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历史演变?
对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都要建立在对其历史的梳理之上,具体到中国文化,我们应该首先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是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
从历史梳理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史予以概括,这是我们总结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
中国文化早期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儒家也有“《易》为五经之首”的说法。据记载,伏羲在7000多年之前就创造了《易》。实际上,《易经》代表了中国先哲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其中,《易经》中体现的变易思想、忧患精神、人与世界一体的体认等,都对后世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德性和自觉的集中体现。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出的表率就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的基础上实行的“禅让”,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讨论政治理想时,总是会把尧舜禹时期作为理想的代表。但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基础上的人治,有着自身严重的局限,对于此,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少足够的反思。
商周之际的时代变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礼记》文献记载,中国的商代非常注重鬼神,社会事务的合法性都来自于鬼神意旨。据历史记载,很多看到商代问题的人,都尽力奉劝纣王改弦更张,可是纣王以“天命在我”的姿态,我行我素,最终被周取代。这种情况下,周代就面临着如何解释天命转移的问题。如果天命选择的是商,那么,周取代商就不具有合法性。这种情况下,周代的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天命确实存在,但是天命选择谁管理国家,要看这个人是否领悟天命,而领悟天命的表现就是德政,就是爱民。这就是《尚书》上所讲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变革,自此后,中国思想文化没有走向神学,而是走向对人的重视,这与西方思想史有着重大分野。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和战国,中央控制力明显弱化,诸侯国开始出现异心,“问鼎”这个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尽管诸侯国还没有能够取代周王朝,但是各种称王争霸的战乱,可谓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一统,就成了当时面临重大时代问题。再加上中央政权控制的弱化,也为各种思想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就其实质而言,所谓百家争鸣,不过是不同的思想家对乱世中国社会的回应和对病态社会开出的不同药方。儒家的重点在世间,尝试就如何重建和谐的世间秩序为儒家一直思考的中心问题。道家则关注到了宇宙和人生背后的规则道的问题,就道和人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法家则是对如何有效的对人进行管控和激励作了自己的思考。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兵家则对战争问题作了独到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在时代格局的演变中,每一种学说都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变局中接受检验。
在战国争雄的乱世中,以强调激励人的欲望为主要特征的法家思想成为秦代统一中国的利器。一利一弊,当国家统一之后,法家思想的局限暴露无遗。诚然,法家的刑和赏对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人性贪欲的利用是一个双刃剑。任何一个社会真正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一套好的制度,更需要人心的净化,需要人们心灵的安顿,对于此,法家的弊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暴露。秦王朝统一后,本应该好好的与民休息,通过制度建设探索维护国家稳定的架构,同时通过教化心灵,实现人们心灵的安顿和和谐。可惜,统治者只是将个人的贪欲凌驾于国家之上,不懂得爱惜民力,更不懂得仁爱天下,最终在秦朝二世主政不久,一场农民起义的大火,燃烧了整个秦王朝的天空。历史证明,一个只讲功利,不懂得启发人心之中善良与真诚的文化和社会,一定不会长久。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认真反思历史,取消了秦代的严酷刑法,主张休养生息,给社会一个休养和生长的时间。汉代的这种政策,与对秦代的反思息息相关。经历了惠帝、文帝、景帝时期的发展,到了武帝的时候,整个汉代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这个时候,汉代的政治、文化、外交等等,都需要随之作一个调整。表现在文化层面,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努力,儒家的文化终于成为统治者认可和推崇的文化。儒家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表象上看是统治者的选择和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实际上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需要和儒家文化内在的精神相关。儒家主张的那种仁爱、那种对秩序的尊重、那种对人性之善的启迪和教化,对于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儒家对于世间秩序的思考,经历了秦汉之际的社会震荡之后,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汉代末期,儒家的思想开始僵化,汉章帝时期主持的“白虎观”会议,将官方对儒家的解释神圣化,使之成为唯一合法和认可的标准,这实际上是扼杀了文化的活力。加上汉末之后的政治动乱,文化的价值开始混乱。