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次石湖书扇韵》(宋·姜夔)的原诗以及赏析

《次石湖书扇韵》(宋·姜夔)的原诗以及赏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36 更新时间:2024/1/19 4:30:44

桥西一水曲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是宋代诗人姜夔的一首初次见面赠友诗。

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诗人之所以要用次韵,一则为了展示自己的水平,二则对初次见面的范成大表示尊重。遗憾的是,范成大题扇诗早已散佚。

姜夔6岁丧母,17岁丧父,姐姐抚养至19岁,之后开始了其一生的漂泊。其间,尝尽人间冷暖,但有两处,是给他温暖最多的地方。一则合肥,二则石湖。

在合肥,20岁的他与柳氏姐妹不期而遇,一个精于填词作曲,一个能歌,一个善舞,他们的结合正是俞伯牙与子期,共同演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他深情作诗道:“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是合肥姐妹给了他温暖,时常相过,让他不再寂寥。

在石湖,在范成大这里,姜夔遇见了人间最温暖的烟火。范成大将小红赠与他,成全才子佳人,成为千古佳话。

姜夔,第一次见范成大,就留下了旷世名篇,真可谓是两人志趣相投,情意相通使然。这也是姜夔一生中遇到的贵人之一。还有三人分别为合肥姊妹与张鉴。

由此可见,人生不必太过求全责备,怎么过都是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功名利禄皆浮云,唯有知音与真情,高山流水万古传!

题中“石湖”,即范成大(11261193),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正月,52岁的范成大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日历》。六月,遭谏官弹劾罢免,奉命主管祠观,这是诗人初归石湖,有诗《初归石湖》。淳熙十年(1183),57岁的范成大五次请求致仕,再归石湖。

淳熙十三年(1186)冬,31岁的姜夔在杭州短暂逗留,结识了同为江西人的杨万里。杨万里看了姜夔诗词后激赏不已,赞他“为文无所不工”,两人成为忘年交,杨万里又写信推荐给老朋友范成大。

淳熙十四年(1187)夏,恰逢范成大生日,32岁的姜夔第一次从湖州赶往苏州石湖,为61岁的范成大祝寿。于是在看了范成大的题扇诗后,作了这首《次石湖书扇韵》,来赞美范成大品格高洁,如荷花一般,一尘不染。

据词学家夏承涛考证,这是差距29岁的他们第一次见面。

“桥西一曲水通村”,“桥西”二字,颇为留意。姜夔的诗词似乎特别喜欢用“桥”这个字,所以一有“桥”字切不可简单放过。“零落小桥东”“念桥边红药”“二十四桥仍在”“强携酒,小桥宅”……这可能与其“心事赤阑桥”有关,在赤阑桥,他遇见了一生最爱的合肥柳氏姊妹,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姜夔84首词中,有20多首是写给赤阑桥畔柳氏姊妹的,这就不难看出诗人对于“桥”字,何以如此“一往情深深几许”了。“桥西”,是实写,进一步交代了范成大别墅的位置。

“一曲”犹“一湾”。着一“曲”字,则画面更加生动有致。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等都是这个意思。

“水通村”,说明石湖的水乡特色,必须靠舟船才能抵达。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湖环境的僻静与清幽。

“岸阁浮萍绿有痕”,这个“阁”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通“搁”,搁置,分隔。即岸边搁置了许多浮萍。第二种是作名词解,即“楼阁”。浮萍围绕着楼阁。皆有道理,第一种似乎更加合理,融入到处是水的意境中去。顺着岸边搁置的浮萍,去寻找石湖居所,显得更加的诗意盎然。“绿有痕”,则进一步解释了“岸阁浮萍”,绿色浮萍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写人。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成大高尚的的品格。

“家住石湖人不到”,“家住石湖”,言范成大的居住地。“人不到”与一二句环境的僻静相呼应,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仿若世外桃源,人烟罕至,也进一步凸显出范成大境界之高、胸襟之广、格局之大。值得一提的是,范成大曾经是以宰相的身份退休至此,却能真正放下名利,归隐山林,不问世事,是多么难得的一种高尚品德。

真正的赞美就出自最后一句:“藕花多处别开门”。范成大家的大门,面对的不是俗世,而是一片清幽的荷花地。这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诗人对范成大的崇仰、敬佩、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纵览全诗,诗人分别描绘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等景色,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将一幅山环水绕、村岸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勾勒出来,使人心向往之。

四年后,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天,36岁的姜夔再度来到石湖谒见范成大,作《雪中访石湖》诗,又填词二首,为绝世名篇《疏影》《暗香》。范成大激赏之余,以青衣小红相赠,并留姜夔居月余。姜夔作诗,深表谢意,“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他们的友情,为中国诗词留下了绚烂的篇章,是姜夔之幸事,亦是文化之幸事。

