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实质内容(其带来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顾炎武思想主张的实质内容(其带来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575 更新时间:2024/1/23 16:25:21

批判唯心主义理学和倡导“实事求是”精神的顾炎武思想。

明清之际,我国思想界兴起一种新的学风,从空疏的心身性命之学的泥坑中自拔而出,转向“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这种思潮以顾炎武为代表,发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提倡“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强调“引古以筹今”,带有“古为今用”的意义,和“因事以制宜”作为内容的“实学”-“经学”。

这个形成了他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开创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新风,给予宋明以来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理学和心学以沉重的打击。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后因清贵族入关,攻占南京,他为了匡复明室,自改名为炎武。当时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他虽出身于地主家庭,但由于深受豪强欺压,青年时期曾参加抨击明王朝弊政的“复社”的政治活动。

加之他生活在赋税徭役比较繁重的江南地区,亲自看到农民不堪赋税之苦,以及豪富贵族任意兼并土地等情况,使他在政治上基本赞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阐扬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提出以“众治”代替“独治”的主张。

清兵入关之后,他同复社中归庄、吴其沆等人参加抗清的武装斗争。他不仅参加过福王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也参加过昆山当地人民的自发抗清运动。

抗清失败后,他化名蒋山佣,北上调查游历,经山东、河北、北京一带和陕西等地,密察山川形势,暗结抗清人士,企图恢复明室。在他一生中,始终拒绝清封建统治者的招聘,永不作官,不失为一个忠于自己政治信念的思想家。

首先,关于世界的本体问题,顾炎武赞同张载关于“虚空即气”的唯物观点。他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并引述张载的话指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日知录·游魂为变》)

这就是说,天地间充满着物质性的气,宇宙的本体是由物质性的气的运动变化-聚和散所决定,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他又指出:“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同上)即是说,精神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成为人的感觉和思维。

这是朴素唯物主义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肯定物质第一性而精神第二性。

他从这一观点出发,反对人死为鬼可以复生之说,并以灯和雨作比喻,认为灯熄再燃,已非前灯;云霓再雨,也非前雨。事物是从发生、发展和消亡而变化着,不会重复出现,所谓死而复生,绝不可能。

因此,他极力反对写“怪、力、乱、神”的文章,认为“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则多一篇之损矣!”(《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次,关于传统的道器论的论争,顾炎武也是站在唯物主义路线一边的。他肯定“道寓于器”的观点。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日知录·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里所谓“形而上者”,不是现在说的形而上学观点。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惯用语,意思是超出形体之上的无形的精神或规律叫做“道”;而有形体的东西,即具体的事物叫做“器”。

对“道”和“器”的关系,顾炎武认为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再次,根据“道寓于器”的观点,顾炎武提出“多学而识”、“行已有耻”和“行必有果”的主张。

并以此对宋明以来空谈身心性命、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二个派别-理学和心学,作了揭露和批判。什么是“多学而识”呢?他认为“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日知录·心学》)。

通过了学习而明了了事物的道理,通过接触实际事物来检验所学到的道理是否正确。由此,他对于唯心主义采用过的术语“理具于吾心”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心并“非空寂无用之物”,而是指人的一种感觉思维能力。

所以只能说,事物之理是通过人的感觉思维而反映事物之理,决非先验的,而必须“验于事物”。人的思维能够掌握事物的道理,心并不能主观自生出事物的道理,换言之,陆、王心学所谓“心即理”是错误的。

顾炎武指出:“(王守仁)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困穷而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文集·与友人论学书》)

这里尖锐地揭露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者终日讲论心性之说,如讲什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一套,把人心认为是人欲,是危险的,只有道心即天理才是精微。

要人排除人欲,服从所谓天理,这是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把社会的具体问题抛在一旁,故弄玄虚,这样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最终必然堕落为“狂禅”。

顾炎武从批判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以“实学”(经学)来代替这所谓理学的主张。他认为实学是能够经国济世的。人们应该在研究它的时候,着重“引古以筹今”,然后才能做到“因事以制宜”。

这种看法在认识论方面包含着实事求是的合理因素。至于怎么样才能做到这点,他认为不仅要“博学于文”,更重要的是“行已有耻”(《文集·与友人论学书》)。他所指的“文”不是做文章的文,而是通过“学而日进”,并要联系国家大事的意思。

