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历史从哪里开始看?
1.央视百集《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2.《吕思勉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五篇,主要内容包括:汉族的由来;古史的年代和系统;三皇五帝;三王时代;春秋战国等。《吕思勉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从咖啡的角度看历史?
3000年前有个国家叫柯法王国,也就是今天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一带。是世界上最早食用咖啡的地区。当时,人们像嚼口香糖一样,整颗咀嚼咖啡果。不想也知道,那味道肯定不怎么样。当然,人们也不是为了好吃,而是他们发现,吃咖啡果可以让人兴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咖啡还被用到军事上了。统治者让厨师研发出一种使士兵提振精神的点心用油脂和咖啡豆混合,做成乒乓球大小。每当战士上阵杀敌,便会带上这种点心。后来,仗打输了,战士被俘虏,身上还有没吃完的“军粮”,于是,一路上撒下了咖啡的种子。
这样,咖啡就慢慢传到了别的地方,马上就大受欢迎。当然不是因为它味道好,在重大的祭祀中,咖啡豆是人们必吃的东西。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这种食物能引起情感的波动,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用来和神沟通。
历史会重演吗?从历史上看?
这是个哲学问题。答案很简单,观察无比细微的时候,只有区别没有联系。观察过于粗疏的时候,只有联系而没有区别。有多大概率重演历史,取决于你研究历史的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非遗?
在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时代,文化传统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同时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产生标志性风格或作品、产品的历史机遇
在当代实践中传承和发展非遗,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遗保护工作,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传承是能动的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非遗将在保持历史传统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反映出文化的延续发展。非遗的传承实践不仅能让相关的人群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持续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仍在丰富,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仍在奔涌。
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实践、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
非遗保护工作有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剪纸技艺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不是因为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剪纸图案,而是因为剪纸深深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成为很多地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厘清了这一点,就不难把握非遗保护的对象,以及政府在剪纸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即保护和培育这种大众文化生态,支持开展剪纸活动的习俗和社会实践,让剪纸传统及其技艺在当代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展。至于是沿用过去的图样,还是创作新的题材,是传承人或爱好者在公序良俗规范下的文化表达权利。
看待非遗面临的时代挑战,需要有大的历史观。在发生重大历史变迁的时代,文化传统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同时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产生文化史上标志性风格或作品、产品的历史机遇。不尊重遗产、不注重保护遗产、歪曲遗产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做法,会导致遗产遭到损失和破坏;禁锢和扼制遗产持有者的创造性表达权利,也会窒息文化传统的生命力,错失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宝贵机遇。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政府要谨慎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努力保持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悉心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和当代实践能力,扩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努力扩大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习人群。
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能力建设直接关系非遗在时代变迁中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传承人群获得和增强学习、传承、创新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是有效保护非遗、确保非遗生命力的战略措施。振兴传统工艺,要将振兴计划和研培计划紧密结合,融合推进。
从文化角度看英国历史?
由于英国和欧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大不列颠群岛始终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王权始终难以凝聚。贵族势力通过议会得以掣肘王权的施展,并往往能趁王朝更迭之际攫取更多权力,并最终出现了君主立宪体制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从此英国凭借全球殖民网络(日不落帝国)、强盛的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发源地)、积极开拓的对外精神(君主立宪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将近代工业化生活模式、英语文化等传遍全世界,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从历史地位看?
一、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作用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早已揭示出,人类社会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而能够领导这个伟大社会变革的,唯有工人阶级。
二、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无论在人数、素质、构成、分布等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始终是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
中国梧桐从远处看和从近处看的样子?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棵美丽的树上。我便带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一看,哦,原来是一棵梧桶树呀!这真是一棵大树。这棵树大概高35米,胸径约有4米呢!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
远远望去,那高大的树木,有的像毛绒绒地狗爪子,有的像碧绿碧绿的大伞,还有的像硕大的蘑菇。树叶非常茂盛,我们好像走进了一幅儿童水彩画。
梧桐树的树皮十分粗糙,摸上去总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树干的中间,有着大小不一的树洞,其中的一个里面有一只半灰半白的蜘蛛,当我再观察它时,它似乎正准备向我打招呼呢。梧桐树的枝叶十分杂乱,就像一条条缠绕在一起的小蛇。它的树叶就像婴儿的一缕头发,又像一把小扇子,真好看。我开始仰望挂在树叶上的果实,它们摸起来舒服极了,软软的,圆圆的,看起来真像毛毛虫的卵,它们似乎又变成了暗红色的荔枝,而不是酸酸的、没有成熟的小果子。
从地理看中国历史?
