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易中天为什么说不要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意义)

易中天为什么说不要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606 更新时间:2024/1/9 10:50:14

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如何看待?易中天直言:这是毒药。

古语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意思很简单,是说一个家族要想长久兴旺,靠的是忠厚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家风。

纵览历史,此言非虚。一如清河崔氏、浙江钱氏等都是极其注重品德修养和读书学习的,是以家族才能传承千年而不衰。而在培养家族子弟读书,养成良好的家风上,儿童启蒙读物的选择也就至关重要了。

《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传统启蒙读物,现在也被很多家长奉为圭臬。

但作为一名历史学教授,闻名全国的学者,易中天教授在评价《三字经》、《弟子规》时则直言不讳地说到:“给孩子读安徒生,绝不读三字经弟子规,那是毒药,是放了三聚氰胺的奶粉。”

那么,易中天教授又为何彻底否定《三字经》、《弟子规》呢?

《三字经》、《弟子规》的“善恶是非”

2005年以来,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将如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等一众原本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学者,推到了台前。

而易中天的“品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也迅速地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与作品畅销相辅相成的是,除了才华,还有易中天的“敢言、直言”。

从一方面说,敢言、直言难免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未尝不是很多人缺少的优点。

在一档节目访谈中,一位母亲提出了自己在儿童启蒙教育上的疑惑。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想学《三字经》与《弟子规》?

面对疑问,易中天教授却回答到:“我为你的孩子鼓掌”。而在当了解到孩子只有三岁,孩子妈妈的初衷也是“从娃娃抓起”后,易中天才有了上面那是毒药的评判。

对于易中天教授的评判,自然是赞同者有之,反驳者亦有之。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

那么作为传统启蒙读物的《三字经》、《弟子规》又有怎样的“善恶是非”呢?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由著名的学者应麟所著。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地理,又学于朱熹的大家,王应麟在《三字经》中糅合了中国传统的宗法核心“仁义诚敬孝”。

内容上更是涵盖了中国古代方方面面的常识、国学以及历史故事。全文只有1145字,却"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是以有着“小纲鉴”之称。

相较于《三字经》,《弟子规》的成书时间则较短,它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当然虽然成书晚,但其内核确是以孔子教诲所编纂,强调的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全书1080字。

而自其成书后,便迅速传播,成为了儿童教育用书。

从优点而言,无疑两本启蒙读物都有朗朗上口、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特点;但剖析其内核,却也有着荼毒孩童思想的隐忧,毕竟孩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构建完全,极其容易被左右。

这一点上,《弟子规》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短短的1080字中,李毓秀凭借对儒学经典《论语》等的“阉割”,无一字不透露着“愚忠、愚民”思想,甚至可以直白的说这就是一本“洗脑”之作。

书中它强调绝对服从,一味地要求身为子女的要怎么样做,该怎样做,对待父母上要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简单明了但凡是父母反对的,就要绝对顺从,不能违拗。

而从儿童求知欲发展上,它也多有压迫,一句“邪僻事,绝勿问”直接要求孩子们不对事情提出疑问,不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样的要求下来培养出的孩子,只能是一个绝对服从,毫无主见,被抹杀了创造力、批判能力的行尸走肉罢了。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它的出现显然是清廷维系统治僵化思想的“法宝”。毕竟当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思想现在看来就是封建糟粕,并不适合孩子学习。

而在《三字经》上,同样也是存在这个问题的。以其关于“孝悌”中的“香九龄,能温席”故事而论,生于后汉时期的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便差点因为思念憔悴死去。

而平素里除了帮助父亲操劳之外,他夏天扇风,冬天为父暖被……字里行间,有的莫不是要愚孝的“谆谆教诲”。

当然,相较于《弟子规》的冰冷,老夫子般的教诲,《三字经》不得不说是有着很大优势的。它讲了为何要学习,再讲了众多的例子而后才引申道理,单从教学上看这两本书也不是一个等级的书籍。

若以灌输的思想上也是高下立判,《三字经》中对人伦道德做了精到的概括,但又没有《弟子规》中无条件的顺从。

小结

在节目中,易中天将《三字经》、《弟子规》比之毒药,以“三聚氰胺”评之,显然是有其可取之意的。

一个孩子,就像是一块璞玉,自然需要雕琢。但倘若囫囵、填鸭般的不分“好坏”灌输,起到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如节目中,提问的母亲的三岁孩子。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上,要有“辨识”能力,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

标签: 三字经易中天意义为什么不要

更多文章

  • 卫青与霍去病是什么关系(汉武帝更喜欢重用霍去病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霍去病,汉武帝,卫青,原因,重用,关系,喜欢,什么

