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十字军东征历史百科

十字军东征历史百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198 更新时间:2024/1/25 6:48:38

十字军东征简史?

是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被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

伊斯兰世界称为法兰克人入侵;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异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前后共计有九次(有时也将第九次合并为第八次东征的一部分)。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

十字军东征对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迹当代尚存。

十字军东征原因?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1、城市兴起之后,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刺激了西欧各国封建主的贪欲,他们渴望到传说中富庶的东方去获得无穷无尽的土地和财富;

2、当时欧洲盛行长子继承制,即封建领地只能传给领主的嫡长子,其各子不得分享,导致出现了一大批既无土地,又无财产,空有贵族头衔的骑士,他们成为十字军东征最重要的力量;

3、进入11世纪以后,西欧连遭荒年,饥饿和瘟疫流行,饱受封建主剥削的农奴和农民处境更加困难,他们希望通过东征寻找一个摆脱封建枷锁和致富的出路;

4、城市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商人,希望得到东方的港口和市场,所以他们也同样支持东征;

5、教皇是东征的主要发起者,他希望通过东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和世俗国王争夺霸权,二是重建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三是排挤伊斯兰教,将势力扩展到东方;

6、下层人民的宗教狂热,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徒往往把朝圣作为一种赎罪的方式,耶路撒冷是最重要的朝圣目的地,但11世纪中叶以后,塞尔柱突厥人打败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控制了地中海东岸,使前来朝圣的人受到了阻挠,要求收复圣地的呼声越来越高。

十字军东征是公元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西欧封建主在罗马教皇的发动下,以收复基督教圣地为借口,对地中海东岸各国进行的一场侵略性战争。

十字军东征标志?

严格的说十字军东征没有固定的旗帜,因为每次的发起人不同。不过通情况下天主十字算是十字军的主要标志

普通的士兵很多是农民,直接在衣服上披一个或者绣一个十字当做标志,正规军分几种:圣殿骑士团的标志是白底红十字,骑士一般穿白袍;医院骑士团的标志是红底八角十字,由于目前医院骑士团的后裔组织曾经存在于马耳他等地,所以这个标志在马耳他很普遍;条顿骑士团的标志则是白底黑十字。

十字军东征人数?

不同教派、民族的著者对于1096年十字军的人数和规模做出极富想象的描述和夸

亚琛的阿尔伯特曾经两度提及十字军的人数,先是在罗姆苏丹基利什阿尔斯兰获悉十字军到来时,“他被告知,有超过400000人的千千万万的人驻扎在那里”;在安条克城前,这个数字变成了30万。富尔彻则说,“精于估算的人估计这支军队有600000善于战斗的人”。在勒普伊主教以耶路撒冷宗主教的名义写给西方的信中,提到十字军“仍旧拥有10万穿着盔甲的人”。修士罗伯特称,博希蒙德和佛兰德斯的罗伯特所率的分遣队有“30000的骑士和士兵”。

拜占庭和亚美尼亚人的记载更加夸张。安娜说过:“生活在亚得里亚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整个西方和全部野蛮人,一起亚洲移民,正在行军穿越欧洲,途径一个又一个国家,带着他们全部的家眷”;马太则感慨,“他们就像是蝗虫,无法计数,或者是海里的沙子,超出了头脑的估算。这样强大的人和武士……多得就像天空中的繁星”。

虽然这些数字和形容显得过于浮夸,但显而易见,第一次十字军的规模是极其庞大的。经长期的研究,现代学者对十字军的人数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共识,得出了相对趋近的判断。

一、较为合理的判断

任辛曼认为骑兵和步行作战人员的比例为1:7,雷蒙德实力最强,有1200名骑士和10000步兵,博希蒙德有500骑兵,戈德弗里拥有1000名骑兵和7000名步兵,诺曼底的罗伯特有1000名骑兵,佛兰德斯的罗伯特有600骑兵,斯蒂芬有250到300名骑兵,雨果的骑兵至多不过100人,整个军队的武装力量为:4200到4500名骑兵,以及30000名步兵。约翰法朗士认为,在十字军到达安条克时,人数为50000人,其中7000人是骑士或领主。

