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玉的历史?
于阗美玉在历史上一直享有盛名:相传早在殷商时期,商王的宫殿里就有用于阗美玉加工而成的各种用具;楚国时的王公贵胄更以玉器作为身份的象征;到了两汉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原人士钟情于于阗美玉,各路王侯均遣工匠前往昆仑山周围采玉。经过这些采玉人的辛勤劳作,昆仑山下的玉英大批运往中原,丝绸之路才得以渐渐繁盛起来。
于阗玉是玉中上品,按类型可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以前者更为名贵;从色泽上可分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红玉等。用昆仑山玉石雕琢而成的“大禹治水”玉雕,高达2米,有“玉中之王”的称号,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青海玉的历史?
2~3000年就有用青海玉(昆仑玉)的玉制品。
后来青海玉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一百余公里处的高原丘陵地区所发现,至今已开采的矿点大约有三处。
起初有人用来冒充和田玉,因其价格低廉,品种丰富,以及其中某些品种与和田玉极其相似,让很多把青海玉当和田玉的购买者损失惨重。
玉的历史来源?
玉的出现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
在中国,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比金、银、铜、铁器不知要早多少年。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同的玉器代表着不同的地位权贵。
中国古代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中国古代最好的玉?
没有最好的之说,中国古玉都很珍贵
东陵玉历史?
东陵玉学名:砂金石,亦称海洋石或东陵石,最早产于印度,故又名“印度玉”。学名是砂金石,亦是水晶家族的成员。其内含物通常会有微晶粒、黄铁矿等。东陵石目前有绿色及红色的两种,大多不透明,偶尔部分有点半透明,硬度与水晶差不多。
绿色的东陵石曾被称为印度翡翠,化学成分也主要是二氧化硅,属石英岩。
绿色东陵石底色油绿不正,上面有光亮的小点,密度低于翡翠,其价格也远逊于优质翡翠。
玉发簪历史?
翡翠是在明代末期传入到中国的,到了清代尤其是慈禧时候盛行。
而翡翠发簪也为众多贵族所佩戴。其基础的形状一边是尖的便于插入头发,而另一边则根据不同的位份会雕刻不同的形状,有凤凰的,有如意等从而便于展示。
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历史的词语?
代表中国历史的词语
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中国古代猫的历史?
中国人养猫的历史起源很早,《诗经》中的《大雅韩奕》中写到:"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将猫和虎、熊等猛兽相提并论,此时的猫应当是尚未驯化的一种猛兽。
猫和虎同属猫科动物,因为形象相似,常为人所并提,猫也常常被人称为"虎舅"、"小老虎",俗话中说:照猫画虎。宋朝的画猫家何尊师也认为猫和虎相似,"独耳大眼黄不同,世俗又称猫为虎师"。西汉的《礼记郊特牲》中写到:"古之君子,使之比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猫"是古八腊之一,古人在腊月农事结束后,迎祭猫神,以祈求猫能够消灭田鼠,保护庄稼,这时的猫因为捕鼠的功效性,而受到人们的尊敬。
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东方朔在其《答骠骑难》中写到:"骐骥、绿耳、蜚鸿、骅骝,天下之良马也,将以扑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虽是讽刺大将军霍去病之作,也侧面反映了西汉时期已有驯养的家猫。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四猫纹漆盘中绘有的猫,也佐证了汉朝时家猫的驯养情况。
中国宫廷养猫的风气始于隋唐,当时的猫以其高超的捕鼠本领得等登宫廷之内,开始受到人们的宠爱,武则天就是其中的吸猫达人,她曾派人到各地收集各种种类的猫,豢养在宫中,又训练猫和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
然而,在她害死萧淑妃后,因后者在临时前咒骂:"阿武妖猾,乃至於此!愿他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武则天便下令以后宫中不许在养猫。
这一时期,猫的形象也开始入画,许多仕女图中都有猫的身影,还出现了一批有名的画猫家,刁光胤、何尊师、卢弁等都是画猫名家,何尊师的画猫图更以其逼真的形象被人称为:何尊师画猫,则鼠潜逃。
宋代时,养猫的风气开始从宫廷深入民间,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就有许多爱猫人士,陆游近万首的诗中就有十几首写猫的诗,他在风雨如晦的天气里和猫儿蜷曲家中取暖,写到"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又写有《赠猫》诗:"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于菟。"对猫的神态描写和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当时的吸猫风气渐盛,猫的地位也一跃千丈,养猫也颇具仪式感。
古人在养猫,"聘狸奴"之前,要翻看专门为猫设定的黄历《象吉备要通书》,在挑好日子后,还要画一张"纳猫契"并准备好盐、小鱼干等聘礼来聘猫。黄庭坚的《乞猫》诗中就有"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的记载,这和古人因为喜爱梅花而聘梅的做法相似。清人袁枚的《种梅》诗中说:"我聘梅花如聘妇,入门才是我家春。"古人聘猫和聘梅的雅趣和仪式感可以一见。
明清时,养猫的风气更盛,明代的多位皇帝都喜欢养猫,还在宫廷中专门设有"猫儿房"来饲养御猫。
喜欢玩乐的"蟋蟀皇帝"明宣宗不仅喜欢养猫,还擅长画猫,绘有《花下狸奴图轴》、《壶中富贵图轴》等六幅狸猫图卷。
明世宗、明熹宗更是吸猫达人,世宗的爱猫"霜眉"死后被用金棺材厚葬于万寿山麓,并赐名"虬龙冢",足见他对猫的喜爱。
清朝时,中国的猫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人黄汉所著的《猫苑》对猫的典故,诗文和传说等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便是猫文化中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猫有狸奴、家狸、雪姑、衔蝉等称号,现代则有"喵星人"的新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衍生出了"瞎猫遇到死耗子"、"三脚猫功夫"、"猫腻"等相关俚语,有着丰富而形象的文化内涵,虽然没有龙文化、虎文化那样辉煌的历史,却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