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什么意思(这句俗语来自哪个故事)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什么意思(这句俗语来自哪个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604 更新时间:2024/1/24 18:54:59

俗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真的是这样的吗?

华夏之地,悠悠五千载,孕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化,历经岁月的磨砺,变得更加精湛,流传至今。

俗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流传了数千载,成为了农村很多家庭的饭后谈资。

有这么一句俗语,相信大家都听过,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真的是这样吗?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相信这样一个场景家家户户都很见:一个孩子闯祸了,妈妈闻声赶来,一手提着擀面杖,一手提溜着小孩的耳朵,说:“你是不是又皮痒痒了,真是三天不打你,你就上房揭瓦呀”。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鲍氏有两个孩子,非常顽皮,兄弟俩每天不是在村子里追鸡,就是去大路上撵狗。

村子里的人都很讨厌这两个小孩子,农户里的鸡鸭一见着他们撒腿就跑。欺负不了小动物们,这两个兄弟便去菜地里祸害蔬菜,乱踩秧苗。

他们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便只有母亲管教他们,所以母亲知道了,往往会把这两个兄弟狠狠地揍一顿,兄弟俩便老实了半天,但是第二天仍是会出去惹祸。

秋雨连绵,眼看着收成的日子到了,田里的庄稼也都熟了,但是孩子们的父亲却摔断了腿,回不来了。

鲍氏只好一个人撑起了家里的重担,每天也不管孩子了,早早下田收割,直到天黑了才回到家里。

一日,鲍氏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躺到了床上呼呼大睡,突然间感到脸上有冰凉的水滴落,睁眼一看,便看到头顶的瓦片不见了。

鲍氏很生气,一想就知道是自己家中那两个顽皮的小子干的,便连忙冲到兄弟俩的房间,边打边骂“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后来,这句话传到了邻居家里,便成为了描述小孩子调皮的俗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断机教子

那么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采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法吗?其实不然,孟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就很正确。一日,孟子下学回到家中,孟母便问他:“今日学得怎么样”,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道:“过去一样”。

孟母看到他的样子,就很生气,一把用剪子把刚治好的布剪坏了。

孟子很少见母亲发这么大的火气,便问母亲原因,母亲哭着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从那以后,孟子便谨遵母亲教导,认真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代大儒,受诗人景仰。后世有德行的人便称赞孟母教导孩子有方,是当之无愧的母。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俗语的来源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实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说法,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应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培育出大国之才。

标签: 房揭瓦俗语意思故事来自哪个什么

更多文章

  • 古时候最残忍的五种刑罚种类(五种狠毒可怕的刑罚种类)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刑罚,种类,狠毒,残忍,古时候,可怕

    古代五大刑罚多么狠毒?受过一种就再也无法生活。中国古代,从奴隶制时期再到封建社会时期都是统治者压迫人民的社会,为了加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统治者们发明了很多毛骨悚然的刑罚方式。最著名的就是“五刑”,东汉以前使用的是旧五刑,既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隋唐之后主要使用笞、杖、徙、流、死这

  • 武昌起义谁领导和指挥的战役(蒋翊武被推举武昌起义总指挥)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蒋翊武,总指挥,战役,推举,领导,武昌起义

    他是武昌起义总指挥,袁世凯两次授予他陆军上将,他坚辞不受。1911年10月10日夜里,武昌城内隆隆的炮声,结束了大清王朝296年的统治,武昌起义也成为载入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那么,这场武昌起义的总指挥是谁呢?他叫蒋翊武,是唯一一位被孙中山称为“开国元勋”的人。蒋翊武1884年生于湖南澧州,虽然生长在一

  • 舞龙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简介(关于舞龙的起源传说及文化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化,起源,简介,传说,特点,历史,背景,关于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舞龙的起源传说及文化内涵。舞龙的起源与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得了病,腰酸背痛心里疼,浑身还发痒,特别难受。请遍了龙宫里的龙医,结果谁也没有给它把病治好。这可怎么办呢?疼得他是食不能寝,夜不能寐,来回打滚儿。这时候龙母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出海去民间找个郎中看看。

  • 夕与年的神话传说故事简介(有关夕和年的来历和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说,神话,简介,来历,故事,有关

    “除夕”与“年”的传说:1959年《新民晚报》上曾刊载一篇文章《“年”的故事》。描述了“年兽”的外貌:“年”长着两个头,四只耳朵,八条腿,专门吃人过活。但是‘年’很懒惰,一年四季它都在昏沉沉地睡觉,一直到除夕的夜晚,才从阴暗的山洞里爬出,寻找它的牺牲品。‘年’害怕日光,不喜欢红色,尤其讨厌喧闹的声音

  • 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人还在前(两个人对比谁更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鸿钧,天陆,对比,厉害

    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人还在前。陆压真的能跟鸿钧一较高下?提到封神里的陆压,很多人都会用“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人还在前”这句话来定义他在封神中的修为和地位。意思就是说,鸿钧在开天辟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但陆压出现的时期却比鸿钧还要早。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此,我们可以从封神里的几个时间线来分析:鸿钧

  •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指的是啥(所谓的三宝指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宝殿,三宝指,意思,所谓,无事,什么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里“三宝”指哪三宝?为啥没事就不能登呢?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些人平时从来不联系你,可能见了你都要装作不认识。一旦遇上点什么事需要求助于你的时候,瞬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又恭敬又有礼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无事不登三宝殿”。那这里的“三宝”指的是哪三宝呢?为什么说无事就

  • 吴国和蜀国哪个厉害(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谁更强大)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蜀国,吴国,时期,厉害,三国,强大,哪个

    蜀国的实力真的不如东吴吗?为什么会在东吴之前亡国?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英雄辈出,在这样的一个年代,有三个国家冲破了重重阻碍,成为当中实力最强的。这三个国家就是蜀、魏、吴。众所周知,曹操的魏国是当中实力最强的,接着是东吴,最后才轮到蜀汉。那么蜀国的实力真的不如东吴吗?其实不然,蜀汉当时的实力不能算是比

  • 武松打虎是真的还是假的解释(武松打虎故事是真的还是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松,传说,解释,故事,还是

    武松打虎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武松不一定打过虎,但是古人确能打虎。《水浒传》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本文学名著,其中得许多桥段都被大家津津有味的讨论。其中比较有趣的有,鲁智深倒把垂杨柳、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等等。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最是精彩,武松喝的醉醺醺,最后还打死一只为祸乡里的猛虎,成了水浒当中最为典型

  • 戊戌运动是一场什么运动(戊戌运动又被称作百日维新)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运动,称作,百日维新,戊戌,什么

    戊戌变法为何又被称作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晚清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光绪皇帝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一场改革。是从1989年6月11日开始,一直到1898年9月21日止,前后103天,所以被称为百日维新。从时间上看,当时已经是甲午战争以后了。输给小日本让统治者脸上挂不住了,让老百姓也非常气愤。尤其是

  • 西汉帝王在位年表一览(西汉十四皇帝在位的顺序表)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顺序表,帝王,年表,皇帝,西汉,在位,十四

    简说西汉十四帝:秦朝末年,天下揭竿而起,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开始,历经楚汉之争,沛县的刘邦最终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在山东定陶称帝,国号汉,暂都洛阳,三个月后定都长安。西汉创立者,立国之初,提出了“非刘姓不得封王”,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剪除了韩信等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