综上,十字军至少应有4到5万的战斗人员,其中,贵族和骑士占5000到7000人。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这对中世纪而言无疑是一个过于庞大的规模。十字军能够集结起如此规模的军力的根源,还要回到11世纪的西欧社会中去寻找。

二、十字军为能够集结起如此规模的军力

1、战争的资源被集中了起来

11世纪的西欧,在经历了若干个世纪的外部侵袭后,局势渐入稳定。但本质上讲,在封建体系下即使维持一支中等规模的常备军都是困难重重。贵族的领地分散,财源匮乏且不稳定,封君封臣间的附庸关系复杂微妙,同时,教会还从10世纪后半期在整个西欧展开了“上帝和平”运动。如勒高夫所言,“不安全感的衰退,只是基督教社会之广泛领域的保护新生经济发展渴望的结果”。

在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下,封建战争于此时开始受到限制。如RC斯梅尔所言,“武力的使用并非总是如此的极端。它会被限制于所知的目的的完成上,不包括被征服者无条件的投降。拉丁国家的统治者们经常参与的就是这样的有限目标的战争”

然而,战争受限并不意味着其规模变小了,相反地,社会内部开始涌现出更为强大的冲突的欲望,战争的资源被集中了起来。

2、封建贵族的全面军事化

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源自于封建社会中一个庞大军事集团或称其为军事阶层的逐渐形成。这就是封建贵族的全面军事化。

不能忽略的是,正是在11世纪,教会的神学家们开始推崇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的划分模式,即依照不同阶层,对人的社会功能加以分类的三元模式:教士祈祷、武士征战、农民劳作。这样的模式凸显了贵族的军事化。

若将贵族军事化置于11世纪西欧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即可得出合理的解释。在整个中世纪或者农本社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土地,贵族正是因为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对所有领主和权贵来说,保有和控制土地至关重要。

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固,农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都有益于贵族势力的增强。同时,11世纪的西欧社会普遍性地缺乏强有力的君权,更不用说真正稳固的社会结构体系。这是一个缺乏公共保护和强权机制的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拥有资源的封建贵族必须通过军事武装自保。反之,武力也成为了他们扩展权势的必要手段,“战争,对于保卫和扩张土地及权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缺少,或者至少来说,相对衰弱的至高权威的情况下即使不是唯一的,在当时它也至少是解决纠纷的终极手段”。

3、骑士阶层萌发并崛起了

骑士最初是一种称谓,进而成为了为社会和权贵们所接受的共识,最终同化为了贵族的同义词。骑士阶层崛起并形成于9到12世纪之间,11世纪西欧巨大的社会流动性为那些低于贵族等级,但能够将自己武装起来,骑马作战的乡绅提供了机会。他们成为了社会中的攀爬者。

到了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整个贵族阶层加入到了骑士中,“骑士成为了一种社会差别,与贵族同义”。这样的变化,从miles这个拉丁词汇意义的演变中能明显地感受出来。在中世纪早期,这个词是被用来泛指所有武装者的,既有步兵,也包括骑兵,农民武装也被泛指于其中。但是,在9到10世纪后期,miles逐渐专指骑马的武装人员,步兵更多地被称为pedes。

到了11世纪末,miles限定的人群更为明确,它成为了穿戴盔甲、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持矛作战的骑士的代称。大概于此时,权贵也接受了这样的称谓。在阿尔伯特的记载中,拜占庭皇帝称赞公爵戈德弗里:“你的土地上最为强大的骑士和王公”;修士罗伯特则称戈德弗里为一名“出众的骑士”。

此外,阿尔伯特在记述显赫贵族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溢美之词描述骑士们:“格雷兹城堡的沃纳,在战争艺术上毫无瑕疵的骑士……法兰克的费尔城堡的托马斯,一位极其热情的骑士……圣波尔伯爵雨果的儿子英格罗兰德,一位杰出的骑士……”。

到了12世纪,miles仅限于对贵族出身、装备精良的人群的称呼,实现了对阶层的划分,“这是在12世纪即将变得更为显著的军事专业化的普遍过程中的一个部分”。

精神层面上,英勇善战成为了贵族不可缺少的美德。

阿尔伯特对博希蒙德的评价是,“诺曼人,有着崇高的心灵、惊人的才能,是具备全部尚武特性的人,非常善于军务,极其富有”;拉尔夫称赞戈德弗里具备着世俗和神圣的美德,“知道如何发动战争,安排阵线,在战争中找到荣耀”。

