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红岩》原型人物是谁

《红岩》原型人物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581 更新时间:2023/12/18 17:45:34

谁是囚室里五星红旗的真正制作者?“江姐”的原型究竟是谁?叛徒“甫志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中进行了详细披露。

1、揭秘囚室里五星红旗的真正制作者

小说《红岩》中,江姐带着姐妹们绣红旗的情节生动细致,感人至深。但《忠诚与背叛》中却提出,小说中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是虚构的,是把男囚“绣红旗”的情节移接到了江姐的身上。书中叙述,当中华人民共国在北京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时,第一个得到消息的罗广斌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那晚,大家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围坐在一起讨论国旗的样子、形状。

罗广斌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于是,他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陈然同志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

由于牢房条件极差,狱友们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剩饭当浆糊,经过通宵奋战,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红旗制作好后,狱友们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罗广斌还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首题为《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的诗。

重庆解放的第三天,众人在罗广斌的带领下,重新回到白公馆,在木板里取出了那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后来交给了组织,至今还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2、“江姐”是许多革命者的一个综合体

小说《红岩》塑造了“江姐”这个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使江竹筠成为众多红岩英烈的代表。建明表示,事实上,“江姐”是许多革命者的一个综合体,随着时光的流转,“江姐”早已被世人提炼成一种“江姐精神”。

《忠诚与背叛》中提到另一位“江姐”式的人物青林,她是整个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最重的一个女党员,同时还是狱中职务最高的女党员,被捕前她是万县中心县书记。李青林自幼性格刚毅倔强,嫉恶如仇,特务们用尽了办法也不能从她嘴里得到半点消息。

《红岩》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敌人给江姐用刑,用尖利的竹签插进江姐的十指。《忠诚与背叛》对此提出了更正:江竹筠并没有受过此刑,真正受此刑的人应该是李青林。而特务用竹筷子给江竹筠受刑是确有其事,江竹筠在酷刑面前所说: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3、“甫志高”的原型是多个叛徒的缩影

在小说《红岩》里,有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角色,那就是出卖“许云峰”、“江姐”等人的叛徒―――“甫志高”。那么,在红岩历史中真有这样一个人吗?其实“甫志高”的原型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当时叛徒的一个缩影,其主要原型是任达哉、蒲华辅、冉益智、刘国定等人。《忠诚与背叛》里主要写到,蒲华辅是一个非复杂的人,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属于党内知识分子那类的人,投身于革命工作的他一直充满了激情和理想。

在生活中蒲华辅也有很浓的知识分子色彩,是一个清高、自命不凡、遇事易冲动的人。说他复杂是因为一方面他在敌我斗争中容易激发革命热情,另一方面当他真的碰上敌人的严刑拷打时却又经不住皮肉之苦。然而,在蒲华辅与家人一起被关进白公馆10个多月里,他受到其他地下共产党员的影响教育后,没有再进一步叛变,也没有参加特务工作。

1949年10月28日,蒲华辅与陈然、朴等一起被押到大坪刑场公开枪杀。被枪杀的有10人,目击群众回忆,10人都高唱国际歌,高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4、罗广斌是《红岩》中的重要角色但却未提起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本应该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但他却未在书中提及自己。《忠诚与背叛》中写到,依靠关系,出身自一个有钱有权家庭的罗广斌原本很早就可以获释,但是罗广斌却决定绝不依赖哥哥的关系出去,哪怕被处决也不背叛党。在1127大屠杀的当晚,罗广斌成功策反了看守钦典,和白公馆其他革命志士一起脱险。

在狱中,罗广斌不断地给杨钦典做思想工作,劝他把白公馆里面的人救出去立功赎罪,并提醒他不要跟着国民党的部队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杨钦典终于在生死关头当了国民党的“叛徒”,打开了牢门。1949年11月27日,大溃败中的国民党丧心病狂,实施了震惊中外的歌乐山集中营“1127大屠杀”。在等待杨钦典指令的时候,罗广斌将牢房里的人按身体强弱搭配,分编小组,号召大家要团结一致,冲出死牢。

魔窟的大门一打开,大家在夜色的掩护下往外逃命。不料刚跑到监狱离公路一半的距离时,碰到了从渣滓洞方驶来的汽车。特务发现后喝道:“什么人?”有个人机智地答道:“二处的。”“口令。”敌人接着问。这下大家懵了,只听见特务拉枪栓的声音,大家扭头拼命向草丛里、山里跑去。由于特务的干扰,一起出来的19人全部被冲散了。28日天亮前后,多数越狱难友逃出了警戒范围,各寻安身之处。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国军十大抗日名将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第一名将:张自忠张自忠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同时也是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人

  • 老古话说的“家有5声叫,不是好兆头”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百科

    首先这前两种声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公鸡打鸣和狗吠,按理说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倒也没什么特殊的,但是这两种叫声要是出现的时候不对那就得考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我们都知道公鸡打鸣一般都是在凌晨四点到六点钟左右,而且通常都很准时,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波动。 要知道公鸡打鸣一种向异性展示自己的方式,

  • 抗战中国民党阵亡的高级将领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百科

    一、历次战役中阵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天津战役:1937年7月28日,阵亡国民党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45岁),132师师长赵登禹(39岁),佟麟阁副军长是抗战开始以后第一位阵亡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两人殉国后均被追赠为陆军上将。2、南口战役:阵亡国民党第72师416团少将团长张树桢。3、山西淳县城防战

  • 西口到底指哪里? 走西口路线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电视剧《走西口》中,出生于山西祁县的男主人公田青、梁满囤、王南瓜三人,背着包袱,离开家门,一步步向前走。这就是“走西口”。他们要到哪里,要去干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几代山西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走西口?7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大学、哈市社科院相关专家,请他们介绍一下走西口的情况。1、西口

  • 民国时期的24所教会大学名单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会大学是创办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教会大学已具相当规模,分布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各地。1919年10月,有十四所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上海组建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

  •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十大汉奸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汉奸”在《辞海》的解释是“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后来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出现了“蒙奸”、“回奸”、“藏奸”等,总的含义没有改变,就是

  • 民国“黄埔四凶”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百科

    1、邓演达---反帝反蒋先锋却惨死叛徒之手邓演达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是著名国民党左派。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指挥攻克武昌。曾被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选为中央执

  • 世界七大特种部队排行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实战经验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因素。志愿军为什么能在朝鲜战场上打赢美军?靠的不仅仅是那一腔热血,历史经验已经证明,空有一腔热血是做不成大事的。我们的志愿军上至彭总,乃至毛主席,下至普通的基层官兵,绝大多数人都是经过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战争实践锻炼出来的。朝鲜战场上所谓的“人海战术&rdqu

  • 古代蹴鞠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百科

    蹴鞠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种活动,“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是指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此“蹴鞠”指的就是古人用教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现代的足球。 蹴鞠的制作材料经历了长时间的变化与发展,在此期间其

  • 中国历史上的35个才女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百科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2.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