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袭人和贾宝玉勾搭多年,为何没有怀孕?

袭人和贾宝玉勾搭多年,为何没有怀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47 更新时间:2023/12/9 9:23:17

在红楼梦的故事中,袭人贾宝玉在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贾宝玉从男孩变成男人,袭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可惜袭人和贾宝玉经历了几番“翻云覆雨”之后,始终没能怀孕,以至于到最后袭人不得不下嫁给别人,以一个惨淡的结局收尾,这又是为什么?

按道理来说,古代的避孕水平有限,袭人不应该没有怀上子嗣,以至于她和贾宝玉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未孕是何意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猜测,有人猜测是贾宝玉身患隐疾,无法生育后代,也有人猜是袭人本身就不能怀孕。

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后来贾宝玉和宝钗其实是有了孩子的,而袭人外出嫁人后没多久也生下了孩子,所以隐疾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也有人猜,贾宝玉对袭人其实就是玩弄的态度,并不想和袭人有任何结果,但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对。

贾宝玉浪子多情是不假,但他却不是那种始乱终弃的男人,这一点从他对袭人以外的丫鬟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他内心相当重感情。

也有人说,贾宝玉虽然对袭人很依恋,但真正和他第一次翻云覆的另有其人,可问题是在原著中作者几乎是以一种明确的态度暗示,贾宝玉的第一次就是和袭人发生的关系。

只是到底为什么袭人终究还是没能怀上子嗣并嫁给贾宝玉呢?是袭人并不喜欢贾宝玉,配合他只是完成一个下人应尽的义务吗?

从原著书中来看,袭人对贾宝玉有较深的感情,否则也不会心甘情愿地献身贾宝玉。

那么总的结果来说,结论应该就是贾宝玉并不想为袭人负责,又或者说,他对袭人的感情,并不像对待林黛玉和王宝钗那样,只是纯粹的主人对待下人那样的关系。

这并不是说贾宝玉对袭人完全没有感情,相反贾宝玉对袭人很依恋,从他们二人不止一次地关系就可以看出贾宝玉对袭人的态度,只是这种态度不足以让贾宝玉对她产生负责的意识。

从后面贾宝玉在袭人开玩笑说自己死了算了的时候,贾宝玉还开玩笑,说袭人要是死了自己就出家做和尚,结果林黛玉在一旁开玩笑说:“做了两个和尚了。”

由此可以看出,贾宝玉对袭人,其实是介于依赖与可以随意割舍的态度之间。

左右逢源贾宝玉

贾宝玉是贾府独子,严格来说应该是贾府唯一的嫡子,家族嫡长子贾珠因病去世之后,贾家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贾宝玉的身上,对他各种宠溺与迁就,这就使得贾宝玉产生了我行我素的叛逆个性。

同时,这也养成了贾宝玉多情浪子的名声(毕竟贾府这么多漂亮的女人和丫鬟,这足以让贾宝玉懂得在各种女人之间周旋)。

袭人原本是贾母身边的一个得力丫鬟,因为她聪明伶俐,所以被贾母派到贾宝玉身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

古时候男女有别,这种贴身一般的丫鬟往往都是开大户人家儿子性启蒙的最佳人选,所以袭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和贾宝玉注定要有“翻云覆雨”的时候。

袭人也是不负所望,将贾宝玉的生活照顾周到,还时常开导贾宝玉。

她只比贾宝玉大两岁,所以在贾宝玉心中她既是得力丫鬟,又是可以倾吐心声的姐姐,两人的感情自然要比其他人的深。

不仅如此,袭人还非常“识大体”,从不因为个人的委屈而让贾宝玉府上有任何波折。

就比如在贾宝玉身边服侍的李嬷嬷,仗着自己是贾宝玉身边的老人不停地给袭人“使绊子”,袭人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不波及其他人。

这样就使得贾宝玉在心里对她很依赖,毕竟处于封建时代的贾府,纲常伦理是压制在每个人头上的巨石,对于贾宝玉这样一个拥有鲜明个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十分痛的,袭人就成了他舒缓疼痛的心药。

可即使是如此,袭人还是没有走到贾宝玉的心里,袭人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也仅仅局限于一个知心大姐一样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可以相伴一生,互诉心肠的知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要说到贾宝玉和袭人之间那道不为人所知的沟壑,正是这道沟壑,让袭人始终无法在真正地容纳到他的心里去。