11世纪是武功歌兴起的时代,它所歌颂的正是贵族权势者们在战场上的丰功伟绩和英勇善战。十字军首领戈德弗里同熊搏斗,射杀突厥武士,手刃突厥骑兵的武功,为著者和当世百姓津津乐道。军事才能和勇敢尚武显然成为了贵族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

于是,贵族阶层全面军事化,“没有非军事化的贵族和骑士,即使在相对和平的英格兰也是如此,因为军事能力是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

随之而来的,是贵族将战争变成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实现了对战争权力和资源的垄断,“武器的威力是精英的终极制裁,思想家们很快就将它作为了他们的权力和特权的正当理由。……国王和权贵宣称拥有对战争的垄断权”。适时地,正义战争的理念迅速发展,“正义战争是以王公正义的敕令发起的”。

换言之,此时对战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的评判,取决于发动者的身份而非战争本身。在这样的垄断中,战争资源正在向着一个富有的、军事化的特权阶层汇聚起来。

于是,尽管在中世纪,军队的组织征募、资源的筹划漫长艰难,风险很大,面临着重重的阻碍,要慎重地考虑和细致权衡,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自11世纪起,封建权贵还是有能力并不断地组织起愈发庞大的军事征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066年威廉征服英格兰;1071年的卡塞尔(Cassel)之战;1080年的埃尔斯特之战;10811085年间罗伯特圭斯卡德对拜占庭的进攻;巴巴罗萨征伐意大利。凡此等等,即是佐证。如约翰法朗士所述,“随着封建制度稳固并铰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变得愈发普遍”。

另一方面,拉丁著者也会对敌对势力的军力极尽夸张,以达到夸耀战功的目的,如阿尔伯特所述,罗姆苏丹有“500000的战士和穿戴盔甲的骑兵”,摩苏尔总督率领的突厥联军有“20万善战的骑兵”;拉尔夫记载,科布哈统领“400000骑兵”;富尔彻提到,科布哈的兵力是“30万的骑兵和步兵”;里布蒙的安塞尔姆估计多利拉埃姆之战中突厥人有26万之巨;罗伯特认为,在多利拉埃姆之战中,突厥人有300000之巨;马太的记载最为夸张:罗姆苏丹有600000人,科布哈有800000骑兵和300000步兵。

但实际上,作为游牧民族起家的塞尔柱突厥人从来都没有太过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小亚的突厥军力,应该是在30000左右,基利什阿尔斯兰的兵力不会超过10000人。安条克的卫戍部队数量更少,差不多为5000人。只有在安条克之战的最后阶段,科布哈所率的联军才在数量上压制了损耗严重的基督教武装。可以说,十字军的庞大规模是他们能够在小亚和近东取得对突厥人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

十字军东征时间?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

十字军东征终点?

如今位于以色列境内的阿克,作为十字军历史上后半部分100年间的首都而繁荣了起来。1187年萨拉丁曾夺回阿克城,在1191年狮心王理查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又被十字军夺回。

即便在第六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腓特烈二世以和平的方式夺回了耶路撒冷,但是这个和约并不为罗马教廷所承认,所以耶路撒冷的牧首也一直待在阿克城,而没有去耶路撒冷,这也使得阿克成为了中东十字军国家的宗教中心。

十字军东征路线?

首先从君士坦丁堡这个地方集合,之后度过海洋进入了小亚细亚,得到了尼凯亚等地区的城池,在1099年的时候又得到了耶路撒冷。后来在第三次东征的时候沿着上一次的路线穿过了拜占庭地区,并且在继续行进的时候拥有了西西里岛。在1191年的时候法国的军队回去了一部分,剩余的士兵占领了塞浦路斯。在第四次的时候又攻占了扎拉城,拥有了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

十字军有几次东征,详细?

