将才乎,选家丁乎”的质疑,谴责武科举考试无法选出实用的军事人才。特别是清代末年,大量西方先进的火器伴随战火传入中国,战争形势逐渐由冷兵器转向火器,“弓刀石马步箭”已然没有实际意义,因而有识之士不断上书,请求废止武科举。终于在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下令:“谓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习原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涉,施之今日,亦无所用,自应设法变通,力求实际,嗣后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著即一律永远停止。”(《清朝续文献通考》)至此,持续1000余年的武科举考试宣告寿终正寝。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宋朝时期金军所向披靡,为何在“三峰山大战”时会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宋朝时期金军所向披靡,为何在“三峰山大战”时会全军覆没?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到当时的宋金的三峰大战,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金兵在当时真的是所向披靡的,打得宋军落花流水,但是在三峰山大战就不一样了,话说金军竟然全军覆没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吃什么主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是对我国古代小农百姓的真实写照。身为后人,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总是怀着一番遐想的。古人的生活是怎样呢?他们平常吃的什么食物?穿的衣服又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的史书,历来被称为帝王家谱。的确,史家们总是着重笔墨于王侯将相的征伐,而忽略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所幸的是,还是有不少相

  • 万贵妃为何能宠冠六宫?被历史丑化了的万贵妃究竟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万贵妃,野史秘闻

    甄环聪慧果断,延禧机智敏锐,如懿棉里藏针,在险恶的后宫,她们智计百出,面对各种挑战,总是能逢凶化吉,一关又一关的闯下去,直到成为后宫最后的胜利者,这让观众看得相当过瘾。如果你觉得宫斗剧已经很精采,那么我今天将分享的,是大家以为总是充斥着心机与斗争的后宫里,还有一个真爱的故事,只可惜故事的女主角遭到丑

  • 乾隆帝有多宠爱固伦和孝公主?她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固伦和孝公主,清高宗乾隆皇帝第十女,自幼最为乾隆所钟爱,乾隆曾说:“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说起清朝的皇帝,就不得不提这位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还是一位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

  • 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渊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玄武门之变,李渊,文史百科

    说到玄武门之变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也还是有很多让人疑惑的地方,最近很多人也都想问了,这个玄武门之变的时候,这个李渊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是不是非常伤心,还是有有非常多的无奈等等?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玄武门之变李渊肯定是非常非常伤心的啊,死了儿子不说,

  • 牧野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对历史的影响有哪些呢?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朝,周武王,战史风云

    牧野之战是殷商帝辛(周朝称之为纣王)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称“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纣”。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战争经过商朝末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59

  • 太平天国灭亡后,十万年轻的女兵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当时在太平天国是设有女营地,虽然女人不能行军打仗,但是女人却是稳定军心而用的。在古代能保证士兵们可以安心打仗的就是家人安在。所以女人即使是对行军打仗没有帮助但也是不能抛弃的。可是一旦在战争中带上这种老弱妇孺就会显得特别的累赘,尤其是一但这类人多了起来,势必会让整个军队的机动性都变得很差。就针对了这个

  • 朱元璋亲自剥桔子给儿子吃,儿子却赶紧逃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小小的社会底层的布衣成长为淮右猛虎最终建基立业开创大明王朝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如果说朱元璋清洗功臣确实让人诟病的话,那么如果说想把屠刀对准自己的儿子这恐怕不太可能。他清洗朝臣是为了坐稳朱家天下,看他的分封制度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家子孙还是非常不错滴。十有八九这个又是编排朱元璋的传说。

  • 李治是如何登上这太子之位的?竟然只是捡了个便宜?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李治,风云人物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李治是如何登上这太子之位的?下面来说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之谜: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

  • 古代对身故有很多描述,那么“薨”是对什么级别的专称?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殇指早夭,不特指男女;古代官方对“薨”的用法: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下“薨”的用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