宝玉袭人闹分歧

1.你要我考科举做官,我偏不

之前就提到,贾宝玉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不仅是因为他从小被贾府上下疼爱有加而养成了“跋扈嚣张”的个性,更是因为从小在贾府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对官场上很多事情看得很透彻,所以对他来说,做官并不是他的选择。

可偏偏他又是贾府唯一的嫡子,是贾府未来的关键,他身上背负的是贾家未来兴旺的责任,这是他逃避不了的。

贾宝玉的个性又十分执拗,认准的事情始终不肯回头,面对贾父的暴政,他始终采取的都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去面对,这让贾家上下无可奈何。

作为他的贴身丫鬟,袭人自认需要将贾宝玉引导向正确的道路上,什么是正确的道路,那就是读书、科举、做官。

这就是贾宝玉和袭人之间分歧所在,贾宝玉不愿意做官,却又不想为难从小陪伴到他长大的袭人,所以对袭人的规劝始终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那么袭人是否知道贾宝玉的真实想法呢?或许她知道,又或许她不知道,但她又能怎么样。

袭人比贾宝玉成熟在,她知道在那种大环境下贾宝玉的想法有多天真,他那样的性格不可能对世道有任何改变,自然不可能站在他的角度去说话。

而贾宝玉也确实“无能”,面对贾府上下的“逼迫”,他始终是“非暴力不合作”,任由其他人嬉笑打骂也绝不改变,就连贾父贾母都无能为力更何况身为丫鬟的袭人呢。

所以这一点的分歧让两人之间在精神上始终存在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只有和贾宝玉同样叛逆,却又表现得不是很明显的林黛玉才能跨过。

要知道,林黛玉虽然看上去凌弱,可内心确实是个有独到见解的女孩,她和贾宝玉曾私底下偷偷看禁书,可见她的内心其实和贾宝玉一样,是个充满个性与叛逆心理的孩子。

2.林黛玉与袭人的同与异

林黛玉是书中贾宝玉的“白月光”,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两个是书中的男女主,不仅是因为林黛玉是贾宝玉第一个实实在在动心的女人,也是在精神上第一个接近贾宝玉的女人,在贾宝玉见识到的众多女人的当中,林黛玉是最特殊的。

林黛玉应该是除了袭人以外,第一个被他当做知心人的女人,他可以在面对林黛玉的时候,像面对袭人那样诉说心声。

同时,林黛玉也不会像袭人那样,去规劝贾宝玉走别人所认为正确的道路,即科举、做官。

她和贾宝玉一样叛逆,对很多所有事情也有共同的看法。曹雪芹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二人初相见时的情景。

比起对其他女人的描写,林黛玉更加显得特殊,更别说贾宝玉还说出那句经典台词:“妹妹和我曾是见过的。”更加说明林黛玉是贾宝玉在心灵上第一次产生心动的感觉。

所以林黛玉的特殊和袭人的相同点在于,她们两人都是贾宝玉的知心人,都是贾宝玉可以倾诉的对象。

不同的点在于,袭人会规劝贾宝玉去走那个时代被认为是正确的道路,而林黛玉则不会,所以在精神上贾宝玉更倾向于林黛玉,而他后来科举的原因也是为了娶林黛玉。

或许在贾宝玉的心中,袭人的地位只比普通的丫鬟高一点。

3.贾宝玉心中的袭人

其实袭人在原著中,早已经被人默认是贾宝玉府邸里的姨娘,就连她回家探亲的时候,贾母也允许她用姨娘的礼仪。

只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袭人最终还是离开了贾府,嫁给了其他人,这样的结局未免让人唏嘘。可站在贾宝玉的角度看,却又有些“合情合理”。

前文曾提到过,因为贾府的宠溺,让贾宝玉养成了多情浪子的性格,他在贾府里四处留情,挑逗得丫鬟心痒痒。

比如说少年时期曾多次对薛宝钗产生性幻想,在和薛宝钗交换金锁和通灵宝玉互相看的时候还露骨地说:“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史湘云,贾宝玉也表露过特殊:听到史湘云来了,不管别人,抬脚就走;用史湘云用过的水洗脸;磨着史湘云给自己梳头,这都是男女之间非常亲密的举动,原著中为史湘云偷藏金麒麟那一段,更是渲染了十足的暧昧氛围。