标签: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更多文章

  • 和赵云齐名的猛将为何差点埋没于历史之中?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云,猛将

    在《三国志·蜀书》的结尾,对于蜀国的一众人物进行了点评,其中点评赵云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和他齐名的人物。 书中是这样记载:“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征南将军赵云性格厚重严谨,征西将军这个人忠诚尽职,这两位都是统领蜀国

  • 张居正死后凄惨的一幕是冤枉的吗?家中的一副对联很能说明问题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居正,万历皇帝,明朝历史

    张居正被评为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之一。今天我们来看看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从小张居正就是现在社会里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他从小就是一个天才,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十六岁就中举了。 在官场上,张居正也得到了很多人没有得到的荣耀,他被封为四代诰命,死

  • 慈禧冬天有两个特殊癖好,一个令太监冒汗,一个令宫女红眼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慈禧太后,癖好,清朝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慈禧一般生活讲究的女人了,吃顿饭要不下100道菜;洗一次澡就要用40条毛巾;穿过的衣服,除非太喜欢的,一般就不会穿第二次了;用过的马桶都是国宝,由檀香木雕成的大壁虎,眼睛都是宝石;就连慈禧用的厕纸,也是一种除去纸毛的白棉纸,上面还贴着“寿”字

  • 关羽为什么那么重视汉寿亭侯的称号?这个封号到底有什么魔力!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亭侯

    关羽自报名号时总是说:我乃汉寿亭侯,关羽关云长是也。那关羽挂在嘴上的汉寿亭侯究竟是个多大的官呢?为什么关羽对这个称号如此的刻骨铭心,至死不渝呢? 当年关羽被俘,从曹操那儿寻找刘备时,恭恭敬敬地将汉寿亭侯的大印,挂在了曹操赐给他的府邸大梁之上。这就意味着,关羽主动辞去辞职务,那既然已经辞职。那他

  • 朱元璋为什么把祖宗三代都埋葬在水里?道士指点迷津,揭开水下古墓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风水,布衣皇帝,道士

    古代的人十分信风水,尤其是皇帝将风水看得比命还重要,而且在这个世界上,风、水、地的占地体积是最大的。 古人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家族以后的发展。因此,很多的皇帝在自己死之前,会派人找一块儿“风水宝地”建造皇陵,以供自己死后能保佑自己的后代繁荣。 但历史上总会

  • 徐皇后死后,其嫡妹被朱棣逼婚,终遁入空门,青灯古佛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朱棣,徐妙云,徐妙锦

    1373年,朱元璋和徐达闲谈时,突然发问:“听闻你的大女儿天姿国色,秀外慧中?”徐达心里咯噔一下:女儿青春貌美,难道皇帝要老牛吃嫩草?心中也有一丝慌张,不料朱元璋话锋一转,你觉得朕的四皇子朱棣如何。 徐达,字天德,有赫赫之功,被称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但就是放在整个大明,

  • 张飞见色起意,抢了夏侯渊侄女做老婆,把她宠成什么样!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张飞,夏侯渊,夏侯氏

    公元200年,夏侯渊13岁的侄女出门捡柴,张飞看见她,当场起了邪念,强行带回去当老婆。夏侯渊一直把侄女捧在手心,为何不出面报复? 据《三国志》记载,13岁那年,夏侯渊的侄女外出捡柴,意外撞见张飞。 张飞当场见色起意,强行将她掳走,回家当了老婆。 在古代,男婚女嫁都应该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刘邦被接生婆说有“贵气”刘父却怒不可遏,看不上这个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

    公元256年时,一接生婆抱出一浑身有七十二痣的小男孩:“向官人道喜,此儿七十二痣乃星宿之命,日后定能成大器!”但小孩他爸一听,却是暗戳怒不可遏,怎么会这样? 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孩并非他人,而是日后汉高祖刘邦。有关他的身世,《史记》中确有这样一段话:“高祖是人

  • 朱元璋被义父郭子兴监禁,差点饿死,妻子马秀英为了他吃尽苦头!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郭子兴,马秀英

    1352年,朱元璋被郭子兴监禁,差点饿死。那天晚上,一个黑影溜进厨房,拿走了两个新烤的煎饼。没想到,他一出门就发现了那个黑影。 这个影子是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当马大脚看到养母张朝他走来时,他并不太在意。他急忙把芝麻蛋糕塞进怀里,差点哭出来。然后,他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向养母敬礼,带着一具错

  • 李世民问袁天罡,唐朝什么时候灭亡,袁天罡回答了4个字避免被杀!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袁天罡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问袁天罡:“大唐何时灭?”袁天罡大惊失色,思索片刻道:“猪上树时。” 李世民开怀大笑,猪上树无异于天方夜谭,大唐江山稳矣。可没想到,一语成真,大唐只兴旺了300年。 袁天罡,知过去,晓未来。 当他第一次遇见武则天的时候,就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