统治者的行为,与其倡导的价值产生背离,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可能从内心深处认同统治者标榜的文化,这就给当时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受儒家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儒家的文化观念与价值系统,但现实中统治者的行为恰恰有悖于儒家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当时文化上的悖乱现象:很多知识分子,一方面放浪形骸,多做违背世俗的行为;另一方面心灵深处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灵魂深处认同这套价值。竹林七贤的阮籍等,都存在这个问题。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政治纷乱,各民族融和,也为各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某种适宜的土壤。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互相激荡、阐释和互融,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统一,在魏晋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文化上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局面,各种文化气象万千。唐代的统治者对儒家、道家、佛家都报以尊敬的态度,这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在这一时期,佛学开始出现飞跃的发展,各种宗派因机设教,异彩纷呈,创造了佛学繁荣发展的局面。针对佛学带来的挑战,儒学在理论框架、传承体系等方面,也要作出自己的解释体系,韩愈的“道统”说,就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到了宋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几百年文化的融合之后,开始显现出勃勃的创造力,理学和心学的出现就是很好的证明。理学以朱熹为集大成,心学以陆九渊为代表,二者看似有区别,实际上都代表了儒学和佛学互融之后的文化景象。应该说,儒学发展到理学和心学阶段,呈现出一个新的高峰,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思考的深度,都是里程碑式的变化。
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黄昏到来,有清一代,中国政治走向保守,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失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开始逐渐出现走向僵化和琐碎,金石、考据等成了清代文化的特点。除了戴震等少数的思想家有批判精神外,更多的人不过是考据者的角色,缺少思想的原创、批判和反思精神。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社会已经实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转型,政治上的民主政治,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共生,为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多种反思和反省的土壤。在这样的世界大格局中之下,中国的国运日渐衰微,一个夕阳西下的王朝,必然要经历一个苦难与挣扎的再生过程。在苦难面前,一个民族如何回应和认知时代的潮流,如何在苦难面前反思自己的问题,决定了这个民族发展的未来。
在新旧时代转换的挣扎中,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既由于世界大势的压迫,也源自挽救中国危亡的急迫,带着家国天下的赤诚,以各自的学科背景和视野来审视中国面临的问题,尝试就如何解决中国的困境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百家争鸣”。所谓的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新儒家等等,都以各自的精彩和角度作出了各自的回答。这些思考尽管各有问题,但是我们分析今天中国文化问题的重要资源。
总之,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为绵延不息,任何对中国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解答,都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梳理之上,都必须根植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土壤,都必须明白中国文化思考了什么,面临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答的思路是什么。任何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根基和时代的格局,都不可能拥有未来。因此,在历史的坐标面前,我们在思考中国文化的问题时,应该清楚中国文化与时代潮流的关系,还要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化可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中国收纳文化历史?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
古人生活中所用的箱匣,
外在看不出什么奇特之处,
可内里却大有乾坤,
堪称主人的“百宝箱”。
它不仅具有实用主义,
还代表着中国人收敛的艺术,
在含蓄和深沉中,
表达出精致的生活态度。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箱、盒、匣等收纳器物的使用无处不在。譬如成语“买椟还珠”中就有慧眼之人视箱匣重于珠宝;譬如明朝宫廷画卷《出警图》中,就有一个场景为四名轿夫抬着一对朱漆带底座的衣箱。它们被广泛使用于各个阶层各类群体之间,有闺中女子,有达官贵人,有文人雅士……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箱匣的装饰与功能也各不相同。
曾几何时,
那些古代箱匣早已被我们遗忘。
如今重新回顾中国传统最常见的、
最生活化的家具用品,
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古代匠人精工巧琢的手艺,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古代人
深藏不露的收纳智慧!
剑河的历史与文化?
在1914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
元为楠木洞,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永乐五年(1372年)置亦溪南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373年)设亦溪两江巡检司;十二年(1379年),属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年)改隶黎平府。
平阴的历史与文化?
