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变化和光荣?
1、从古至今光荣的历史,其实在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在经济上名列前茅。
2、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比重达到25%以上,现在的美国才只有20%左右。
3、科技上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都是我国发明的,铸造青铜器、铁器、炼铜以及天文、地质、地理上的大发现均是我国。
4、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去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
5、我国进入高度文明时欧洲才刚刚开始。在16世纪欧洲进入工业文明,我国渐渐给欧洲赶超。
6、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沙漠面积历史变化?
中国沙漠治理可以一直延伸至百年前,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治沙人,他们也把这种精神传扬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来为后人谋福利。你知道经过百年,中国的沙漠面积减少多少了吗?一百年,应该可以减少很多很多吧。
我们先来看看沙漠的本质,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区,我国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
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我国对环境的重视是从古至今都在进行,为了不让更多土地被沙漠化,就最近10年里,陕西榆林先后斥资上千亿元来治沙,也得到明显效果,人工造林80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短短十年这座"沙漠之城"变成了"沙漠绿洲"。但是像榆林这样治沙成功的案例在中国真的不多。
我国也有很多地方的沙漠化情况持续恶化,沙漠面积持续增加,而且速度还在增加,一正一负综合起来,其实中国在近百年来缩小的沙漠面积不大。这几乎就成了一个守恒定律从长时间的历史跨度来看,中国所处地域的沙漠面积变化一直是不大的。中国目前的治沙方式主要是防风固沙,减少扬沙和大风造成的沙尘暴天气,减少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经过治理的库布齐沙漠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有月三分之一都染上了绿色,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都大幅度提升,直接有效降低了首都北京沙尘暴发生的频率。
尽管在总量上中国在治沙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如果不治沙,也许北京的天空,西北城市的天空都是灰暗的,总体看,治理好了的沙漠面积比新增荒漠化土地面积多,但其实也没多多少,所以,我们还需任重而道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飞机数量变化历史?
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
到1990年末,中国民航已拥有各型飞机421架,其中客机206架。
中国钢铁历史变化数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一)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底子十分薄弱。为了尽快恢复钢铁工业,新政府成立重工业部主管钢铁工业,并对钢铁工业的组织机构、员工薪酬福利制度、财务制度、产品和原材料供销及生产投资计划做出了具体安排,被战争破坏的钢铁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到1952年,全国粗钢突破100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后,在前苏联的友好援助下,我国重点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本钢、齐齐哈尔钢厂等8个重点钢铁项目,改扩建了龙烟铁矿、马鞍山铁矿、大冶特殊钢厂、重庆特殊钢厂等8个限额以上的钢铁项目,改扩建了天津钢厂、唐山钢铁厂、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上海第一钢厂等23个限额以下钢铁项目。经过“一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我国钢铁工业初步形成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及辅助材料生产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了鞍山(鞍钢)、武汉(武钢)、包头(包钢)等几大钢铁基地。到1957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500万吨,比1949年增长32.4倍。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7)
中国历史在国际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
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第三,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
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和历史意义?
1、通过援助项目建设,帮助了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自主能力,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2、培养了大批对华友好力量,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3、增进了与展中国家的信任和友谊,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工作,维护了国家利益;
4、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的同时,也带动了与发展中国家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搭建了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的广阔舞台。
中国历史家庭关系的变化?
第一个时期,从西周至春秋初期,我国实行宗法制度。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天子是“天下宗主”,他把土地分封给各国诸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度及分封制的废除,宗族制度也开始瓦解。在此过程中,个体家庭开始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第二个时期,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的典型形式是世族门阀大家族。这一时期,原有的小家庭和小家族逐渐被以世族门阀为典型形式的大家族所代替。大家族的形成与土地兼并有直接的关联。到东汉时期,门阀地主已经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出现“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遍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的状况。东魏、北齐时,出现刘氏、张氏、宋氏、王氏、侯氏几个大宗族,“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第三个时期是从宋代开始,至明清时代,出现庶民的家族或家族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这一方面是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推行,选拔官吏基本通过科举,人们入仕不再受门第的制约,“孙以祖贵的现象不多见了。”
在不同的时期,家族与国家的关系及家族的治理方式不尽相同。如果说在春秋战国以前,家族治理表现为家国不分、周王的一族治理的话,那么东汉至南北朝时代则表现为少数豪门大族对社会的控制。
中国历史上,味的含义的变化?
味的基本词义是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引申为情趣、体会。在中药中也可作为量词使用,如五味药。常用的词组有味道、味觉、气味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沸切,音未。《说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咸火苦土甘。《礼王制》五味异和。又《老子道德经》味无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後汉传》含味经籍。又五味,药名。《抱朴子仙药篇》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纲目》作。又《集韵》莫拜切,音。食之味。又莫佩切,音妹。器光泽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味县。《注》孟康曰:味音昧。又《释文》亡曷反,音沫。《礼檀弓》瓦不成味。《注》味当作沫。沫也。○按《集韵》《类篇》引《礼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释文》则止亡曷反一音,今两存之。
4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味
滋味也。从口未声。无沸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滋味也。滋言多也。从口。未声。无沸切。十五部。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便在这种,农耕和游牧的博弈中蹒跚前行。
一直以来,我们对这种规律性的兴衰轮回,大多从政治、经济、种族压迫等角度诠释,但是否还有种更大范围,影响两种文明的因素存在呢?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曲线,会不会成为朝代兴替的诱因或催化剂。
一般来说,古代史料记述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朝堂的博弈上,对于气候变化的记载相当有限。
但幸运的是,中国人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最喜欢写历史的族群,没有之一。
在官修历史之外,中国古人还大量的野史、方志、县志、游记、笔记、小说、诗词歌赋存世。
这些庞杂的令人发指的史料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气候变化的记载,让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几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这些记载,经过竺可桢、朱士光等前辈学者的整理,得出这样一个被气候学界广泛认可的论断。
中国在最近四、五千年来的气候,经历了三个完整的“温暖寒冷”变化周期:
第一个温暖周期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称为“仰韶暖期”,与之对应的是西周冷期;
第二个温暖时期出现在秦汉,称为“秦汉暖期”,对应魏晋南北朝冷期;
第三个温暖时期则在隋唐出现,称为“隋唐暖期”,对应明清小冰期。
中国百年后历史变化?
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占领了香港岛,强迫中国打开五通商口。
1858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1884年,法国发动马尾海战。
1934年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
1937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东北沦陷,蒋介石不反抗仍然内战,而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第次合作。
1945年日本投降。
1949年10月l日,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