翻开中国历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悉数历次统一战争,几乎都是北方政权挥兵南下一举击败南方政权,从而统一全国。而在大分裂时期,南方政权也屡屡北伐,但往往收效甚微。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当然,初期南方人口少、战马缺乏,心态趋于保守,政治上不够集权等等都是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地理因素决定了大半。
南北的地理差异
冷兵器时代,山河态势对战争的影响不可轻视,战略要地往往位于既有山川险要,又有江河流通的地方。地势高的地方对地势低的地方通常占有很大优势。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地形图。
中国地形的三级阶梯
中国地形分为三级阶梯,中国最早的文明中心在河洛一带,位于二、三级阶梯的边缘,到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定都关中,位于第二级阶梯。历史早期统一全国的政权,如秦、汉、隋、唐,都出于关中平原,就地理态势来说,这片被山地包围又拥有洛河的肥沃平原易守难攻,被誉为四塞之地(四塞指四个关口:函谷关、武关、萧关、散关),的确是绝佳的定都之处。而在关中四周,山西、陇西、河西,都有各自的山河险要可以依凭。
四塞之地:关中平原
南方人口最多的地方在长江下游地区,历史上的南方政权大都定都于此,这里属于第三级阶梯。此处水路发达,便于运输、贸易,但身处大片平原,除了长江之外,无险可守。而离开长江往南,则是山林遍布的蛮荒之地,人口稀少,不便发展。
两相比较,我们就能看出南方相比北方最大的劣势,那就是缺乏地理纵深。南方北伐,哪怕打下了河南河北,北方军队还可退至山西、关中,凭借关口据守。而北方军队一旦渡江成功,南方政权基本就无路可退,往往宣告完结。
隆中对:南方如何对抗北方?
随着南方的开发,逐渐有人想依托南方来谋求北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隆中对第一次将南方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足以和北方抗衡的高度。
当时刘备还是一个四处流窜的小军阀,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多少兵,想攻曹操而不得。诸葛亮告诉他不要心急,北方曹操和江东孙权都已坐大,暂时打不得,应当先巩固好南方的根据地。去哪里呢?诸葛亮此时展现出了天才般的前瞻性,他告诉刘备,先去占领刘表的荆州和刘璋的益州。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这就是隆中对的核心。益州就是四川,中心是肥沃的盆地,易守难攻,北边的汉中可作为进攻关中的前哨。而另一处的荆州,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中心是江汉平原,也是一处水运发达,土地肥沃的要地。从江汉平原往北若能占据襄阳,就可与北方对峙于南阳盆地。从这里一路可以走武关跃秦岭进攻关中,另一路则可出伏牛山往北直抵河洛之地。更重要的是汉中与南阳盆地可通过汉水连通,若同时从益州和荆州出兵,这两路也可互相支援,给北方以巨大的压力。
隆中对的战略蓝图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战略颇有可行性,蜀汉政权基本按此规划建立。
唯一的问题就是「结好孙权」和「跨有荆、益」其实有所矛盾,因为孙权的江东战略也需要荆州。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很高明的政治智慧,可惜刘备没有。两方的冲突最终以关羽兵败身死和夷陵之战刘备大败结束,蜀汉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也缺了最重要的一环,哪怕诸葛亮之后举全国之力多次北伐,仍然没法打下关中。
由此可见,从四川到江东漫长的战线如果不是在一个统一政权下,南方很难有所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之间上演了无数大战。然而从东晋到陈朝,权臣和皇帝时常内战,南方政局并不安稳,因此哪怕北魏分裂,互相攻伐,南朝也没有太多机会北上。
南北战争的三大战线
南北政权之间的战争,大致分为三条战线,西边是四川和汉中,中间就是南襄隘道(南阳盆地),东边则是江淮一带。可以说这三个地方的归属决定了谁占据优势。
南北战争的三大战线
四川和汉中往往是北方统一全国走的第一步棋,一旦北方政权拿下四川,就能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优势,东出三峡,顺江而下,沿途配合江北的军队攻占南方。最早战国时秦国攻打楚国就是先取的四川,然后从西边压迫楚国。三国时,曹魏在长江一带一直占不到孙吴的便宜,直到灭亡蜀汉后,西晋在益州造楼船,沿江而下,方才攻灭孙吴。隋灭陈也是如此,最早西魏占据了四川,基本就宣告了南朝的败亡。最后隋军进攻,也是一路从荆州顺江而下,一路在长江下游渡江作战,只是陈国更无力,西边的舰队还没过来,国都就已沦陷。可以说四川是南方的命门,而南方政权在四川往往又只能采取守势,这就决定了北强南弱的态势。
晋灭吴之战:王的楼船顺流而下,一路攻城拔寨
中路的要地则是南阳盆地。它的重要性,在宋蒙之战中尤为突出。襄阳位于南阳盆地的南部,是荆州的门户,一旦襄阳失守,长江以北就再无险可守。1235年蒙古大军第一次南下攻宋就夺取了襄阳,不过宋军显然知道襄阳的重要地位,后几次收复襄阳,全力经营,使得蒙古大军在此处停滞不前。以至于大汗蒙哥为此从甘肃进行大迂回,攻下云南大理,再从贵州、湖南后方夹击荆襄之地。直到三十二年后的1267年襄阳才最终陷落,南宋丢失襄阳后没过几年便告灭亡。虽说荆州在北方有险可守,但也很依赖于长江上游和后方的配合,如果四川丢了,襄阳也就面临被南北夹击的困境。
宋蒙之战的关键就在襄阳