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北部群山之阴,古济水之南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即设县,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平阴,春秋为鲁地,战国属齐邑,秦代属济北郡。汉属泰山郡。三国属魏兖州剌史部。两晋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设平阴县,此系以“平阴”命名之始。公元607年隋炀帝改州为郡,平阴县属济北郡。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属济州,公元754年(唐主十三年)属郓州,公元832年(唐太和六年),废平阴析入卢县与东阿县。公元837年(唐开成二年)复平阴县,仍属济州。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统用军号,平阴属天军所辖。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属东平府。元初,属山东西路,后属燕河北道东表路总管府。明代属东平州。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属泰安府。
平阴县,民国二年属济西道,次年改属东临道,十七年(1928)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府将平阴县划属泰西专区。1942年12月,平阴县与东阿县东部合为平阿县,隶属晋冀鲁豫边区。1945年撤平阿县恢复平阴县。1946年改属泰西专区。
平阴处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的中心位置,这里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是旅游观光、寻古览胜的好地方。先圣孔子曾到平阴讲学,留下了“杏坛遗响”;三国时“七步成诗”的一代才子曹植,曾封王于该县东阿古城;明代文学家、学者于慎行领文坛“一时之风骚”,他读书讲学时的书院以及墓地于林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地处城南的胡庄尖山教堂,是全国三大圣母堂之一;还有玫瑰镇的翠屏佛塔,洪范池镇南天观等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一切都构成了丰富灿烂的平阴文化
华润文化与历史?
华润历史: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或华润集团),创始于1938年,前身是中共为抗日战争在香港建立的地下交通站。1948年改组更名为华润公司,1952年隶属关系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变为中央贸易部(现为商务部)。1983年,改组成立华润(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12月,与外经贸部脱钩,列为中央管理。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央企业。
华润文化理念: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华润的核心价值观,是华润文化的基石,是华润人的崇高品质,是华润的建基立业之本。华润倡导全面的诚信观,诚信于股东、诚信于客户、诚信于员工、诚信于社会。
业绩导向
坚持业绩第一的价值观,追求均衡、全面、高质量的业绩,倡导“没有增长的业务不是好业务、没有业绩的团队不是好团队。”
客户至上
悉心维护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严守商业道德,开展公平竞争,努力提供更为优质、更为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超越用户的期望。
感恩回报
常怀感恩之心,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作“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努力打造“投资者信任、员工热爱、社会尊重、大众称道”的优秀企业形象,成为全社会企业的榜样。
西湖历史与文化?
杭州西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评西湖十景”等众多自然文化景观。杭州西湖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名为武林水;之后又有明圣湖、钱塘湖等众多称谓;隋朝时期,钱塘县(杭州市)迁至湖东岸后,逐渐改称西湖。
一、西湖风景名胜区。
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分为湖心区、湖滨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
1、湖心区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苏堤、断桥残雪、平湖秋月等景点。
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的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第五套人民币1元背面采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成为湖上赏月最佳景点。
2、滨湖区有湖滨公园、聚景园、柳浪闻莺等景点。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东南岸,黄莺飞舞,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南宋时期被称作聚景园。
3、北山区有保塔、岳飞墓、飞来峰、灵隐寺等景点。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保塔坐落在宝石山上,是一座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九级宝塔,北宋时期重新修葺为七级。
4、南山区有南屏晚钟、花港观鱼、雷峰塔等景点。
南屏晚钟是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明朝时期,净慈寺钟楼铸就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钟声洪亮,与寺后南屏山共鸣回响,远飘大半个杭州城。
5、钱塘区有六和塔、钱塘江大桥、九溪十八涧等景区。
六和塔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塔高59.89米,乾隆皇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
二、西湖历史。
杭州西湖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名为武林水:“武林山(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之后又有明圣湖、钱塘湖西子湖等众多称谓;隋朝时期,钱塘县(杭州市)迁至湖东岸后,逐渐改称西湖。杭州西湖还有石函湖、潋滟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等十多个别名雅号,但是到了北宋之后,“西湖”成为使用最多也最常用的名字。
荷兰历史与文化?
1463年正式成为国家,16世纪受西班牙统治,而后通过反抗战争以及海上贸易成为殖民强国。
历史最长的中国酒文化?
中国甜品的历史文化?
中国甜品有糖果糕饼和甜羹等。中国见于记载的甜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方式的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更多人有条件实现最基础的饱腹需求,有精力开发更多的炊具、调料和烹饪方式,甜食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中国的甜食不但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
中国苹果的历史起源文化?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