又如那被王夫人赶出府的金钏儿,也是因为与贾宝玉在王夫人的榻前举止狎昵,贾宝玉又是给她喂东西,又是摘耳坠,动作相当亲昵,还说:“我只守着你。”

可以说贾宝玉其实在贾府里四处留情,对丫鬟始终都是一个态度,所以他对袭人,恐怕也只是比其他的丫鬟好一点而已罢了。

森严礼法下的无奈抉择

其实贾宝玉即便只把袭人当做知心的丫鬟,可这也并不妨碍于他和袭人的关系,以贾宝玉叛逆的性格来说,即使袭人是丫鬟,如果贾宝玉要娶她也不是不可能。

更何况贾宝玉只是将袭人当成姨娘(这一点也不是很难,毕竟袭人是受到贾府的贾母和王夫人认可的)。

但为什么袭人始终没能怀孕呢?这就要说到封建社会的礼法问题了,在贾府中,如果贾宝玉在没有迎娶正室的情况下,让袭人先怀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贾府上下一定会在袭人身上做点手脚,让她不能怀孕,避免庶子先于嫡子出生的情况发生。

这一点非常残酷,却又无可奈何,贾宝玉其实有一个庶出的弟弟,这个弟弟在原著中通过曹雪芹暗示的首笔,提醒读者他对贾宝玉几次三番的“陷害”,幸好贾宝玉是嫡子,又是贾母的掌上明珠,这才没有让他的这个弟弟得逞。

用他们兄弟二人举例是为了说明在贾府这种封建大家庭中,嫡庶之争的残酷与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所以贾府对于袭人虽然信任,可为了防止“礼法崩坏”的局面出现,自然不可能让袭人先怀孕。

可这种情况,贾宝玉不知情吗?小编的看法是他应该知情的,贾宝玉虽然不学无术,可他还是一个聪明的贾家嫡子,不可能看不明白其中的猫腻.

可为什么到最后他没有站出来为袭人控诉贾府的不公,反而是三缄其口始终不肯说明白自己知晓事情的真相呢?这恐怕就要从贾宝玉的性格上才能说清楚了。

贾宝玉:叛逆的外表其实是个软弱的心

实话说,贾宝玉其实是那个时代里为数不多的“叛逆”分子,他敢爱敢恨,蔑视权威,不拘泥于重重封建礼教的管束,处处彰显他的个性。

这样的男人在现实中很容易吸引女孩的注意,更何况在贾府那种封闭的环境里,贾府的丫鬟的眼界很窄,对于贾宝玉这样的男生自然没有抵抗力。

但问题是,贾宝玉在书中的表现,却不像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反倒像是一个只会胡闹的小孩。

在原著中他因为和蒋玉函关系密切被打,不仅是因为他和身为伶人的蒋玉函互换汗巾,更是因为蒋玉函其实是忠顺王“所喜爱”的伶人,贾宝玉和蒋玉函的关系无疑是在挑衅忠顺王的权威,这令贾宝玉的父亲怒不可遏。

贾宝玉的这一行为无疑是让整个贾府都处在火山口上,一旦贾府得罪了忠顺王,即使贾府和皇宫的关系再亲密也无济于事。

而贾宝玉在出事之后担心挨打,第一时间就找了祖母给自己撑腰,虽然还是挨了一顿打,可在祖母的庇佑下贾宝玉还是躲过了处罚,类似的事情在事后还是经常发生,可见贾宝玉是一个毫无担当的男人。

更别说还有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明明他和林黛玉之间阻隔要小得多,可他还是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在精神上饱受折磨,在科举后原本要娶林黛玉的他在得知心爱人被调包了也没有反抗,更何况他和袭人呢。

所以说袭人最后离开贾宝玉的身边,其实对袭人来说是一种运气。

结语

其实无论贾宝玉和袭人的结局如何,终究还是一部小说里让人惋惜的结局而已。但红楼梦之所以经典,不正是因为时至今日很多人的处境其实和贾宝玉一样吗?处处彰显自己的个性,却又被现实磨钝了所谓的棱角。

贾宝玉确实是可以看作是封建时代一个反抗社会的标志,可我们也不能忽视他身上的缺陷。总的来说,贾宝玉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长不大的男孩,而不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男人。

