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藏修嘉文,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讲一下衣裳的由来,你就了解古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了:
衣服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最初的衣裳是什么样子呢?据清雷《古经服纬》卷上引《五经要义》说:“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兽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而后知蔽后,此即谓神农以前也。”最初的衣服应是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的服饰。故后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到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我们的服装样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时,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装。到春秋战国时,这种上衣下裳的服饰开始变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长了一些,就是说这一时期,男女都穿“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左传昭公十二年》裳下饰也。《易坤》黄裳元吉。《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总结,古代人把衣服称为衣裳,源于穿着搭配的演变,上身穿的称为衣,下身穿的为裳,统称衣裳。
好了,问题也只能回答到这里了,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感谢你的聆听!
汉服与传统服饰有什么联系?封建时代儒家思想盛行,克己复礼,服饰也有等级吧?
谢邀请。所谓“汉服”不过是参考古代传统服饰的仿古装,仅仅只是服饰而已。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是和宗法礼仪等级紧密相联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文化。
自从周公制定了宗法体制,就制定了相关的礼制,并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而这专门的人员形成了一个职业“儒”。
后来孔子宣传儒学,并规范确立了详细的礼乐制度,其中,宗法礼仪等级制度主要是以服饰来表现,即“华夏衣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庶民即不上等级,又衣不遮体,自然没有多少礼的要求。
每逢改朝换代,都要正衣冠,就是确立新的等级。两晋时期,衣冠南渡,逃到南方的多是有等级的士族,北方丢了,等级不能丢。明朝建立时,由于之前辽、金、元等长期统治,民间衣冠等级等已不太讲究。朱元璋为表明正统性,对头发、服饰做了更严格、更广泛的规定。清代明后,初期为分清敌我,曾发剃发令。官吏与军队的服饰有规范外,对平民没有太多限制,但是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政策对民间等级有所冲击,加上社会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服饰向实用性、普及性方向发展。
现如今,政府已废除了宗法礼仪等级制度,对服饰也没有多少强行性规范和限制。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服饰也是丰富多彩的,爱穿什么服饰是个人的自由,除少数法律、规范,谁也不能限制或强迫他人穿什么、或不能穿什么!
完
传承不是复古,不是复古,不是复古(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穿着汉服只是重拾汉族人的传统服饰而已,又不是叫你回到过去,什么都按古代的来。至于等级制度,皇朝早都没有了,还分什么等级?