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酒的由来 宋朝人为何把酒叫做祸泉?

酒的由来 宋朝人为何把酒叫做祸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70 更新时间:2024/1/1 15:05:05

自从酒这东西发明以后,不知道成为了多少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临时避难所?历史上关于酒的记载俯拾皆是,今观宋人笔记,非独帝王将相嗜好此杯中物,文人雅士、市井中人对此也有诸多感慨,此中酒德、酒趣、酒事,让今之贪杯者亦不无借鉴。宋人陶谷所著《清异录》中就列有酒浆门,专门叙述唐五代期间有关饮酒之人的种种趣事。比如唐穆宗喜饮西凉进贡的葡萄酒,并赞曰,饮此酒顿觉四体融和,真太平君子也。而乱世枭雄王世充也曾说,自己日理万机,劳累异常,只有酒能起到和气通畅的作用,竟封酒为天禄大夫,希望酒能时刻陪伴自己。

时文人雅士既有把酒称做“快活汤”的,也有叫做“曲世界”的,诗人杜甫就有诗云“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元稹亦云“亲烹园中葵,凭买家家曲”。酒虽有暂时的麻醉作用和对现实的一味逃避,但也有很大的危害性,导致文人酒后乱德失性,陶谷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酒是“祸泉”,大凡置于瓶中的,为酒。酌于杯,注于肠,善恶喜怒纠结,祸福得失不分,假如性昏志乱,癫狂不已,平常之时不敢为者为之,言谈举止肆意妄为,好事都能变成坏事,岂非自掘陷阱?此绝非圣人贤士所为。所以,酒这东西,一言以蔽之,就是个“祸泉”而已。

对于十足的贪杯者,陶谷称之为“瓶盏病”,喜欢喝酒的人,没有早晚和寒暑之分,高兴了往醉里喝,忧愁了也把自己往醉里灌,闲也醉,忙也醉,至于饮酒有无下酒菜,酒是好是坏,一概不问,即使典当借贷和赊帐也不在话下,每天必饮,饮则必醉,即使喝醉了,对酒也不厌弃,哪怕饥寒交迫,一贫如洗,也无怨无悔,这不是“瓶盏病”是什么?翻遍所有的古代医书和中草药,没有一种药方可以治愈此病。看来古往今来,象这样嗜酒如命的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即使现在依然难以绝迹。

虽然饮酒有许多的坏处,但是贪杯者依然我行我素,《清异录》中载有许多善饮者的趣闻,如荆南有一官员叫做单天粹者,宜城人(今湖北襄樊),平生最喜欢饮宴,每日里大张宾客,并且每每用一巨杯劝人饮用,宾客多被其狼狈致醉,只是人们因为其人德高望众,素有善名,而不得已从之,当时人们戏语单家酒虽好,但无亦于请君入瓮,实乃“觥筹狱”也。以酒戏比身陷囹圄,似可看到众人无可奈何却又推脱不得的尴尬,此与现代官场上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宴席颇有相同之处。

古人很早就说过,酒不可杂饮,若饮之,虽然善饮者也不免会酩酊大醉,盖因酒的酿造方法比较特殊,而官办作坊和民间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此为饮酒之人的大忌。时有宛叶人胡适(与近代大学者同名,却不料是个好饮之人),冬至日请客,用诸家群遗之酒招待客人,客人流露出恐慌和忌讳的神色,私下里相互告诫,胡适疑而问之,宾客中有一人笑道,我们所畏惧的只是你家“百氏浆”而已。更有一人答道,我们所担心害怕的是你家的“杂瑞样”。“百氏浆”和“杂瑞样”都暗指胡适待客的酒水太杂,好似今人一会儿喝茅台,一会儿享用五粮液,两种不同酿造的酒很容易就会把人喝醉。

不独王公贵胄,民间贩夫走卒喜欢饮酒,就连僧道之人也不免被此杯中物诱惑,河阳有一僧人唤作释法常,性情非常豪爽,酷爱饮酒,无论寒暑还是晴雨经常大醉,醉后就呼呼大睡,醒来后就朗声吟诵“优游曲世界,烂漫枕神仙”,曾经对自己同道中人说“酒天无虚,酒地绵远,酒国安恬,没有君臣贵贱之分,没有财利之所图,也没有刑罚狱讼之苦恼。乐陶陶,浩荡荡,这种快乐岂是别人所能体会的?既而象一只翩翩蝴蝶一样让自己的神思飞扬,在浩渺而遥远的意境中不复觉醒也。此君深得但愿长醉不愿醒的精神酒精麻醉之精髓,如李白一样梦游天姥吟留别,何其浪漫也。

