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琦善是个怎样的人(琦善是好人还是坏人)

琦善是个怎样的人(琦善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923 更新时间:2024/2/12 12:59:22

主张求和、被说成“开门揖盗”的琦善,到底是不是“卖国贼”?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坚决禁烟,纵然英国人准备兵戎相见,林则徐也坚决抵抗。而与林则徐站在对立面的琦善,则一度被称作“卖国贼”。

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鸦片战争前夕以及鸦片战争中,琦善所持的是主张求和态度。在众人看来,身为天朝上国的臣子,没有丝毫风骨,主动求和,开门揖盗。

在后世的许多影视剧中,琦善也是个绝对的大反派,总是和林则徐对着干。

可实际上,琦善到底是不是个“卖国贼”呢?

01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能意识到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事情的真相,也往往并不是像表面所呈现的那样,对事情的判断,更不能完全依靠我们的认知来,毕竟认知浅薄,很容易判断错。

按照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也不能盖棺定论说,在强敌面前,主张求和的就一定是“汉奸”,坚决抵抗的就绝对是“英雄”。

尤其是统治者,要考虑到万千百姓的生命与活计,而不能只是追求一个面子和气节。

鸦片不断输入中国,危害极大,林则徐坚决禁烟,这绝对是对的;而琦善的主和,难道是因为没看到鸦片的危害吗?

当然看到了。作为第一任外交总长,琦善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军事观念。琦善认为,鸦片要禁,但是最好是“弛禁”,需要有方法一步一步来,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急于求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就源于琦善对军事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军事所怀有的悲观态度。

慈禧太后拿着军费过寿的背景下,中国军事发展纵然再迅速,“闭关锁国”与“天朝上国”的理念,仍让清朝统治者看不清真相,也看不清中西方实力差距。

当西方的炮火打到家门口,清朝还觉得“洒狗血”能破除他们的“妖法”。

而在当时中西方军事条件对比之下,琦善一早就看出了巨大差距。

蒋廷黻先生对此概括得精准:“琦善对军事既如此悲观,故不得不和;然和议又难成,不得不又军备。”

作为弱势的一方,如果能够议和,就可以大大避免伤亡,也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可眼下议和又是难成的。所以琦善又不得不随时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这是进退两难的地步,如果战败,性命不保是小事,国家不保又如何跟道光帝交待?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议和与赵构宋金议和是完全不同的,赵构是跪在金人面前,称“臣构”给人交钱的软弱;而琦善的求和,则是建立在西方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是属于国际经济和外交的视角。

毕竟自始至终,英国使者来见清朝皇帝,都是表达自由平等贸易的意愿,清政府却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骄傲自大瞧不起“外夷”,也不屑于进行贸易。

而西方又对中原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在炮火的底气下,软的不行,他们自然会来硬的。

02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在“虎门销烟”前夕,有个值得深思的片段是,林则徐在广州十三行收缴英商的鸦片,中间英国大使义律过了手,他以英国政府的名义给英商开了收据。

这样一来,英商就相当于把鸦片上交给了英国政府,还能拿到赔偿,于是高高兴兴地全交了。

此后,义律将两万多箱鸦片都交给了林则徐,这数量比林则徐预料得还要多。

林则徐的“硝烟”固然很成功,却因为义律的这一手操作,也成功转化了矛盾——中国清政府和英商的矛盾,直接变成了和英国政府的矛盾。

鸦片战争一打,很快就分出了胜负。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便清朝已经打了败仗,那些腐败官员把结果呈给皇帝时,居然还报成了胜仗,且说外夷“恳求皇帝施恩,准予止战通商”

被打得节节败退,清朝皇帝还在美美地做着“天朝上国梦”。

由此可见,当初琦善对军事所持有的悲观态度,也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广东的按察使王庭兰还说,他屡次劝琦善杀义律,而义律不许。

在《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先生质疑这段史料的真实性,而在笔者看来,纵然这段史料是真的,义律能说杀就杀吗?若是杀了,有什么样的后果,王庭兰可能压根想不到。

琦善是“卖国贼”最重要的一点论证,就是他的撤防,后世也正是由此判定他“开门揖盗”的。

可实际上,当时皇帝是道光帝,就是那位朝服破了都不换新而是打补丁的“抠搜”皇帝。

据说林则徐在广州时大修军备,需要大量用钱,道光帝一次都没同意给他拨款,林则徐所用的军费大概率是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

或许正是道光帝为了省钱,给身为钦差大臣的琦善下了一道旨:“将应撤应留各兵分别核办。”

于是琦善遵照旨意,就把大沽的防兵撤了。

当然,之后战争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但由于琦善是主和派的代表,后世也常常会把这罪过,归咎于他。

03

可我们更应该知道,鸦片战争失败压根就不是某个人导致的,在当时背景下,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守卫国家。而清政府的腐败与错误认知,犹如蝴蝶效应引发的一系列行为,才是失败的根源。

笔者时常想:若是清朝的某个皇帝突然开了窍,同意了与西方贸易,那近代这些战争会不会能免去?中国的发展也能因此提早几十年或几百年?