所讲的“耻”,不只是个人的荣辱,是指“立身之大节”,包含着国家民族的荣辱。“有耻”与“无耻”,标志着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在顾炎武看来,如果士大夫不言耻,就是言行不一致,就等于“无本之人”,以“无本之人”又谈“空疏之学”,其结果必然“置四海之困穷不敢言”。其实,在他心目中,那些“无官不赂”、“无守不盗”的封建统治者,才是真正无耻。

因为这些人考虑的是自身的“千锺粟”和“黄金屋”,只是为自己升官发财,专门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至于什么“国家兴亡”,一概置之脑后。

只有那些“不耻(于)恶衣恶食,而耻(于)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人,即不计较自己的生活,而对人民没有受到国家恩泽而感到不安,这样的人才算是有耻。

才能“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至于此”,从而采取有效的改革办法。顾炎武的这些议论,是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的。

他处于明亡的特定环境中,致力于总结弊政的教训,从而把矛头指向上述统治阶级中的达官贵人,指向那些甘心“亡天下”、陷民族于沦亡的罪人。同时他也指出科举考试的弊害,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日知录·拟题》)。

这和他毕生从事抗清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所以他在清朝统治时期,坚决拒绝清王朝的征聘。

然而,“有耻”与“无耻”的本质是一个阶级立场的问题,他强调士大夫要有耻,“耻于匹夫匹妇不被其泽”,这多少带着同情人民疾苦的意味,比较切实地提出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力图扭转由于理学、心学的空疏学风造成的毒害。

既然“有耻”在于“行”,所以他特别强调“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反对“既不出户,又不读书”的所谓“面墙之士”(《与人书一》)

这就具有反对唯心主义理学和心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维护“君臣、父子、礼仪和威仪”的封建制度来说,他基本上还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

虽然他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别开来,认为“亡国”仅仅是“易姓改号”,是小事;“亡天下”是“仁义充塞,率兽食人”,是异族的野蛮侵略,是大事。

但他是从“华裔之防”的种族观点来看问题的,实质上他仍然为了维护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国家。顾炎武关于“博学于文,行已有耻”问题的提出,也说明他在“学”和“行”的对象和方法上同唯心主义对立起来。

唯心主义理学强调通过人的主观感觉去验证客观理念,它把先验的“理”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根本上抹煞具体事物的理,否定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这和唯心主义心学所谓“心即理”、“心即道”一样都是先验论的方法论。

而顾炎武关于认识对象的看法是结合“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的,这就具有一定的客观内容。他又强调“有耻”在于“行”,主张通过调查研究而作出结论,而不是悬一先验的理然后才去“穷理”。

他一生“足迹半天下”,所到的地方“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潘耒:《日知录》序)。到边塞时,也找一些“老兵逃卒,询其曲折”(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即亲自进行考察。

结语

顾炎武这一思想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他早年也作过“注虫鱼”和“吟风月”,即埋头考据和吟诗作赋,后来转变为注重“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把“当务之急”作为治学的座右铭,因而体会就比较深刻。

他的著作,就是通过了对具体事物的调查研究才作出结论,所以他说:“必待学而知之者也。”(《日知录·破题用庄子》)顾炎武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到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重要性的。

标签: 实质顾炎武主张内容历史意义思想影响带来

更多文章

  • 网络上说的六扇门是什么意思(六扇门是什么官职部门)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官职,部门,意思,网络,什么

    东厂、西厂、锦衣卫和六扇门,都是做什么的,哪个权力最大?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巩固皇权,杀了很多的开国功臣,但是他骨子里,还是不信任手下的武将和大臣。所以他设立了锦衣卫,用于监督大臣,而他的子孙后代,还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以及六扇门等特务组织,帮助他们监控朝臣、武将,搜罗消息等,起到了维护皇权的作用

  • 回族明星有哪些人(娱乐圈回族明星名单)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星,娱乐圈,名单,哪些,回族

    回族明星竟然有这么多?我们都知道在娱乐圈里,有很多的明星都是长得非常漂亮的,特别是女演员,她们的颜值真的是让我们可望不可及。特别是一些回族的女演员,就比如说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迪丽热巴和古力娜扎,她们的脸都是非常立挺的,深邃的眼睛和高高的鼻梁。这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一个存在,不知道这几位回族的演员当中

