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一水曲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是宋代诗人姜夔的一首初次见面赠友诗。
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诗人之所以要用次韵,一则为了展示自己的水平,二则对初次见面的范成大表示尊重。遗憾的是,范成大题扇诗早已散佚。
姜夔6岁丧母,17岁丧父,姐姐抚养至19岁,之后开始了其一生的漂泊。其间,尝尽人间冷暖,但有两处,是给他温暖最多的地方。一则合肥,二则石湖。
在合肥,20岁的他与柳氏姐妹不期而遇,一个精于填词作曲,一个能歌,一个善舞,他们的结合正是俞伯牙与子期,共同演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他深情作诗道:“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是合肥姐妹给了他温暖,时常相过,让他不再寂寥。
在石湖,在范成大这里,姜夔遇见了人间最温暖的烟火。范成大将小红赠与他,成全才子佳人,成为千古佳话。
姜夔,第一次见范成大,就留下了旷世名篇,真可谓是两人志趣相投,情意相通使然。这也是姜夔一生中遇到的贵人之一。还有三人分别为合肥姊妹与张鉴。
由此可见,人生不必太过求全责备,怎么过都是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功名利禄皆浮云,唯有知音与真情,高山流水万古传!
题中“石湖”,即范成大(11261193),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正月,52岁的范成大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日历》。六月,遭谏官弹劾罢免,奉命主管祠观,这是诗人初归石湖,有诗《初归石湖》。淳熙十年(1183),57岁的范成大五次请求致仕,再归石湖。
淳熙十三年(1186)冬,31岁的姜夔在杭州短暂逗留,结识了同为江西人的杨万里。杨万里看了姜夔诗词后激赏不已,赞他“为文无所不工”,两人成为忘年交,杨万里又写信推荐给老朋友范成大。
淳熙十四年(1187)夏,恰逢范成大生日,32岁的姜夔第一次从湖州赶往苏州石湖,为61岁的范成大祝寿。于是在看了范成大的题扇诗后,作了这首《次石湖书扇韵》,来赞美范成大品格高洁,如荷花一般,一尘不染。
据词学家夏承涛考证,这是差距29岁的他们第一次见面。
“桥西一曲水通村”,“桥西”二字,颇为留意。姜夔的诗词似乎特别喜欢用“桥”这个字,所以一有“桥”字切不可简单放过。“零落小桥东”“念桥边红药”“二十四桥仍在”“强携酒,小桥宅”……这可能与其“心事赤阑桥”有关,在赤阑桥,他遇见了一生最爱的合肥柳氏姊妹,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姜夔84首词中,有20多首是写给赤阑桥畔柳氏姊妹的,这就不难看出诗人对于“桥”字,何以如此“一往情深深几许”了。“桥西”,是实写,进一步交代了范成大别墅的位置。
“一曲”犹“一湾”。着一“曲”字,则画面更加生动有致。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等都是这个意思。
“水通村”,说明石湖的水乡特色,必须靠舟船才能抵达。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湖环境的僻静与清幽。
“岸阁浮萍绿有痕”,这个“阁”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通“搁”,搁置,分隔。即岸边搁置了许多浮萍。第二种是作名词解,即“楼阁”。浮萍围绕着楼阁。皆有道理,第一种似乎更加合理,融入到处是水的意境中去。顺着岸边搁置的浮萍,去寻找石湖居所,显得更加的诗意盎然。“绿有痕”,则进一步解释了“岸阁浮萍”,绿色浮萍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写人。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成大高尚的的品格。
“家住石湖人不到”,“家住石湖”,言范成大的居住地。“人不到”与一二句环境的僻静相呼应,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仿若世外桃源,人烟罕至,也进一步凸显出范成大境界之高、胸襟之广、格局之大。值得一提的是,范成大曾经是以宰相的身份退休至此,却能真正放下名利,归隐山林,不问世事,是多么难得的一种高尚品德。
真正的赞美就出自最后一句:“藕花多处别开门”。范成大家的大门,面对的不是俗世,而是一片清幽的荷花地。这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诗人对范成大的崇仰、敬佩、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纵览全诗,诗人分别描绘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等景色,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将一幅山环水绕、村岸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勾勒出来,使人心向往之。
四年后,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天,36岁的姜夔再度来到石湖谒见范成大,作《雪中访石湖》诗,又填词二首,为绝世名篇《疏影》《暗香》。范成大激赏之余,以青衣小红相赠,并留姜夔居月余。姜夔作诗,深表谢意,“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他们的友情,为中国诗词留下了绚烂的篇章,是姜夔之幸事,亦是文化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