十字军东征总计有八次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年1099年),参加的约有6万人。

第二次十字军远征(11471149年),第三次十字军远征(11891192年),第四次十字军远征(12021204年),第五次十字军远征(12171227年)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1229年),1291年十字军东方最后一个据点阿克被埃及军队占领,就此结束了十字军东征的历史

十字军东征最弱的?

第一是因为伊斯兰当时比欧洲化科技先进很多,所以除第一次东征胜利以外,其他的几次都失败了。

二是因为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抢了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大家都是基督徒可是你尽然公然抢劫,事后教皇也没有处罚,所以整个宗教光环就没有了,战争变成非正义了。

教皇也因为这件事从神权跌到人间了,以后欧洲国王敢于挑战教皇权威也是因为这件事。

三是因为蒙古人西征打到欧洲老家了,欧洲人实力大不如前所以第七次,第八次再次东征都遭到惨败,国王都被穆斯林抓住了。十字军东征和蒙古人西征干的事差不多,都是烧杀抢掠,十字军东征也经常搞屠城的,在耶路撒冷一次杀了10万犹太人。

十字军东征总人数?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各方兵力200多万人(总计)。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约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法老美尼斯吞并下埃及,第一次统一全国,建立埃及第一王朝。那时中国炎帝黄帝还没出生。埃及历史很可能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外国历史。蜡染是印度尼西亚的古老瑰宝之一,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传统上,蜡染布放在阳光下晾干,自然的紫外线辐射会活化布中的染料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感觉这系列的丛书应该归类于人文社科,纵然也有《旅食与文化》这样生活与美食的书,总体上还是写历史的内容更多一些。见识与禀赋、资质并无关系,后者纯属上天所赐,前者却是只能由所见所闻与周遭人事共同成就。终其一生,人的见识决定了他自身的成就。但是,首先眼界见识这种东西必须得靠“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或者没

  • 历史的历史百科(历史的历史百科百度)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

  • 平安百科历史(平安百科历史股价)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平安(AnsonPing),1978年11月9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流行男歌手。《平安喜乐》是一部综合其它类的小说,作者是夕染,小说仍在连载中,连载网站是好123小说。中文名平安喜乐作者夕染小说进度连载连载网站好123小说平安喜乐平安扣也称怀古、罗汉眼,可祛邪免灾,保出入平安。平安扣是中国的一款传统玉

  • 历史上真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吗?他们是一个朝代的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现在最让人们接受的传说,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人都是东晋时期人。祝家千金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遇到同窗梁山伯,情谊深厚,芳心暗许,无奈梁山伯太清纯,没看出来。祝英台回家的时候,梁山伯十八里相送,祝英台几次暗示,梁山伯都不开窍。祝英台回家后,被家里人许给富豪之子马文才。梁山伯知道

  • 历史名著百科(历史名著百科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

  • 汉字历史百科(汉字历史百科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庄秋贵家族是一个不平凡而又不显赫的家族,祖先有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周)、宋朝的庄夏(兵部尚书兼太子少师)、庄际昌状元等人物,闽中庄氏始迁祖森公光启二年(866年)从刺史王潮入闽,居桃源十九都。细哥公自泉州搬迁德化锦

  • 墨西哥历史百科(墨西哥历史百科全书)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奥乔亚2007年美洲杯奥乔亚成为主力,首场比赛他帮助墨西哥队2比0击败了强大巴西队,在2007年6月27日美洲杯首场比赛中奥乔亚帮助墨西哥队2-0击败了巴西并且保持球门不失,在比赛中奥乔亚做出了无数次的精彩扑球力保墨西哥队城门不失,他也入选了这次杯赛的最佳阵容。墨西哥的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在距今5万年

  • 历史撒百科(历史 百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曳撒(yìsǎn)源自蒙古人的一色礼服质孙,蒙古名字叫jisum,质孙是蒙古语词汇的汉语音译,故史书中有多种写法:济逊、只孙、只逊、直孙、济苏、积苏、咎顺,等等。印度莫卧儿王朝叫jama,在明朝文献里又叫做质孙或诈马/咱马(jama)。在明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

  • 甘州历史百科(甘州历史百科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送花是起源于汉族的生养仪俗,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扰?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甘州区市区海拔是一千四百多米。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