可转念一想,这种假设又几乎不可能。纵然英明如康熙乾隆,热爱学习西方知识,他们尚且不能放下天朝上国的高傲身份,其他人又会轻易跳出这样的观念呢。

所以历史就是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才更重要。

标签: 琦善坏人好人怎样还是

更多文章

  • 张嫣皇后是哪部电视剧里的(美人心计张嫣皇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皇后,美人心,张嫣,电视剧,故事

    皇后张嫣:11岁嫁给舅舅,婚后29年没怀孕,死后净身原因才被揭晓!古代封建时期的人结婚早,女子十三、四岁就出嫁了,且为了保证家族血统,古人还喜欢近亲结婚,皇室更是如此。电视剧《美人心计》里,汉惠帝刘盈娶了个皇后,年仅十一岁,还是他的外甥女。张嫣因为太小不懂男女之事,但又因为家族荣耀不得不早嫁早怀孕,

  • 赵振铎个人资料简介(赵振铎赵世忠两人的相声生涯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振铎,赵世忠,相声,生涯,简介,资料,故事,个人

    1956年,赵世忠为何对赵振铎说:马季那里我不去了我给你捧一辈子!喜欢相声的朋友都知道北京“二赵”。北京“二赵”指的是北京曲艺团的两位相声演员:赵振铎和赵世忠。据说“二赵”这个称呼还是老舍先生给起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文艺界活跃着一批青年演员,有几位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被老舍先生称为“四马二赵

  • 杨宪益生平简介(杨宪益翻译作品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宪益,生平,简介,翻译,作品,哪些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

  • 樊志起个人资料简介(樊志起得了病怎么不去治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樊志起,简介,资料,治疗,个人,怎么

    现在的娱乐圈,有许多小鲜肉。小鲜肉原本只帅气年轻的男性你的,但是现在在娱乐圈中这个词语逐渐贬用。多数用于非常年轻。没有什么业务能力的男性,因为这个词语的贬用,现在许多男性都已经非常讨厌这个词语了。曾经李易峰也对这个词避之不及,甚至直接否认自己是小鲜肉。与小鲜肉对应的,那自然就是老戏骨了。现在也是因为

  • 延禧攻略魏佳氏原型人物(乾隆对的魏佳氏真实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魏佳氏,延禧,攻略,原型,乾隆,历史,人物,真实

    还原真实的魏佳氏,死后尸身被挖,才知道乾隆对她有多狠!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令皇贵妃魏佳氏,也就是电视剧中的魏璎珞走进了百姓的视野,她原本只是一位出身低微的奴才,但经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最终得到了乾隆的宠爱。历史还原,其实魏璎珞的原型就是乾隆的宠妃令贵妃,也就是魏佳氏,她是嘉庆帝的生母,一生为乾隆皇

  • 唐代著名大臣岑文本简介(岑文本的官场仕途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岑文本,简介,官场,仕途,大臣,著名,唐代

    唐代著名大臣岑文本,为什么升迁反而不高兴?岑文本是唐朝时期有名的大臣,他为人非常正直,处理事务都是兢兢业业的,所以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因此还有着一个岑文本官高而忧的故事流传后世。一般来说升官都是好事情,为什么岑文本官高了反而会忧愁呢,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岑文本被授

  • 嬴异人是秦始皇什么人(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嬴异人,秦始皇,简介,父亲,什么

    秦始皇的父亲冤不冤?古人当他是英雄,现代人当他是狗熊!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一向给人很孱弱的感觉,跟他的儿子秦始皇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然而,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在古代,嬴异人的形象并不差;不仅不差,还相当出彩,堪称大英雄! 谈到嬴异人,必谈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千百年

  • 刘歆是哪个朝代的人(刘歆助王莽篡汉夺位被奉为国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刘歆助,国师,朝代,篡汉,王莽,哪个

    刘歆:编制《山海经》,助王莽篡汉夺位被奉为国师,又密谋反叛?在动荡不安的西汉末年,汉代经学大师刘歆也一直在追寻着明主,以期为西汉带来繁荣富强。陷身于政权之争的文人有许多。但是能像刘歆一样头脑清醒且明是非,不陷于愚忠的文人却少之又少。 刘歆,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父为刘向。父子二人共同编制《山海经》。

  • 杜甫被称为什么称号(我国古代诗人的雅称大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大盘点,杜甫,称号,诗人,称为,古代,我国,什么

    古代诗人的雅称:除了诗仙和诗圣,你还知道几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历朝历代,诗人辈出,而他们中间杰出的诸多代表,还被后人送上了雅称,你知道几个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1、诗仙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

  • 猕猴桃是如何得名的(水果猕猴桃名字的由来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猕猴桃,水果,由来,名字,故事,如何

    猕猴桃名字的由来,终于有结论了!种植户:“居然没听过”!在我们陕西周至有80%的家庭都种植着奇异果(猕猴桃),就是因为我们这里靠着秦岭山,地理环境因素比较好,所以我们这里的农民种植猕猴桃的能有那种味道。可是作者发现了这个猕猴桃很多粉丝网友都知道,却没有一个人知道猕猴桃还有一段传说。这段传说我还是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