江淮一带对于南方就相当重要了。南方政权的都城大都在建康(南京),就在长江边上,如果没有江淮一带的缓冲,这里就直面战争前线,非常危险。北方南下时通常先将南方军队压缩到长江一带,南方军队若是失掉江淮基本也就意味着败局已定。然而江淮平原同样无险可守,北方军队往往选择秋冬枯水季南下压迫,这对南方的考验相当大。明代靖难之役中,朱棣最后就是越过山东,于江淮平原迅速推进,在瓜洲渡江,直趋金陵(南京)。虽说朱棣有冒险的成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建文帝面对北军的速推,很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尴尬的北伐
为了凝聚人心,南方政权也时常组织北伐,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首先从心态上看,南方政权大都自中原南下退守,虽号称要收复山河故地,但长久下来偏安之心日益增长,北伐的政治意义往往大于实际行动。
从地理上看,北伐的难度也相当大。北伐往往从长江中下游发起,走上面提到的中路和东路两条战线,但这两条路一是依赖时节,二是有其极限。
南方缺少战马,军队和后勤极其依赖水路,尤其是淮河以北的支流(涡河、颖河、泗水等),沿着这些江河,南方军队可以进抵黄河,运气好的时候也能攻下洛阳。但这就需要趁着夏季涨水之时急速进军,同时要保证河流(尤其是运河)的疏通,否则难以保证后勤。而一旦到了秋冬季节,以步兵为主的南方军队就很难在河南、江淮的大平原上抵挡北方骑兵的冲击。因此北伐往往需要速战速决。
刘裕北伐示意图
而当南方军队打到黄河一带时,北方地理纵深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军队进入关中需要攻破潼关或者武关,从低往高的进军并不容易。哪怕进入了关中,同时还得防御山西、陇西和河套地区的势力,一时也难以守住。东晋殷浩、桓温北伐,刘宋元嘉北伐,南宋绍兴、隆兴北伐,有的功亏一篑,有的草草收场,都反映出北伐之艰难。而刘裕虽然收复了长安,但关中根基不稳,主将一旦离开,军队立刻毁于内斗。
冷兵器时代唯一成功的北伐是元末的朱元璋,在统一了南方后,他恰恰没有先进攻难啃的山西和关中,而是北上攻取山东,然后直取河北的大都。朱元璋的成功,也拜山西、关中的将领保境割据、互相攻伐所赐,可以说当时的元帝国已不再维持实际的统一,北方并没有强势的政权,这和刘裕北伐面临的情况一样。而当北方统一之时,无论是面对曹魏、西晋,还是北魏、隋、金,南方政权只能偏安,北伐很难有所突破。
朱元璋北伐示意图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南方经济和人口的发展,虽然地理上仍处劣势,但也越来越成为帝国的命脉。从唐宋开始,江浙一带逐渐成为新的中心。相比前朝,南宋军队虽然孱弱,但对横扫千里的蒙古铁蹄却能抵抗良久,也足见南方的崛起之势。特别是随着近代海权的发展和冷兵器退出战争历史舞台,南方的局势也得到了一定的扭转。
虽然现在的战争方式早已不同往日,但对军事地理的分析与思考,仍能带给我们颇多启发。当然也诚如当年吴起对魏武侯所言,战事胜负也有「在德不在险」的一面。政治、经济、制度,这些也都是战争背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角度看阿房宫赋?
谈古往往是为了论今。这篇赋也是如此。在这里,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
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统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自己的败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指出:统治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
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历史地看,在应对生态危机和保护环境的努力中,改变人的思想理念与改变经济技术条件都很重要。无论环境问题治理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不能单纯依靠科技,还要让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培育起热爱自然的情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史学的致用功能就体现在提升人们的自然观念和环境意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是环境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关于自然的思想文化遗产,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自然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认知,特别是对认识原生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以及重估原生自然的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们如何看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如何对待自然。通过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史,环境史学者揭示了自然的伟大力量、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深刻影响,在多个方面提升了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