最后贾宝玉所谓的出家结局,看似潇洒自然,但其实也彰显了他毫无担当的性格缺陷。

与其说他是反抗封建权威,蔑视科举官场带来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变得心灰意冷,用出家修仙的方式来狠狠恶心了一把自己的家人。

说穿了,其实就是贾宝玉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妥协,在贾府落败后,贾宝玉还是没有成为一个男人,反而在科举后以出家的方式躲避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不应该是一个男人该有的作为。

我们可以欣赏贾宝玉对于封建社会的反抗,但我们也要批判贾宝玉对于自身责任的舍弃,让一个孩子来替自己承担复兴家族的重任,实在不是一个为人父应该做的。

标签: 袭人贾宝玉怀孕

更多文章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原文及翻译(孙武篇)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子,吴起,史记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译文:孙武,齐国人。孙武因精通兵法,受到吴王阖庐的接见。阖庐问孙武说:“先生所著十三篇兵书寡人都看过了,可用来小规模地试着指挥军

  • 金庸笔下,十大隐藏宗师级高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宗师级高手,黄裳,斗酒僧,独孤求败,逍遥子,林远图

    10、史火龙 史火龙是《倚天屠龙记》的丐帮帮主。 降龙十八掌传到他这一代时,已失传了五掌,史火龙只学会了十三掌。 而且为了练成这十三掌,史火龙还走火入魔,几乎瘫痪。 但就是用这残缺不全的十三掌,史火龙的实力就足以纵横武林。 谢逊身为明教的四大法王之首,能吊打武林的各大二流高手。 但谢

  • 剑魔独孤求败以及剑术五重境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独孤求败,无剑,木剑,玄铁重剑,紫薇软剑,青钢利剑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剑魔独孤求败 虽然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上还有他的传说。独孤求败是金庸武侠中一个非常传奇的剑法高手,他一生只求一败。可惜他纵横江湖几十年,都没能遇到能够跟自己平分秋色的对手

  • 除了公孙胜,水浒传还有四位高手能够击败卢俊义,武松不在其中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公孙胜,卢俊义

    《水浒传》是古代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108条梁山好汉的故事。 在我们的印象里,梁山上的大小头领也就是108位梁山好汉,剩下的全是小喽啰,再没有其他高手了。 其实不然,在120回版本的《水浒传》里,增加了宋江带领一百单八将征讨田虎和王庆的情节。 在梁山好汉们征讨田虎的过程中,他们又招降

  •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中国诗歌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望庐山瀑布,李白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对自然界、人类情感和诗歌的超越力量的有力探索,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的作品以其生动的想象力、情感的深度和音乐性为特点。 在《望庐山瀑布》中,这些元素汇聚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与读者产生深刻共鸣的诗歌体验,并提供了对人类状况以及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洞察力。

  • 诗鬼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没人能接上,宋朝才现下半句,这是怎么回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诗鬼,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诗鬼李贺出生在盛唐时期,那时的他家境优越,然而他的家庭就如唐朝一般由盛至衰,到了李贺长大,唐朝的繁荣已经逐渐消失,而他也成了“家道中落”的代名词。 曾经优越的家庭让李贺天生自带狂妄性格,而他后期的落魄,则让他成为了集自负和自卑于一体的“矛盾体”。

  • 《杂诗》(唐.王维)的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杂诗,王维

    1分钟快速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杂诗,王维采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写。四句话都是游子向来人询问故乡之词。 头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是敬词“您&

  • 《越女词》(唐.李白)的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女词,李白

    1分钟来学习李白的《越女词》 大诗仙李白24岁便离开家乡,踏上远游之路,今天他来到了江南,和朋友划船畅游,江面上遇到了春心萌动的采莲少女,看看李白如何来演绎的吧。 先读一遍《越女词》: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看题目《越女词》的“越”是

  • 《红楼梦》中的谶语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红楼梦,谶语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谶语等文学元素。其中,谶语是《红楼梦》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手法,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对《红楼梦》中的谶语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究其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谶语 谶语,即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类比、比

  • 孙悟空其实是个外星人,你且听我说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孙悟空

    相信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孙悟空,在世界上孙悟空这个名字甚至比《西游记》这本书还要出名,很多不知道西游记的外国人都是听说过孙悟空的。大部分国人了解的孙悟空都是源自86版西游记,原著中的孙悟空跟电视剧里的可是差别太大了。我们就先来说一下孙悟空到底是来自于哪里。 我们先来看西游记原文对孙悟空最初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