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中的“文”和“化”各有什么含义?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文”的引申义有三:
1、指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尚书》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尚书》疏曰:“经纬天地曰文。”
3、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二、什么是和文化?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游枣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时至今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饱含传统“和文化”意蕴的用语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命题,是正确认识、科学运用我国传统的“和文化”。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成分闷枯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神罩拆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和合文化网页链接
三、和文化是什么意思?
和文化即和谐文化,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和谐文化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形态方面的内容。就思想观念而言,和谐文化渣困体现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就制度或兆规范如团念而言,和谐文化体现着人们在和谐观念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规范。
扩展资料
要创建和谐世界,就必须先创建、发展、提高与普及和谐文化。和谐的内涵是和谐文化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和谐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真理、价值、发展、审美、道德、理想等,都是以和谐为前提,建立在和谐内涵的基础之上。用和谐文化培养人,是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关键。
百度百科-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