说到李白,宋人笔记中还揭示出李白饮酒的一桩公案,旧闻李白非常喜欢喝一种叫做玉梁浮的酒,但是无人知会玉浮梁为何物,陶谷得一吴婢,大概此婢精于酿酒之道,会酿造一种美酒,遂催促之,吴婢对曰“酒尚未熟,现在的酒只是浮梁耳”,陶谷心有所动,命其婢取一盏近前观之,但见蛆虫漂浮在酒脂之中,顿时明白了李太白所喜饮玉浮梁即指此物也。李白人称诗仙也,一个“仙”字即离不开酒,但是喝这种所谓的酒,也实在是让人有些反胃,但此酒显然酒精度数不高,倒是便于李白酒后诗百篇,挥斥方遒,古人大多有今人难以理解的癖好,所以李白喜欢喝这个劳什子玉梁浮在当时也不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

而下面这个故事多少就带一点玄虚了。话说当时有一进士叫做马怀真,此人有异术,有一天,召集了十多宾客,面前放一方台,台上有一小铜盘,盘中有一黑匙,此人用匙子逐次放入客人口中,所有的人都感觉到有一盅酒被吞入喉中,甘甜爽口。然后将盘中之物倾向众人,用匙入口,始觉为羊肉,接着是鱼和鸡肉的味道,鲜美无比。所有的人竟然感觉相同,众人十分惊奇,怀真偶然起身,众人看见匙末有文曰“天公匙”,盘底曰“如意盘”,内中有一人假做要借用此物,马怀真突然变色道“此物不能借给你,唯担心别人会利用其招摇行骗”,老马此种行径与前些年风扉全国的特异功能者暗通曲款,让你将信将疑,其实这都是一种蛊惑人心的幻术而已。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太上皇”和“太上皇帝”的区别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

  • 如来佛祖的发型为何是古怪的菠萝头?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释迦牟尼的发型按经书上的说法,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是有头发的,出家时,跟现代僧人一样剃得精光。在释迦牟尼之前,印度僧团并不剃发。据说剃发被世俗视为莫大耻辱,只有罪犯和奴隶才会光头。释迦牟尼剃掉头发,一是坚定出家的信心再不还俗;二是显示跟传统僧团有区别,不剃发的是外道,剃发的才是正道;三是为了修行方便,没

  • 尊称足下的由来 足下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清人梁章钜的《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

  • 古代为何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囘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

  • 司马师一共有几个女儿?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昭紧张得一夜没睡着,而司马师就像没事人一样,照样正常入睡。第二天,司马师一声号令,司马师阴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迅速聚集到司马师周围,帮助司马氏控制了京城洛阳,随即,司马懿诛杀了大将军曹爽及其所有党羽,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

  • 司马昭一共有多少子女?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其大哥司马师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而司马昭却一连生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相比他大哥司马师,司马昭后代比较多。因为大哥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大哥司马师,作为养子,以延续司马师一脉,不让大哥绝后。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何况司马师位高权重,更不能没有后

  • 司马防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担任过洛阳令和京兆尹,多次举荐曹操出来做官,如果没有他推荐曹操,也许,曹操还要埋没一段时间。司马防一生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其中,最出色的当数次子司马懿,司马懿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司马懿之外,最出色的是谁呢?最出色的应该

  • 江左三大家指的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三大才子,合称为“江左三大家”(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三人都曾在矛盾中降清,并且同在乾隆朝进入《贰臣传》,诗才、仕途和名声可谓是同进同退。本文不讲他们在政治上的选择对错,就讲些花边新闻,自古才子和佳人的结合都是民间百姓或文人

  • 古代的“三班衙役”到底指的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三班衙役”是指站班皂隶、捕班快手、壮班民壮一般将州县衙门的衙役笼统概括为三班,因此有三班衙役的通俗说法。其实,多数州县衙门的衙役都超出“三班”。皂班,由穿黑衣服的皂隶组成,供知县使役。衙内值堂,衙外跟随主官出巡,廓清道路,仪卫看守,出庭行杖,都是

  • 清朝侧福晋和庶福晋有哪些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清朝是由满人建立的政权,福晋一词就是源于满语的称呼,在清朝只有亲王、郡王、亲王世子的老婆才能被称之为福晋,其余爵位的老婆只能被称之为夫人,所以其实福晋这个称呼大致相当于汉语中的王妃称呼。在清初时期其实福晋这个称呼是专门用来指皇帝的老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六位夫人皆称福晋,只不过正妻被称为大福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