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民族传统的婚姻礼仪,从议婚至完婚,要经过繁复的六个过程,称为六礼。但完成六礼,只是婚姻程序的第一步。青年男女成婚后,还需经过“成妇之礼”和“庙见之礼”,这样,整个婚姻过程才算完成。因为依古礼,圆房的青年男女,尚未被夫家所承认,新妇的身份当然还在两可之间。所以,成婚六礼之后,“成妇之礼”和“庙见之礼”可说是对新人的认证,这对婚姻双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成妇之礼也叫拜舅姑,于迎亲的次日清晨举行,届时,新妇要沐浴盛装,手持乘着枣、栗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接受公婆的考察。
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叫《闺意》的诗,就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新人在拜见公婆前的忐忑心情: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据《礼记、婚义篇》载:所谓拜舅姑,实则就是要让新妇明白,为人妇,要顺从公婆,要和家人和睦相处,要代为婆婆主持家务及妇女应做的女红等等,当然,还得让丈夫称心满意。
公婆考察结束,如果满意了,那么,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就会在公婆的带领下,到夫家的宗庙或是家中的神主前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认可,并以此告知祖先。这个过程,就是庙见之礼了。完成此礼,新妇才算加入夫宗,具有参加夫家祭祀和被祭祀的资格。如果结婚时舅姑已逝,庙见之礼则须在结婚三个月以后举行。
而新妇若未经庙见就死亡了,则由男家盛殓,归葬在女方祖茔,作“未成妇”看待,不能进入男家宗祠。也就是说,男家是不承认这个媳妇的。
婚姻乃人生大事,自然马虎不得。婚姻六礼,正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审慎。而六礼之外的“成妇礼”和“庙见礼”,乍看之下,似多有苛刻,仔细想想,新人入门,慎重些倒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较之于今天,对女人来说,有些要求确实也有些过于苛刻了。如,对新妇身份的认同,别说女人,估计今天的男士也会觉得过分的。
所以,过分的东西就消亡了。今天的婚姻中,从新人过门完婚的那一刻起,她就是夫家的人了。当然,今天的婚礼,仍是古婚礼仪程的延续,只是简单化,浓缩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