  • 日本广岛和长崎现在能住人吗(广岛长崎目前繁荣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广岛,长崎,日本,繁荣,目前,现在

    原子弹爆炸后百年不能住人,为何广岛长崎却如此繁荣?其实很简单!“战争所毁灭的不只是人民的财富,而是人民的生命以及子孙的前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上的伤害,是我们早就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所熟知的。因而,全球人民才会如此热切的呼吁和平。幸运的是,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国力足够强大的国家,才能让我们如今的生活

  • 光绪与同治帝的关系(同治、光绪及溥仪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光绪,同治帝,溥仪,关系,复杂,之间

    同治、光绪、溥仪,他们的关系你真的清楚吗?我得喝口水压压惊!同治、光绪、溥仪是清朝最后的三位皇帝,大家都知道清朝一直奉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但这三位却打破这一常规。那这三位之间既非父子,那究竟是怎样的血缘关系呢?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先需从道光皇帝说起。道光有七个儿子,其中老四叫奕詝,也就

  • 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后代吗(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秀,刘邦,光武帝,九世孙,后代

    刘秀为什么强于刘邦?东汉和西汉虽然都属于汉朝,但是在制度上却完全不相同。很多人说刘秀是一位中兴之主,不过我却认为刘秀是开国之君,甚至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难度比刘邦要大得多。事实上,有很多历史的爱好者总喜欢拿他们两个人来比较,究竟谁的综合能力更强一些?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山东定陶称帝,定都长安,到公

  • 隋唐武将罗成个人简历(罗成一生坏在这3件事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罗成,武将,简历,一生,隋唐,个人

    “小诸葛”徐茂公曾断言,罗成能活73岁,结果却坏在这3件事上!纵览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几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能力卓绝的人才,尤其是天下动荡的特殊时期更是如此。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历史人物,便是在隋唐时期声名远播于疆场的武将罗成了。众所周知,罗成不仅长得非常俊朗,其性格也是稍微有

  • 隆美尔为什么被赐死(隆美尔为什么受人尊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隆美尔,尊重,赐死,为什么

    隆美尔军权在握,为何甘愿喝下希特勒赐的毒药?15岁儿子知情!二战名将隆美尔绰号“沙漠之狐”,被授予德国陆军元帅。他在战场上风光无限,下场却很悲催,最后居然被希特勒赐死,不得不服药自尽。其原因众所纷纭。隆美尔的战功在德军中无人可比。1940年,隆美尔率部进入法国,指挥装甲部队突破马其诺防线,其英勇表现

  • 刘诗诗彭于晏胡歌演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古装片风中奇缘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装片,奇缘,于晏,刘诗诗,简介,电视剧,名字,什么

    明星云集的《风中奇缘》为什么没有火?胡歌、彭于晏都拯救不了!2014年下半年,电视剧《风中奇缘》在湖南卫视周播剧场播出,这部被压了2年的剧收视却并不如预期。即使这部剧制作班底跟《步步惊心》一样,演员阵容也很强大,还是没能摆脱糊掉的结局。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这部剧的打光很差,剧中所有人的脸上

  • 影帝刘青云老婆有没生孩子(刘青云和港姐结婚25年零绯闻)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影帝,零绯闻,刘青云,港姐,结婚,老婆,孩子,25

    影帝刘青云:和港姐相恋,结婚25年零绯闻,没有孩子是唯一遗憾!提前8小时到剧组适应角色,58岁顶着烈日拍戏。为了和剧中人物更为贴合甚至不惜去睡桥洞体验生活。明明顶着影帝头衔却过着最为普通的生活。明明有着最为精湛的演技却依旧对于工作保持的极高的热情。这份敬业不知道打脸了多少靠着流量吃饭,擦破皮也要去找

  • 潘子灏现状(韩红收养2岁幸存孤儿如何怎样)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潘子灏,韩红,收养,幸存,孤儿,现状,如何,怎样

    1999年,贵州缆车坠落,韩红收养2岁幸存孤儿,如今孩子怎样了?22年前,韩红一曲《天亮了》传唱千家万户,每次唱起这首歌时,韩红总是热泪盈眶,只是因为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太让人揪心。这首歌唱出的,是韩红“藏”了23年儿子的身世。1999年10月3日,正是国庆放假的时间,在贵州一风景区内,游客们挤在入口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