    历史人物霍去病和卫青到底是什么关系?汉武帝为什么更喜欢霍去病?霍去病不可否认,是位少年英雄。他十八岁出征,到二十三岁去世,短短几年,就杀敌十一万多人!有人曾经统计过,说汉朝一共杀匈奴二十二万左右。单霍去病自己,就干掉了十一万!不知道这个统计是不是准确的,但是,总的来说就是霍去病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 下葬下雨是什么兆头(出殡前下雨是不好的征兆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兆头,征兆,下雨,下葬,出殡,不好,什么

    俗语: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出殡下葬遇下雨究竟好不好?中国人对于丧葬那是非常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出殡下葬的时间及墓穴的风水都是需要找人看的,很是复杂繁琐。对此村里的人就总结了一些跟丧葬有关的俗语,很多的俗语听完之后觉得很迷惑,还有这样的俗语,啥意思呢?比如这句:雨打棺十年酸,雨洒坟出贵人,同

  • 历史上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数(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流感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流感,简介,人数,记载,西班牙,死亡,历史,以来

    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流感:西班牙流感,感染超5亿人,死亡超4千万!西班牙流感有记载的流感病毒最早是在公元前412年,而最知名的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我们本文以西班牙大流感为视角,回到1个世纪前,去了解这场席卷全球,感染超过5亿,死亡人数超过4000万人的人类之殇(WHO数据)。也有现代科学家认为,西

  • 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经典语录大全(关于赞美老师的唯美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语录,名言,名句,诗句,赞美,经典,大全,老师,关于

    描写老师的好诗、好句,句句经典,写作文不可错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让我们在感谢师恩的同时,记住这些描写老师的诗句吧!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唐·罗隐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唐·杜甫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浩

  • 赠刘景文宋苏轼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全诗表达的意思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景文,意思,古诗,全诗,赏析,苏轼,表达

    苏轼感叹好友人生坎坷,即景抒情写下一首七绝,最后两句千古流传。当你的朋友遭遇挫折与不顺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安慰他呢?假如他是一位少年人时,我们一般会用李白的诗句来鼓励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当他是一位中年人时,我们一般会用陆游的诗句来鼓励他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宝强和马蓉到底怎么回事(事件始末及最后结局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始末,王宝强,事件,结局,情况,最后,到底,怎么

    离婚七年揭“王宝强马蓉事件”,那通电话里传出的喘息声异常刺耳。在中国娱乐圈中,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事件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而在离婚七年之后,有人揭秘了这一事件,让人们再次关注起这对夫妻的矛盾和离婚原因。据悉,马蓉在离婚时曾以王宝强出轨为由提出了离婚申请。而王宝强则在离婚后几个月在社交媒体

  • 提辖相当于现在什么官(水浒传鲁智深的提辖官职级别)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提辖,官职,鲁智深,相当,级别,现在,什么,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提辖,武松的都头,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说起《水浒传》这部小说,相信大家耳熟能详。这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宋江的组织和领导下,108名好汉共聚一堂。但看过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好汉一开始都是啸聚山林的绿林豪杰,很多人在上山之前都曾做过宋朝的官。比如豹

  • 马崽坡的故事梗概(历史上马嵬坡兵变有多惨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嵬坡兵,梗概,上马,马崽坡,历史,惨烈,故事

    马嵬坡兵变有多惨烈?丞相被当街乱刀砍死,杨贵妃被活活勒死。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7月15日夜里,当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皇室宗亲,以及朝廷重臣,一路风尘仆仆。当从长安逃亡到马嵬驿时,早已身心疲惫,正当准备好好休息时,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兵变。这场御林军发动的兵变,矛头直指朝廷权贵杨氏家

  • 演员师小红个人资料(师小红出演过的电视剧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师小红,电视剧,资料,演员,出演,作品,个人

    师小红:爱妻不要孩子,息影只为照顾聋哑岳父母,50岁得子乐开花!在现在这个已经很是进步的年代,人们对于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家庭分工依然十分推崇,认为一个大男人就要出外面打拼。一个女人就应该在在家相夫教子,如果有男人在家里当家庭煮夫,就会被嘲笑没出息,吃软饭,如果一个女人在外面打拼就会被叫做女魔头,说娶

  • 瓷器之国是哪个国家的别称(被翻译为了瓷器之国的别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瓷器,别称,翻译,国家,哪个,为了

    堂堂的中国,被翻译为了瓷器之国:这样的翻译合理吗?中国一词,在周朝为中央的城市,也就是首都。到了秦汉时期开始,意思为“中原”之意。后来,中国逐渐成为了中央王朝的代称。清朝时期,将“中国”作为正式的国名,成为了国际普遍的称呼。China一词极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到西方的。印度人最早将中国称为“ch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